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縣位于長江以北,大別山南麓、江漢平原北部,地處大別山與江漢平原的交匯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適宜綠茶的生長,孝昌縣生產出的綠茶香氣撲鼻、滋味清爽、色綠形美,綠茶品質較好,孝昌縣也是湖北省著名綠茶高產鎮縣之一。現階段,中國綠茶進出口量漲幅明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隨著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綠茶無公害栽培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1綠茶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概念
現階段,隨著中國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逐漸提高,其中無公害栽培技術是指在生產綠茶時,在生產環境、生產操作流程、生產規模等方面達到無公害栽培技術標準,避免出現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有害微生物、化學藥劑污染等情況,對人體沒有任何危害[1]。為了保證茶葉生產的安全性,相關技術人員必須積極研究綠茶無公害栽培技術,提高茶葉質量與產量。在茶葉生產過程中,禁止添加人工合成肥料、農業藥物、增亮劑、添加劑、防腐劑等不符合衛生質量要求的化學藥劑,避免茶葉受到化學藥劑的污染。
綠色食品通常被分為AA級別和A級別,無公害綠茶是指在優良、安全、環保的生態環境下,嚴格按照綠色茶葉生產標準,實現全程質量監管的食品。在生產時,可使用符合綠色安全標準的合成農藥、肥料、食品添加劑,但需在產地環境質量污染中達到安全指標,才可使用。無公害綠茶的基本特點是以消費者身體健康為基礎,通過無公害技術進行栽培。
2綠茶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要點
2.1科學建立茶園
在綠茶生長初期,應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科學、合理、高效地建立茶園。茶園應建在空氣良好、水質干凈、土壤未受污染、農業環境優質,并遠離城鎮、工廠、礦山等工業地區,周圍沒有任何污染的地區。在建設茶園時,應對周圍環境進行提前考察,茶園土地層、空氣、水資源及有效生態資源應符合國家無公害茶葉生產標準。根據調查顯示,中國四大茶園都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該地區大部分為平地及丘陵緩坡地,適宜茶樹生長,可大面積開墾。茶樹適宜種植距離為60~120 cm,且底土無不平整的硬塊,地下水位應保持在100 cm以下。根據土壤肥沃程度及土壤成分是否豐富來決定地質是否符合茶樹生長。根據城市平均氣溫及年降水量,合理選擇茶樹種植品種。
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重點考慮城市地區地貌的差異性,依據茶園建設面積和城市地貌,科學規劃園、林、水、路,合理設置茶園的種植區、施肥區、觀賞區等。
可采用表土回溝的方法提高茶園耕作層的肥力。一般深墾深度為5 cm,在溝內施入底肥,并與肥土混勻后,再蓋土至高出平面5~10 cm,間隔一段時間后種植茶葉[2]。
另外,在茶葉生產過程中,周圍環境也應做到無污染,確保無公害綠茶的種植區域與其他茶葉的種植區域有一定間隔,保持茶園內土壤理化性質良好,沒有嚴重的病蟲害及農藥、化肥污染,保障綠茶的高效生產,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2.2種植技術
首先,茶樹應該在適宜的茶園進行種植,經過合理規劃后,科學選擇茶樹種子。可選用高產、優質、抗性強、適應孝昌縣環境條件的省級或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茶樹品種可根據萌芽期分為超早生式、早生式、中生式和晚生式四大類,例如可選擇紅旗1號,又名皖茶4號,無性系早生式茶樹品種。晚生式可選用春茶一芽三葉期及活動積溫>500℃的茶樹品種,例如政和大白茶和福建水仙等[3]。
其次,種植時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為宜,春栽以立春至驚蟄為佳,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陽春氣候為佳,避免種植茶樹時溫度過低,導致茶樹生長遲緩,在土壤中過多地消耗胚體養分,嚴重影響茶樹的出苗率。若播種過晚,茶苗易遭受干熱天氣的危害,不利于茶樹的生長發育。在夏季,可選擇陰天或雨后進行栽種,為減少起苗時根系損傷,保持土地的濕潤度和充沛的蓄水量。
最后,在茶籽撒種前,合理規劃茶園茶地區域,對園地進行深翻工作,確保有足夠的施肥范圍。在高溫干旱或寒冷季節到來前,茶樹行間鋪草時可選用早熟、矮生的綠肥,如烏豇豆、印度豇豆、小綠豆等。種植綠肥要注意及時多次,并清除雜草及埋下茶籽葉。在茶樹新根長出時,挖5~7 cm深的穴,每隔一段時間施水肥,濃度可以隨之增加。
在春茶采摘結束后的5月下旬前進行第2次施肥,在夏茶采摘結束后進行第3次施肥,在茶籽停止生長時最后一次施肥,需要注意的是對茶籽施肥時應在清晨或陰天進行噴施,午后不能噴施葉面肥,以免肥效危害茶葉。
