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不僅可以給人們提供豐富的物質產品,還可以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森林雖然是可以再生的資源,但隨著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致使林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甚至產生不可逆的嚴重后果。因此,建立結構穩定、功能齊全、效益顯著的生態林業體系對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1開封市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黃河在開封市多次決口改道,出現了大面積的沙荒地,生態環境非常惡劣。在當地政府部門的領導下,堅持綠化造林,改造沙荒地,生態環境煥然一新。截至目前,開封市共造林1.42萬hm2。另外,開封市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迅速,提出了“300 m見綠,500 m見園”的建設標準,當地城郊森林公園、街頭游園、河湖渠等建設逐漸完善,城市綠化面積為467 hm2,市容市貌得到極大改善。開封市環城高速和十三大街生態廊道、護城大堤防護林帶、環城墻綠帶等護城生態林帶建設已經初具規模,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開封市高速公路、市縣鄉交通主干線的綠化面積達6 200 hm2,還營造了2 533 hm2防風固沙林帶、1 533 hm2農田防護林及667 hm2特色經濟林,實現了全市環境綠化美化的建設目標。
2生態林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林業生態化意識相對薄弱
制約生態林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們的生態意識較弱,沒有認識到生態林業發展的重要性,漠視生態林業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林產品的需求也大幅提升,人們只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對森林過度砍伐,造成了森林植被逐漸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的不良現象。另外,政府職能部門也沒有認識到發展生態林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的情況時有發生。
2.2投入的資金不足
發展生態林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1]。雖然各地政府也在逐漸加大對生態林業的建設力度,但是重點投入還在能夠直接帶來經濟效益的項目上,發展生態林業的資金嚴重不足,對生態林業的順利開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造林標準較低,每年投入的生態綠化資金與實際需求差額較大;第二,保障資金缺乏,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經費不足。一直以來,地方政府生態林業投入及自籌資金很難撥付到位,造成生態林業發展緩慢,生態環境治理受到限制;第三,林業補償機制亟待完善,補償制度不規范,補償資金偏低且也不能及時落實到位,嚴重影響了營林造林的積極性。
2.3林業管理機制不健全,設備設施不完善
生態林業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聯合協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各個部門之間職責不明確、配合不到位、無法形成合力的情況,影響了林業綜合治理的效果。此外,中國生態林業建設制度還不規范,法律法規亟待完善。發展生態林業需要配套的設施支持,但一些林場水電通訊、監測設備、交通工具等缺乏,防火設施和用具較為落后,一些林場沒有按照標準建設森林防火阻隔帶,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林業產業的良性發展。
2.4林業經濟發展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低
20世紀90年代,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開始實施天保工程,使森林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時機,人工林和公益林面積增大。但是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相對落后,產業化經營程度較低,林產品主要以木材、方料、人造板、動物養殖等為主,進行深加工的第二三產業較少,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單一,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這就導致了林業的經濟效益低,造成資源浪費,影響生態林業的發展。
3生態林業發展對策
3.1樹立生態林業發展意識
需充分認識到發展生態林業的重要性,提升全民發展生態林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各級職能部門的領導,轉變思想,深刻認識到發展生態林業的社會和生態效益,做好宣傳工作。同時,各級相關部門需統籌協作,制定科學的林業建設規劃,協調好生態林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促進生態林業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3.2提高科技水平,增加科技投入
要促進生態林業的發展,就要走科技興林的道路,提高生態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做好科技服務工作,推廣林業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積極建立健全林業科技支撐體系和創新體系,搭建林業科技項目交流平臺,提升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此外,還要積極地引進專業人才,做好林業科技人才培養、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提升職工的業務技術能力,為生態林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3.3發揮林業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
開封市林業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多樣,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需依托當地的林業資源,以促民生、保生態為發展目標,推進生態林業的發展。首先,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林木品種,做好育苗工作,改善低質林。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廣大群眾造林的積極性;需科學營林造林,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發展林業產品深加工產業,打造地方林業品牌,提高林業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生態林業的經濟效益。依托林業資源,積極開發生態林業新產品,可利用林區的牧草資源開展牛、禽、蜂等生態養殖業;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把旅游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既推動了生態林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2]。
3.4增加資金投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各級政府為推動生態林業的發展要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的支持。加大對林業基礎設施、生態工程的投入力度,科學規劃林區道路,完善林業資源監測設備設施及保護設施,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待遇,改善林業人員辦公和生活條件。積極吸引民間資本,采用合作、合資、股份制等運營模式,共建生態林業產業發展模式。制定科學的生態林業建設標準,完善補償機制,提升對建設生態林業的補償力度,做到專款專用。加強監管,依法治林,對亂砍濫伐、捕獵野生動物、破壞生態建設的違法行為嚴厲懲處[3]。
3.5創新生態林業建設體制
首先需創新林業發展理念,生態林業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結果,生態林業的發展目標要長遠,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實現生態林業和地方經濟協調發展。創新林業發展模式,以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完善林業發展機制,逐漸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為輔助的經營模式。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對林場采取租賃承包、項目招標等方式促進生態林業的發展,同時引進科技服務、中介服務機構及時為林業經營者提供技術、政策、市場信息咨詢服務。
參考文獻
[1]譚毅華.生態林業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淺析[J].南方農業,2020(3):84-85.
[2]薛小東.探究生態林業建設及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J].種子科技,2019(11):144-145.
[3]潘偉韶.淺談生態林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J].現代園藝,2016(20):33.
(河南省開封市柳園口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夏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