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講究的不僅是知識和實效,更是能力和技巧,這就要求學生能在思維的有效性上建立好知識的有效性。高中語文閱讀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但反向來說,學生的思維訓練也逐漸成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訴求。對學生閱讀過程中思維的培養是為了開發學生閱讀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成為語文閱讀的主體。因此,高中語文閱讀在教學基本目標上,要培養學生良好規范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語文閱讀空間,實現語文閱讀的獨立。本文將針思維訓練在高中語文閱讀實施中的基本目標以及實施過程來展開探討。
【關鍵詞】思維訓練;高中語文閱讀;基本目標;實施過程;具體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2-0137-02
【本文著錄格式】彭方.思維訓練,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訴求[J].課外語文,2021,20(12):137-138.
高中語文閱讀在語文教學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眾多問題。如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語文閱讀訓練的培養采取傳統課堂模式,集中于灌輸給學生一套對于閱讀問題的解題套路,以拿分為目標。加之語文作為母語的深度學習,一些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一種盲目自信,使語文閱讀逐漸從主流科目轉化為弱勢學科,學校及學生不斷剝奪語文的占用時間,重點放在了數理化中。這一系列措施無不例證著當代語文閱讀在教育領域深受打壓的現狀,致使學生語文閱讀思維的訓練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
一、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基本目標
現代語文教育認為,閱讀是培養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思維訓練卻是語文閱讀中的精髓。對學生語文知識面的拓展,需要的不僅是訓練,更是思維訓練所要達成一個長期目標,要讓學生具有適應現代化閱讀能力的水平。具有適應實際需求的閱讀面,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興趣,增加閱讀空間,以實現閱讀獨立。
(一)促進學生閱讀興趣
早有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的培養決定著過程,影響著結果。興趣如同導火索,能讓一篇文章在一個人心中激起千層波瀾,它也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隱藏爆炸點,在某時刻突然摧毀學生的感情圍欄,讓學生對所閱讀的文字產生共鳴,產生文本與精神的契合。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思維是閱讀的核心思維能力,所展現出來的閱讀能力是物質化的軀殼,閱讀能力是學生的思維活動的傳遞和轉化。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吸收的是文字,可產生共鳴的是感情。閱讀能力是指學生在運用思維的過程中,對作者所傳達的感情能有一個感知、辨析、總結、再創造的過程。
(三)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賴于閱讀空間的拓展。目前教學環境中,學生的閱讀范圍集中在課堂,閱讀領域也僅限于課本教材中的名篇導讀,學生的課內閱讀量非常充分,但課外閱讀的積累相比則十分欠缺。因此,思維訓練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在提升學生閱讀的綜合能力的同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課外閱讀空間得到拓展,以及學生語文閱讀質量得到提升。
(四)實現學生語文閱讀的獨立
實現獨立閱讀也是自主閱讀,不僅指閱讀行為上的獨立,還指精神上的獨立。可以說思維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獨立,也可以說閱讀獨立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學生在獨立閱讀中能夠靜下心來,有很強的專注力,實現學生的閱讀獨立,能夠讓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養成潛意識過濾雜文、亂文的習慣,會主動尋找符合自己知識體系和心智結構的書籍。
例如,在高中課文鑒賞《記梁任公先生第一次演講》中,這篇文章語言簡練卻難以消化。學生往往在閱讀這類文章的時候,閱讀態度就已經開始散漫低迷。教師這時候也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態度,告訴學生在閱讀之前,首先要仔細查找作者的年代背景和生平事跡。這篇文章中,首先要去了解的是1948年到1987年梁實秋先生的生活經歷。只有學生了解了梁實秋的生平,才能夠真正地把握住課文第一部分的內涵,才能體會到梁實秋這個人物的精神、作風和修養,了解到梁實秋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的高人之處和他自身耀眼才華。以此來感受梁任公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和高尚的人格氣質,把握文章的亮點之處。這篇文章欣賞完后教師應該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想象,如果是自己從現代穿越身處梁仁公那個年代,如何利用自身知識活得像梁任公一樣多姿多彩。
