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重要的產糧大國,中國水稻種植規模及質量都位于世界先進水平。要想保證水稻質量及產量,就要重視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水稻矮縮病是一種對水稻危害較大的病害,水稻矮縮病如果得不到有效防治,會嚴重影響水稻收獲,同時也會降低水稻的食用安全性。本文根據水稻矮縮病病原分析數據,總結出水稻矮縮病的特征因素、發生規律及危害癥狀,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較好地防治水稻矮縮病,保證中國水稻產業健康發展。
1水稻矮縮病病癥
水稻矮縮病的病癥主要表現在植株體表方面,受到矮縮病病原侵害的植株會出現萎縮情況,水稻植株不飽滿。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矮縮病病原呈現雙鏈形態,主要成分為核糖核酸。矮縮病的病原體為球狀,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水稻矮縮病病毒的外在表現特征也較為明顯,一般在水稻葉片細胞上呈現出白色點狀物。
2水稻矮縮病的傳播
水稻矮縮病病毒傳播性較強,能夠在寄生蟲身上附著,并跟隨寄生蟲完成大面積傳播。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難以徹底根除寄生蟲,在春季回暖后,寄生蟲活動變得非?;钴S,如葉蟬等寄生蟲會在水稻農田中飛散,將矮縮病的病毒帶給健康植株,導致健康植株患病。水稻寄生蟲能夠隱藏于水稻葉片等部位,即便冬季來臨也能夠安全過冬,因此難以通過低溫環境來消除寄生蟲,這就為水稻矮縮病的病毒傳播提供了條件。寄生蟲不僅能夠附著于水稻之上,也能夠附著于雜草等其他植被之上,使得病毒傳播較為容易。即便是水稻已經完成收割,也難以中斷病毒的傳播渠道。
3水稻矮縮病的誘發因素
3.1種植因素
水稻矮縮病與種植方式有著直接關系,在目前的水稻種植中,很多地區為了提高產量,都采用了雙季稻種植方式。雙季稻需要在春季和秋季各種植一茬水稻,這就使得水稻的種植周期非常長,為葉蟬等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環境。由于稻田內頻繁更替種植水稻,稻田需要長期施肥,這對于雜草等植物的生長也是極為有利的,稻田能夠為寄生蟲提供大面積的棲息場所,葉蟬等寄生蟲的繁殖也非常旺盛,一旦幼蟲發育成成蟲,就會在稻田中廣泛傳播矮縮病的病毒。矮縮病病毒一年中處于連續傳播的狀態,無論是水稻幼苗還是成熟植株,都難以逃脫矮縮病的病毒侵擾。
3.2氣候因素
氣候是所有植株的生長影響因素,水稻也不例外。水稻矮縮病病毒的發生,與氣候因素具有直接關系。氣候會影響到水稻種植,同時也會影響到寄生蟲的繁殖。中國水稻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南方,這些區域普遍氣候溫暖,夏季時經常出現溫度較高、氣候干燥的情況,這就為葉蟬等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高溫干燥的氣候條件下,葉蟬等寄生蟲的繁殖速度和排卵量等都顯著增加,使得寄生蟲的整體數量攀升。在氣候的影響下,水稻矮縮病病毒能夠大量附著于葉蟬等寄生蟲身體上,隨著寄生蟲的飛行進行大范圍的傳播。
3.3品種因素
中國水稻品種較多,不同品種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在研究中發現,葉片較大、較深的水稻品種更容易吸引葉蟬的附著,水稻矮縮病病毒侵襲情況更加嚴重。水稻抗病性與水稻植株形態有關,一般來說,植株品種較矮的水稻抗病性較強,雜交的水稻品種比非雜交水稻的抗病性強,在種植水稻時,很多地區由于綜合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在選擇水稻品種時只能選擇高感或非雜交的粳稻,矮縮病危害較重。根據收獲期不同,水稻還可以分為早稻和晚稻,經過研究對比,一般早稻受到矮縮病病毒影響的情況較少。在水稻不同生長周期內,幼苗的抗病性較差,容易受到矮縮病病毒的嚴重侵襲。
4水稻矮縮病的危害
矮縮病的危害非常嚴重,水稻一旦感染病毒,會影響植株生長高度,植株矮小現象顯著,甚至只能達到正常水稻的一半左右。由于植株矮小,必然會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在水稻矮縮病病毒的侵襲下,水稻葉片會卷曲短小,并且觸摸時會明顯感覺葉片僵硬,無法正常伸展。葉子顏色也會出現變深的情況,葉子上的脈絡紋理上會出現一些斑點,并且使得葉片紋理不再連續。矮縮病的病毒對水稻根部也會產生直接影響,水稻根系較為發達,能夠為水稻植株補充充足的水分,根系一旦遭受矮縮病病毒的破壞就會出現病變,無法發揮正常的吸水功能,從而影響到整個水稻植株的生長。水稻稻穗是水稻的果實,病毒會影響到稻穗的孕育,水稻顆粒無法生長得非常飽滿,并且稻穗中的顆粒也會大量減少,這些情況均會危害水稻生長。
5水稻矮縮病的防治方法
5.1化學防治方法
在防治水稻矮縮病時,化學手段是應用廣泛的一種措施?;瘜W方法主要是通過化學藥劑來消除寄生蟲,從而阻斷病毒傳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化學藥劑類型。針對于不同的寄生蟲,可以結合化學防治方式,在水稻生長的重要階段進行實施。一般在早春殺滅蟲卵,在春夏交替季節時殺滅幼蟲,在夏季殺滅成蟲。這幾個階段也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期,可與農田翻耕、水稻種植、收割等技術進行融合,可以使化學防治方法發揮更好的效果。含有氨基甲酸的化學藥劑能夠對寄生蟲的神經系統產生作用,導致神經麻痹,從而降低寄生蟲的飛行能力,阻斷病毒傳播。有機磷成分的化學試劑能夠對寄生蟲形成藥物滲透,影響寄生蟲身體組織,起到殺滅蟲害的作用。另外,有機氮化學試劑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消除寄生蟲的作用,在水稻矮縮病病毒防治中有著較高的利用價值。
5.2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對環境污染較小,主要根據生物鏈原理,通過使用寄生蟲的天敵來控制病毒傳播。水稻農田中可以放入雞鴨等生物,這些生物以害蟲為食,在捕捉水稻寄生蟲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除了使用寄生蟲天敵防治,也可以采用人工措施予以防范。如采用捕捉網、殺蟲燈等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水稻農田中的寄生蟲數量,減緩病毒傳播。
5.3農業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矮縮病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水稻種植和農田管理途徑來實現。在種植水稻時,應當合理確定水稻植株的間距,避免水稻植株過密造成病毒傳播感染。在水稻整個生長期內,要加強田間管理,在發現矮縮病的稻田區域周圍進行有效的隔離,阻斷病毒傳播路徑。要科學合理的施肥,肥料能夠為水稻提供充足的養分,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水稻種植期間,要及時清除稻田中的雜草,消除寄生蟲的隱藏條件。實施輪作,這樣能夠避免某種水稻寄生蟲不斷繁殖。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東場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朱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