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大國,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帶動農戶致富增收的重要來源。為保證玉米產量和質量,加強玉米種植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選地整地
在玉米種植前,要認真做好選地整地工作,為接下來的播種打下良好的基礎。玉米種植對于土地要求較低,平地、山地均可,最好選擇酸堿適度的土壤,以促進玉米植株的生長。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種植應采取輪作或套作模式,禁止常年連續種植。玉米可與小麥、豆類輪作,能夠有效提高土壤松軟度,避免土壤出現板結現象,同時降低玉米病蟲害發生概率。
完成選地工作后,要及時進行整地,對土壤進行深翻作業,提高土壤的通透性,為玉米生長打下良好基礎。近年來,先進農業機具的應用,為整地工作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極大地提升了整地效率。在整地過程中,應將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對土壤進行暴曬,以殺滅病菌和蟲卵。不僅如此,整地能將雜草籽深翻到地下,減少后期雜草數量,避免給玉米生長造成不良影響。由于深翻整地會導致水分大量蒸發,因此整地后應結合天氣狀況及時澆水,為玉米播種提供便利。
2選種播種
在玉米種植前,做好選種工作至關重要。要充分結合區域內的氣候、溫度、濕度、降雨量、土壤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選種,保證所選用的玉米種具備較強的抗倒伏能力及抗病蟲害能力。完成選種后要及時曬種,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拌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高玉米植株成活率。
完成選種及拌種工作后,即可進行播種,要合理控制好播種時間,結合天氣狀況、種植習慣等因素合理播種。一般情況下,土溫在10℃以上即可播種。具體來說,平原地區適宜播種時間為3月底~4月初,山區適宜播種時間為4月中上旬,高原地區適宜播種時間為4月底~5月初。如應用地膜栽培法,可適當提前10 d進行播種。在播種時,要合理控制好播種量,一般情況下,每公頃地播種6萬株即可,行距為30~35 cm,株距為25~30 cm,每穴播種2~3粒種子,每公頃地播種量在27~30 kg左右。在播種的同時,要施加充足的底肥,提高玉米植株萌芽率。
3播種后管理
在玉米播種后,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促進玉米植株的良好生長,達到更高的產量和質量。具體來說,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苗期管理工作,加強苗期管理有助于達到齊苗、壯苗的目的。在玉米植株出土后,農戶要及時進行查苗補苗,避免密度過大影響幼苗生長。在補苗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處理,如缺少3~4片葉,可以直接播撒種子進行補苗,如缺少5~6片葉,可通過移苗補栽的方式補苗,及時補苗有助于幼苗的均衡生長。定苗后,應結合玉米植株長勢來及時進行追肥,并加強病蟲害防治。在追肥時,可進行開溝施肥,施加充足的氮磷鉀肥料,開溝應距離植株15 cm,避免出現燒苗等現象,確保達到最佳的施肥效果,滿足玉米植株生長對于養分的需求。
其次,要做好玉米穗期管理工作,此階段玉米植株生長旺盛,加強管理有助于玉米稈更加強壯,穗更大,結粒更多。在玉米穗期管理中,要重點施加穗肥,采取穴施或地表施肥法,結合玉米生長狀況合理控制施肥量。要加強灌溉管理,若降雨量不足,要及時進行灌溉,提高土壤濕潤度,滿足玉米生長對于水分的需求。此外,要做好除草工作,若雜草數量較少,可采取人工除草法;若雜草數量較多,可使用乙草胺等除草劑進行除草,減少雜草數量,避免和玉米植株爭奪水分及養分,促進玉米生長。
最后,要做好玉米花粒期管理工作,加強花粒期管理,主要是為了養根保葉,避免玉米出現早衰及貪青等現象,提高玉米粒重及結實率。同時要做好施加粒肥、排灌排澇、隔行去雄等各項工作,保證田間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在降低玉米病蟲害發病率的同時,促進玉米良好生長。此外,在玉米雄穗抽絲期間,要施加適量的速效氮肥,提高土壤養分,滿足玉米生長需求,隔行去雄期間要及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產量。
4玉米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在玉米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為確保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要綜合應用農業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化學防治技術。首先,在農業防治過程中,要做好種子優選工作,使用農藥拌種,對土壤進行深翻晾曬,有效殺滅病菌和蟲卵,及時清理雜草,施加充足的肥料,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其次,在生物防治過程中,要重視對生物技術的應用,如可以使用赤眼蜂誘殺害蟲,或者使用蘇云桿菌等生物制劑殺蟲,均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具備了綠色化、無害化的優勢。再次,在物理防治過程中,主要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特征,在田地中設置黑光燈、頻振燈來誘殺害蟲,減少害蟲數量。紫外線殺菌環保性高,效果良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該模式能耗較大,不適用于個體農戶。最后,在化學防治的過程中,主要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見效快,但容易出現污染及農藥殘留等現象。基于此,在使用化學藥劑時,要合理選擇農藥,嚴格控制好用藥量,所應用的化學藥劑應具備低毒、高效、無殘留的特性,在避免污染的同時,保證玉米產量及質量。
4.1黑粉病
玉米生長期間,黑粉病發病率較高,玉米植株患病后,在花穗、莖稈和葉片等多個部位出現黑色的病瘤。誘發玉米黑粉病的主要因素有:氮肥施加不科學、病原菌越冬等。為降低玉米黑粉病發病率,農戶要及時做好整地工作,對土壤進行深翻晾曬,及時清理雜草,減少病原菌數量。應采取輪作方式,若發現有患病植株,應及時將其拔除,避免造成大面積的傳播。在播種時,可以使用25%粉銹寧拌種,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2大斑病
大斑病也是玉米種植的常見病害,顯著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玉米植株大多是下部葉片率先發病,并逐漸延伸到上部葉片,導致葉片枯萎、死亡。發現植株患病后,要及時進行清理,并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或使用75%百毒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均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3玉米螟
近年來,玉米螟蟲發病率逐年升高,害蟲進入玉米果穗內或玉米主莖后,會折斷莖稈,影響正常授粉,降低玉米產量和質量。對于玉米螟蟲的防治,可以選擇在幼苗生長出5葉時噴施50%丹巴100 g+100 kg,效果良好。
4.4蚜蟲
玉米感染蚜蟲后,會大量侵襲玉米植株,導致植株死亡。對于玉米蚜蟲的防治,首先可以使用含蚍蟲林的種衣劑包衣;其次可以釋放七星瓢蟲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最后可以使用藥劑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袖穗期,使用5%抗蚜2 0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良好。
(山東省海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申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