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作物種植技術要點1.1選擇良好的種植環境
在種植農作物之前,需要科學選擇良好的種植環境,應選擇城市周邊區域、遠離交通主干道和環境良好的區域。除此之外,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會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例如土壤濕度、氣候條件、灌溉水量等,因此,農作物種植還需盡量避開污染源及工業場地等,確保土壤中的化肥農藥殘留較少,維護食品安全。
1.2采取科學的種植方法
不同的農作物種植方式有所不同。要想保障農作物的質量安全,就必須要正確運用不同的種植方式和技術。在過去,雖然農作物的產量得到顯著提升,但化肥農藥施用過量,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需具有綠色生態種植理念,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維持生態平衡,保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另外,還可采取空間多樣化的種植方法,根據農作物對生長環境的不同要求,在種植空間上進行多樣化種植。時間多樣化種植方法通常是指根據農作物發育時間與種植規律,采取合適的農作物種植方式。
1.3強化種植技術培訓
各地的基層農業部門需組織種植技術講座,鼓勵種植人員參與培訓活動,熟練掌握相關種植技術。相關部門還可組織實踐交流等活動,促使種植人員積極分享各自的種植經驗和種植成果。除此以外,相關部門需要加大資金投入,購買先進的種植設備,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創新農業種植技術。
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
2.1定期翻新土地和輪作種植
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生長時節的農作物,在防治病蟲害時,種植人員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農作物特點,了解當地主要病蟲害類型及熟練掌握不同類型蟲害的防治方法。與此同時,根據農作物品種、生長規律和季節要求的不同,定期翻新土地,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概率,同時為下個季度的農作物耕種提供基礎,并為其創造優良的生長環境,提高農作物質量。可采用輪作種植的方法,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2.2針對不同農作物病蟲害,使用多種防治技術
第一種為物理防治技術,指通過人為手段設置物理障礙的方式,預防農作物病蟲害。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等特點引誘害蟲,繼而對害蟲進行大量捕殺,達到優良的防治效果。
第二種為生物防治技術,指通過引入害蟲天敵來消滅害蟲。例如,若農作物感染七星瓢蟲等蟲害,可投放青蛙等益蟲,有效開展蟲害防治工作,同時保證生態平衡,降低病蟲害危害性。生物防治方法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較強的負作用,屬于一種綠色防治技術。但生物防治方法在短時間內難以產生效應,適應性能較弱。
第三種為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是指種植人員在種植過程中,通過使用化學農藥,消除農作物病蟲害。這種防治技術具有應用范圍廣、治療效果快等優點。但是,使用化學農藥會對土壤環境和農作物等造成危害,甚至會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所以種植人員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時,對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進行有效控制,保證周圍的生態環境處于平衡發展的狀態。并且,相關部門需加大綠色化肥農藥的研發力度,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需要有效防控各種病蟲害,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保證農作物質量,提升農戶收益。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姚朱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