二、思維訓練在閱讀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思維訓練在確定目標后,其實施的過程也應該在確定好的目標基礎上進行過程環節的設計。古代有句話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思維時教師應注重“授漁”而非“授魚”。讓學生在后天的過程環節中實現大腦神經元細胞的相互銜接,教師要懂得學生對于閱讀的知識技能型的訓練不可代替學生閱讀的思維訓練,知識技能講究成果,而思維訓練講究的是學生閱讀過程中對知識掌握的全面和均衡。
(一)創設情景,培養高中語文閱讀思維的興趣
學生語文閱讀在思維訓練過程中,第一步則提倡問題發展性教學。這是蘇聯教育專家達尼洛夫及馬赫穆托夫首次提出的課堂情景教學,他們把教學分為五步棋,情景的導入則享有最高水平。而現代高中語文閱讀實踐中,很多教師也對此頗為重視。教師根據學生閱讀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例如在情景調動學生興趣中,首先要讓情景能夠帶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刺激,讓學生對一個故事、一個閱讀中的懸念產生欲望。如果這個情形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那么所有情景的創立,對學生的感情和思維沒有產生一絲波動,沒有形成一種氛圍,那么這個創設的情景過程就很失敗,也達不到教師所預期的目標。
(二)介紹名著,激發高中語文閱讀的思維興趣
名著是歷史的奠基,在對學生語文閱讀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提倡學生分享名著,不僅是對自身思維的梳理,也是對其情操的陶冶。提倡學生的思維訓練中用于相互交流名著是對現已成為歷史精神瑰寶的肯定,也是對自己事業和水平的一種考驗。介紹名著的過程能讓學生感染到那個時代的氣息,跟隨那個時代的步伐,讓人的思維空間更加深沉,對后期學生人格的塑造有很大的好處。
(三)依文設法,形成高中語文閱讀的思維慣性
高中語文閱讀的思維訓練中,依文設法的策略在此過程中必不可少,現代語文閱讀資料中各類文體混雜,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小說、傳記以及各種雜文。這一舉措雖然是為了提高學生對綜合系文體的整體掌握,也符合現代語文閱讀,也是為了提倡學生的自由閱讀理念,但自由閱讀是對篇目選擇的開放,而不是指所有篇目的閱讀為“因尊一法”的閱讀一體式閱讀模式,這種閱讀會讓學生在閱讀完后會明顯地感覺到內容的龐雜,這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依文設法提倡學生依據篇目、文體進行閱讀技巧的選擇,以達到在語文閱讀中對知識歸納和對文章整體梳理的高效性和條理性,幫助學生在語文閱讀中更好地進行思維訓練。
例如高中語文閱讀篇目《荷塘月色》中,教師應先讓學生通過標題領悟基本內容,思考標題是否存在暗示主旨。啟迪文章思路的作用,然后辨識文體。《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屬于散文,接下來應引導學生精讀文章的首尾,揣摩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文章語句的細膩和傳神以及文章中刻畫人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的優越性及嚴謹性。隨后,教師應根據散文的特點,依文設法進行學習思維培養的訓練。散文類型的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首先找文中運用的象征手法,明確這篇散文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以及語言特色。而散文閱讀中經常的問題有文章中某一內容有何作用,教師可以向學生對解決這道題的思維從三個方面拓展,一是內容方面,看其是否有深化主題的作用,二是結構方面,看是否有過渡呼應的作用,三是語言方面,語言上是否引人入勝、生動活潑。閱讀完后,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關于朱自清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感情和目標。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相對于物理化來說,對抽象思想和邏輯思想哪一方占主體地位的區別,語文閱讀是更抽象的;是在抽象的語言文字中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再將其具體化,揭露文章抽象文字下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性的聯系。所以,思維訓練在高中語文閱讀的應用實在是對抽象概念有計劃、有系統、有目的的形象化過程。雖然提倡思維訓練過程中的自主閱讀能力,學生的先天應具有,但后天的思維技能訓練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
思維訓練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的核心是改善高中學生的綜合閱讀素質。提高學生在綜合閱讀中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在語文閱讀訓練培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語文是母語,所以每個學生自身對語文閱讀便具有先天性的學習優勢,而學生在利用這一優勢的同時,也要格外注重其思維訓練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陳怡.淺談在高中數學中如何加強逆向思維的訓練[J].高考,2020(35).
[2]陳妍妍.追本溯源: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研制定向淺談[J].考試周刊,2020(81).
[3]汪建德.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8).
作者簡介:彭方,女,1983年生,江蘇泗洪人,研究生,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為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