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楹聯雖短小精悍卻內涵豐富,它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爭相尊崇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看似簡單,實則復雜,有著獨特的魅力,自其問世,就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表達方式。但是,楹聯講求平仄,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聲調韻律的獨特美,掌握了楹聯中的平仄規律,利用漢語聲調的語言特點,增加楹聯的準確性和韻律美。
【關鍵詞】楹聯;平仄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2-0007-02
【本文著錄格式】張勇華.淺識楹聯平仄規律[J].課外語文,2021,20(12):7-8.
楹聯,其實也就是我們平時口中所說的對聯,它有許多的種類:有迎接新年的春聯;有表現喜慶的婚聯;有祝福生日的壽聯;有表達哀思的喪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凡是家中有紅白喜事,人們都會張貼楹聯,它們常常被張貼在楹柱上,不得不說,楹聯早已深深根植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
那么楹聯是何時真正出現的呢?據說最早的楹聯形式出現在五代十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其創作者是后蜀的孟昶,隨著歲月長河的流逝,歷經歷史文化的沉淀,直至宋元,得到發展,明清時期更是達到巔峰。現如今,常見的楹聯有五言、七言,當然還有一字聯、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等,甚至更多,字數雖不限,但是其在內容上卻有所要求,楹聯所表達的內容必須雋永有味,在短小精練之中蘊藏意味深長;在形式上更是注重對仗工整、平仄相諧,所以要寫出一副好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須要遵守楹聯的平仄規律。
一、認識平仄
平仄是楹聯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何謂平仄呢?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漢語是一種有聲調的語文,根據聲調在中國古漢語的分調規則,我國漢語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但在楹聯中,并沒有將聲調分得如此詳細,而是簡單地分成“平”“仄”兩種聲調。平即為四聲調中的平聲,在日常普通話中的陰平、陽平,其實就是在現代漢語拼音中的第一聲、第二聲,它是一個平調。仄就是不平的意思,是四聲調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在現代漢語拼音中的第三聲、第四聲,仄聲有升有降。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大多數的漢字都是平聲,極少數為仄聲。遵循楹聯中的平仄,可以使得楹聯的節奏音韻不那么單調,讀來抑揚頓挫,更顯音律和諧之美。
在我引導學生認識平仄時,我考慮到了趣味性,畢竟學習古人的文學藝術,受到時空的限制,以及現代漢語具體表達方式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難度。在簡單的對對子游戲過后,我揭示對聯中平仄的內涵,學生有一定了解后,告知學生,在楹聯中平聲用符號“—”表示,仄聲則用符號“丨”表示。張老師的名字叫“張勇華”,平仄即為“平仄平”,用符號表示就是“—丨—”,那你的名字呢,它的平仄又是怎樣的呢?我利用名字讓學生熟悉平仄,而不是挑選一些字數較多的詩句,這樣化繁為簡,減少學生的畏難心理,在輕松愉悅中學習平仄,慢慢鋪墊,為后文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平仄交替
平仄交替,就是說在一句聯語中,平聲和仄聲需要間隔出現,具體來說應該是這樣的,在第一個節奏單位中的第二個字是平聲,那么在第二個節奏單位中的第二個字就應該是仄聲,而第三個節奏單位的第二個字則必須為平聲。但如果第一個節奏單位中的第二個字為仄聲,那么第二個節奏單位中的第二個字就一定要是平聲,第三個節奏單位中的第二個字就應該是仄聲。可能有些復雜,那么再簡單一點,在同一句聯語中,每一個節奏單位的第一個字都不需要關注,而每一個節奏單位的第二個字不得不需要注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必究”,意思是每一句聯語中的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我們無須注意它們的平仄,但是每一句聯語中的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的平仄是需要我們推敲遵守的,因為在這幾個地方的平仄是需要交替出現的,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楹聯在聲調上有高低錯落之感,體現楹聯的節奏美。
在我教學時,我利用上一環節最后出示的楹聯名句,由簡到難,讓學生標出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如下:
三字聯:
山 有 色
︱
水 無 聲
—
四字聯:
花 明 柳 暗
—? ? ? ︱
山 復 水 重
︱? ? ? —
五字聯:
遲? 日? 江? 山? 麗
︱? ? ? ? —
春? 風? 花? 草? 香
—? ? ? ? ︱
六字聯:
竹 雨 松 風 琴 韻
︱? ? ? —? ? ? ︱
茶 煙 梧 月 書 聲
—? ? ? ︱? ? ? —
七字聯:
精? 神? 到? 處? 文? 章? 老
—? ? ? ? ︱? ? ? ? —
學? 問? 深? 時? 意? 氣? 平
︱? ? ? ? —? ? ? ? ︱
——昆山顧炎武故居
經過這幾副名聯的練習,學生必定能夠發現,楹聯中平仄交替這一規律。
三、平仄對立
平仄對立,就是指在一副對聯中,上聯和下聯所對應位置的字(主要是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的平仄必須相對,如果上聯中第一個節奏單位中的第二個字是平聲,那么下聯中第一個節奏單位中的第二個字就應該是仄聲,相反,如果上聯中第一個節奏單位中的第二個字是仄聲,那么下聯中的第一個節奏單位的第二個字就必須是平聲。其實和“平仄交替”的規律差不多,主要還是看每一聯的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的平仄,如果沒有遵循這條規律,就叫作“失對”,就不能成為一副合格的楹聯,但如果做到了平仄對立,那么在讀這副楹聯時,則會明顯感覺到其聲調的變化、音韻的優美。
由于之前已經對三字聯、四字聯、五字聯、六字聯、七字聯進行了標注平仄,于是我刪繁就簡,再次出示,引導學生觀察每一副楹聯上聯和下聯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的平仄,然后再和他們一起去標一標上、下兩聯中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的平仄,在標注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實平仄對立的規律同樣也是講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必究”。
四、仄起平收
楹聯根據句子的數量不一可以分為兩句聯、六句聯、八句聯等,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楹聯,其聯尾(每一句聯語的最后一個字)都必須講究平仄。
兩句聯:楹聯上聯的聯尾應為仄聲,下聯的聯尾應該用平聲。如昆山顧炎武故居的楹柱上有這樣一副對聯: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上聯的聯尾是“老”,“老”為仄聲,下聯聯尾是“平”,“平”是平聲。
其實“仄起平收”這一規則,也并不只存在于兩句聯中,兩句以上的多句聯同樣適用,所以不管楹聯中句多句少,上聯的聯尾一定要為仄聲字,下聯的聯尾必須要是平聲字,這也就是“聯末通則”。如孫髯題昆明大觀樓的楹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副多達180字的楹聯,不難發現上聯中最后一個字是“柳”,“柳”字是一個仄聲字,下聯中最后一個字是“霜”,“霜”是平聲字,同樣是“仄起平收”。
楹聯的創作不能馬虎,必須遵循楹聯的平仄規律,只有這樣,楹聯才會有高低起伏之氣勢,抑揚頓挫之腔調,倘若不講規則,那就失去楹聯本該有的魅力了。
作者簡介:張勇華,1990年生,江蘇昆山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通過不同文體的實例教學,開展有效的聽、說、讀、寫訓練,在教育學生準確使用規范語言、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探究不同文體的教學策略,以求做到“一課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