3修剪技術
茶樹在生長過程中有幼年與成年2種形態,因此修剪工作也分為兩個部分。通常情況下,秋茶結束采摘到春季茶樹開始發育時,在此期間應利用修剪機或人工修剪對茶樹進行整體的枝葉修剪。
3.1幼年茶樹修剪
在進行幼年茶樹修剪時,可用平剪的方法,培養茶樹形狀。具體做法是從打頂開始修剪,應根據茶樹品種特性確定茶樹的高度及修剪的次數。例如,當茶苗長至20 cm高時,采取摘心打頂方法;當株高達到30 cm以上,摘除25 cm以上的頂芽梢和較長的側芽梢,1年進行多次,到年底最后1次采摘結束后在30~35 cm處平剪,不剪除株高未達到30 cm的部分[4]。
3.2成年茶樹修剪
在進行幼年茶樹修剪時,可用輕修剪的方式,調整茶樹樹冠,使植株體內的養分得以充分調和,有效促進茶樹側枝的生長,在擴大茶樹冠幅的同時使樹冠平整,具體做法是在茶樹冠10~15 cm處加高3~5 cm平剪。
4管理技術
4.1施肥技術
要想實現綠茶的無公害種植,種植人員在進行施肥時應根據當地土壤有機質情況確定基肥用量。一般來說,高產無公害茶園土壤有機質含量需達到2%,此時有機雜肥施用量為45萬kg/hm2。
4.2及時追肥
施加基肥之后還應該及時追肥,以便及時補充茶樹營養,促進茶樹生長,實現綠茶高產。追肥頻率應根據綠茶種植情況與品種確定,通常情況下一年需追肥3次[5]。
4.3除草技術
在綠茶生長期間,種植人員還應該及時去除茶園雜草,若雜草過多,就會與茶樹爭奪生存資源,為病蟲害提供傳播場所,導致茶樹營養不足,難以正常生長。種植人員需在春季開展除草工作,進行淺耕削草處理。一般在高溫干旱或寒冷季節之前進行鋪草管理,在茶樹行間鋪草,厚度大約為10~15 cm。
5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是影響茶樹生長的重要因素,病蟲害生物及物理防治技術也是無公害種植管理的重要內容,生物防治不僅能夠提高綠茶的品質,同時還能夠保護土壤環境。因此,種植人員應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有效治理病蟲害,保護茶樹土壤環境。除此之外,還可利用物理機械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降低茶園病蟲源基數,提高綠茶質量及產量。
5.1病蟲害監測技術
在茶樹種植過程中,應采取合適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并加強病蟲害監測,提高茶樹質量及產量。首先,應積極利用先進技術對病蟲害來源及傳播方式進行檢測,總結病蟲害防治經驗,采取科學的預防措施,防止茶樹病蟲害再次發生。通過茶樹病蟲害的監控工作,根據茶樹生長狀況,創新監測方法及手段,構建有效的監測網絡體系,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也可建立基層預測點,結合檢測到的數據對潛在病蟲害進行判斷,并采取人工方式進行干預。
5.2化學防治技術
在茶樹生長過程中,采取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尤為重要。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是運用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化學防治技術使用范圍較廣,防治效果顯著,但化學防治技術也會造成土壤污染。因此,應科學合理的運用化學防治手段,減少化學藥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在發展無公害綠茶過程中,應當科學選擇防治手段,注重保護環境,提高茶樹質量及產量。
6采收技術
采收人員應在上崗前經過專業的生產培訓,掌握采收技術和操作技能,確保收獲高質量無公害綠茶,滿足消費者需要,推動當地茶葉種植產業健康發展[5]。
綜上所述,綠茶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保留了新葉茶苗內的天然物質,包括茶多酚、兒茶素、綠茶素、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經常飲用綠茶可保持身體健康。因此,應推廣無公害綠茶栽培技術,滿足消費者需要,生產出高質量綠茶產品,提高中國綠茶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初生,蔣漓生,梁月超,等.桂林毛尖茶栽培技術規程[Z].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2017
[2]劉朝勇.綠茶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J].江西農業,2018(8):6.
[3]孫陽陽,周波,張虹,等.適宜山東茶區栽培的綠茶品種篩選與綜合評價[J].山東農業科學,2017,49(7):27-33.
[4]曹慧杰.綠茶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20(31):39.
[5]黎云香.設施栽培與常規栽培綠茶香氣的比較分析[J].種子科技,2017,35(4):121,123.
(湖北省孟宗生態茶葉有限公司周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