金琳
摘 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高,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古箏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融合了音樂美感和美觀的造型,為人們提供了深切的視聽感受,是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的一大重要內容,能夠培養學生的韻律感和審美能力。但是當前的高校古箏教學工作,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古箏教學工作的良好開展。基于此,文章針對當前古箏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優化發展的相關策略,以促進高校古箏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古箏教學;音樂
我國古代樂器迄今為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這其中,古箏已經成為人們公認的一種民族樂器瑰寶。隨著近幾年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古箏已經成為雅俗共賞的一種樂器[1]。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古箏已經走上了世界發展的大舞臺。但是在實際的古箏教學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不足,需要教師予以重視。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古箏教師應該選擇適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課堂知識學習中更加主動積極,提高自身的古箏知識技能。
一、高校古箏教學的目的
第一,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通過開展古箏知識教學,能夠以音樂來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古箏是我國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的一大瑰寶,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通過富有感染力的音樂來進行多層次深刻內涵的表達,秉承“箏人合一”或者“師法自然”的發展理念,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和培養,使學生切身感受古箏所蘊含著的深刻文化內涵,提高自身的修養[2]。
第二,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所謂藝術修養,是對學生自身內在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的一種培養。古箏知識教學需要通過逐漸積累才能夠開展。古箏是我國古代民族藝術和文化瑰寶,具備古典優雅的特征,能夠培養學生自身傳統文化底蘊。在進行古箏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古箏樂弦所彈奏出的優美、動聽的音樂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深度感受古箏音樂的美。
二、高校古箏教學的問題
(一)集體意識不強
在當前的高校古箏知識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一對一”,雖然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精力能夠充分地放在一個學生的身上,但是這會導致學生在進行古箏練習的時候集體意識不強,缺少與其他同學的溝通交流,且部分師生間的溝通也不足,使整體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使學生缺乏集體表演的經驗[3]。
(二)重視程度不夠
在當前的教育界中,一些人認為學習古箏沒有多大用處,且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速成,從而不重視古箏教育。然而在實際上,學習古箏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取得可觀的成績。而在當前,也有部分學生存在著盲目跟風的情況,既不用心學,又不認真練習,只為了“蹭熱度”,使得自身的古箏學習成效不盡如人意。
(三)教學方法不當
在當前的古箏教學中,部分教師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更重視古箏演奏技術的培養,忽略了古箏自身所具備的獨特魅力,只是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彈奏技巧的學習上,很少講解與古箏相關的知識,這可能令學生無法從內心深處對古箏產生喜愛。
三、高校古箏教學的策略
(一)創新古箏的教學方法
在古箏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之上,不斷創新教學方法[4]。在進行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講解一些關于古箏的相關知識或者歷史故事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古箏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對古箏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底蘊的分析講解,將一些富有地方特色或者獨特創作背景的樂曲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同時,學習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林沖夜奔》的古箏曲目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講解創作背景——林沖被逼上梁山,讓學生明白該曲目是以“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刻畫了一個形象鮮明的豪情人士。講解《水滸傳》的相關內容,結合“林沖”本人的性格特點來進行曲目知識教學,就能夠令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相關知識,使之對古箏充滿學習興趣,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強化自身的古箏知識技能。
(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隨著近幾年國家相應政策發生改變,一些高校開始擴招。而這導致部分藝術類專業教育的質量出現問題,部分高校學生在入學前接受的教育并不夠,導致教師的古箏知識技能傳授受到較大影響[5]。而且部分學生自身不僅僅在古箏知識方面存在著很大的欠缺,在古箏彈奏技能方面不足之處也較為明顯,缺乏廣泛的音樂知識面。這需要高校不斷加大對古箏文化課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使學生自身的古箏知識和彈奏技能得以逐漸提高,充滿興趣地學習相關知識。
例如,教師在進行彈奏知識教學之前,可以開設一些相應的文化課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對古箏知識的學習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對于一個學習古箏多年的專業學生而言,可能自身具備了很扎實的演奏基礎技術,但是卻對古箏的理解還存在著欠缺。針對音樂知識開設相關文化課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完善自身的音樂情感和音樂表現方式,更好地進行古箏音樂知識的學習。因此,高校需要不斷增設古箏文化課程,使學生對古箏知識技能產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三)有效運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多媒體信息設備,這些設備自身具備的多元化、趣味性和便捷性等優勢,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教師將這些工具運用到古箏知識的教學中去,就能夠令學生學習知識的時候,欣賞到更多的名家作品,提高自己的彈奏能力,學習到更多的彈奏技巧。這對學生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進行《漁舟唱晚》這一著名曲目的知識教學時,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信息設備來播放一些名家彈奏視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或者在網上下載一些關于指法、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能夠跟著教師的節奏走,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這些知識內容。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觀察視頻中名師彈奏的指法和神態等,從而提高自身的彈奏水平。
(四)開展課堂教學訓練
在課堂上開展教學練習,能夠讓學生及時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教師一一進行解答。同時,由教師檢查學生的彈奏指法,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足之處。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實踐中去,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進行教學情境的建立,以便更好地開展知識教學。教師應采取措施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得以有效開展,從而使之取長補短地提高知識技能水平。
一直以來,高校音樂教學都將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古箏因音色優美,能夠給人們帶來極致的視聽享受而受到了廣泛重視。從當前的古箏教學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的知識教學模式已經無法為高校古箏教師提供更多的有效幫助了,煩悶枯燥的教學方法也只能使學生感覺到壓抑和被動,失去學習古箏的興趣。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就很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因此,高校古箏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各種多元而靈活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
參考文獻:
[1]丁洋,馮小燕.以學生為中心的地方高校古箏專業課堂教學模式創新[J].大學教育,2020(4):140-142,147.
[2]徐溶澤.基于情景教學模式下的高校古箏課程建設研究[J].北方音樂,2020(5):137,139.
[3]王妮娜.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探索及實踐研究[J].黃河之聲,2018(19):96.
[4]鐵靜.基于實踐能力提升的高校古箏教學改革研究[J].藝術教育,2018(19):89-90.
[5]劉瑩.高校古箏教學中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提升策略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3-25.
作者單位:
邵陽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