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燕
課外閱讀指導得當,既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視野,增知啟智又能夠提高其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導低年級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呢?根據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推薦課外閱讀內容
介紹好書給學生看,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愿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認識水平。要選好讀物,首先應該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來確定。如一年級閱讀內容適合圖文并茂,并從句子過渡到短文。其次,要有教育性。選取的讀物應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第三,要注意廣泛性。一是體裁要廣泛,小說、詩歌、散文、童話、寓言等都需要;二是內容要豐富多彩。童話故事、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都應齊全。第四,要注意趣味性,讀物應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能夠使兒童入神入迷的。如低年級一般以兒歌、寓言、童話為主。
為了給學生選好讀物,能更具體地指導閱讀,教師要博覽群書,特別是要廣泛認真地閱讀兒童讀物。因為學生識字量較少,我就為學生準備了以圖為主的新書,安排了每周一次的課外閱讀指導課,教他們怎么看圖畫,講圖意,辨認常見事物的名稱。還常把圖書上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并告訴他們,書上還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以引起他們讀書的欲望。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圖書室有相關資料,我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學生怎樣讀。比如學了《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就向學生介紹一本科學童話《小傘兵和小刺猬》;學了《回聲》一文,就讓學生讀《十萬個為什么》中相關的聲波文章;學了《快樂的節目》一文,就介紹和指導學生去學習一些簡單的歌詞和兒童詩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不但逐漸養成了課外閱讀的習慣,而且走上了正確軌道。
二、開展閱讀摘抄
學生如果不斷努力增加自己的詞匯量,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就會越來越少,增加學生詞匯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為此,我指導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以便今后運用。我經常給學生講積累的好處,告訴他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了積累本,就像有了個詞匯小倉庫,寫起文章來再不愁沒詞了。在積累中,有些學生不能辨別哪些是該積累的好詞,我就選幾篇文章,告訴他們哪些詞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們的鑒賞力。后來,又進一步要求他們搜集好的句子,如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寫人物外貌的,刻畫人物喜怒哀樂感情的,只要覺得美,就抄下來,以豐富自己的語匯。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運用又是更主動的學習。在上課回答問題或平時交談中,一旦發現學生運用了課外書或積累本上的新詞,應立即給予表揚與鼓勵。學生在寫作時運用了所積累的好詞語我就會特別地標注出來,并在班上朗讀,以此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三、教給課外閱讀方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抓住課文,實行精講多讀,教會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自覺性。隨著閱讀教材的進度,我們堅持“一篇帶多篇,課內得法,課外受益,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把課外閱讀內容作為課內知識的擴充。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獨立閱讀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豐富了語文材料,擴大了知識面。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我們著重教會了以下方法:
1.按順序看懂文章。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怎樣從頭說到尾,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
2.分步閱讀,邊讀邊想邊記。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讀全文,掌握主要內容,然后分步閱讀,邊看邊想原文說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填寫閱讀卡片或寫出簡短的筆記。
3.圖文并重。在課堂教學中,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審清題目,根據題目說出在學習本課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級課外讀物大都是圖文結合,可堅持引導學生從看圖到讀文。如指導他們看封面和書名,講講書中可能寫些什么事。圖畫能幫助兒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主要內容。這樣把聽、說、寫緊密結合起來,融合為一體。
總之,低年級課外閱讀,應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和鼓勵,注意方法的指導,并重視閱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