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因素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變量。文章以英王喬治一世為例,從動機、興趣、個性和自我形象四個方面分析了他在擔任英國國王期間一直拒絕學習英語的情感影響因素,進而提出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激發學習動力、調動外語學習興趣和尊重學生個性、提升積極自我形象等策略,以便減少以上情感因素的消極影響,使外語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情感因素;外語學習;喬治一世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3-0059-04
Abstract: Emotional factors are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affec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aking George 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otio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his learning of English as King of England,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at teachers can take strategies such as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mobiliz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terest, respecting students' individuality and enhancing positive self-image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factors, and thus improv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 emotional factor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George I
在研究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時,Brown指
出:在人類行為的許多方面中,情感因素是決定外語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方面。這些因素包括動機、自尊、外向、移情等[1]。Kreshen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也表明各種情感變量與外語學習的成功有關,他從動機、自信和焦慮幾個方面探討了這些情感因素對語言習得的影響[2]。王初明在《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一文中列舉的影響外語學習的情感因素有動機、態度、自尊、自信、焦慮、移情、自我形象等,他總結指出:情感的作用若發揮得好,可以啟動學能,調動學習積極性,釋放學習潛力,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和思想問題[3]。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外語教師常常過分強調語言學習的認知因素,忽略了情感因素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影響作用。因此本文就以真實的歷史人物英王喬治一世拒絕學習英語的經歷為例,從動機、興趣、個性和自我形象四個方面多角度、深層次剖析影響外語學習者的情感因素,進而提醒外語教學工作者重視學生學習語言時情感因素的消極影響,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旨在幫助外語教師提升教學效果。
喬治一世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第一位外籍國王,全名叫喬治·路德維格(George Ludwig),1660年5月28日出生在德區漢諾威的奧斯納布呂克城。其父親歐尼斯特·奧古斯都(Ernest Augustus)是德意志地區漢諾威選帝侯,母親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士一世(King James I)的外孫女索菲亞(Sophia)。1698年,歐尼斯特·奧古斯都去世,喬治繼承父親王位成為神圣羅馬帝國(Holly Roman Empire)漢諾威選帝侯(Prince-Elector of Hanover)。根據“王位繼承法”英國王室于1701年決定在安妮女王去世后,英國的王位應該傳給安妮女王的表親漢諾威的索菲亞,但因索菲亞已先于安妮女王離世,英國王位的繼承人就意外地輪到了索菲亞大兒子喬治的頭上。1714年8月1日他以54歲高齡登基王位成為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首任國王,直至1727年6月11日去世,貴為英王的喬治一世在位13年期間一直拒絕學習英語,成為英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會說英語的國王。
一、影響喬治一世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
(一)動機(motivation)
外語學習的動機是指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強烈愿望,可分為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orientation)和融合性動機(integrative orientation)[4]。工具性動機指的是學習者掌握該外語以后可以獲得如在學習中通過考試、在工作中提職晉升等實惠或其他好處。而融合性動機是指學習者對使用該外語的群體有所了解或持有特殊興趣,希望與之交往或親近,以期參與或融入該群體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各種活動中。不同的學習目的會產生不同的學習動機,動機對于外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內驅力作用。一般來說,動機越強烈,學習者的積極性就越高,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外語學習者會有更好的學習結果,而被動的外語學習者往往把這種學習視為負擔,學習效果自然不好。
對喬治一世來說,這個意外得來的王位并沒有給他帶來太大的驚喜,他對英國的生活也沒有太多的期待和向往。他曾經說“我在漢諾威生活得很好,要不是英國王冠比較誘人,我是不會到這里來的”[5]。來到英國以后他很快就對繁瑣的國王事務和御前會議感到相當的不適和厭煩。雖然擔任了聯合王國的國王,但他更加想要的是一個安靜的退休生活,他真正關心的也是漢諾威領地的事務,他完全無意融入英國民眾和了解英格蘭的風土人情。他的女侍蒙塔古女士曾說,“英國的習俗和法律,對他(喬治一世)而言是神秘的,他不了解它,也不想去了解它”[6]。在擔任英國國王期間,喬治一世多次返回故里漢諾威,每次歷時數月至半年不等。1727年在第六次返回漢諾威避暑的途中,喬治一世因突發中風于6月11日病死在漢諾威的奧斯納布呂克城那個他出生的房間里。從內心深處喬治一世一直把漢諾威視為自己真正的家,而英國只是暫時居住的異國他鄉。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喬治一世雖受王位的誘惑來到英國,但他只是打算到英國來享受成為國王的崇高榮譽,而無意愿融入英國社會、學習英國的語言和文化,所以在位多年他一直拒絕學習英語,堅持用法語或德語對外交流。
(二)興趣(interest)
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獲得某些知識的情感意圖。興趣可分為短期興趣和長期興趣。短期興趣是指大腦對新知識獲取的臨時興趣,如學習者在課堂上對教授的新課文的關注。長期興趣是指學習者對語言的強烈學習意愿,如學生不僅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而且自愿尋找提高課后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學習者對該語言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英語、德語和法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較為廣泛的三種語言。然而翻開歷史回到1714年,從漢諾威的選帝侯出人意料地榮升為英王的喬治一世身處英國本土長達13年之久,在這期間他一直使用法語和王公大臣進行交流,而和他的家庭成員以及隨身侍衛則使用德語講話。相比德語和法語,喬治一世對英語這門語言始終沒有任何學習興趣。根據英語語言發展歷史,原因可推測如下:首先從語言形成的時間上看,古德語和古法語的形成遠遠早于古英語,甚至可以說古英語是古德語的分支。當喬治一世從德國漢諾威地區來到英倫三島的領地上時,將德語作為母語,對地位較低的英語從心里上是極度排斥的。Ragnhild這樣寫道:“喬治一世傾向于使用法語對外交流是不足為奇的,法語在當時是歐洲最為高貴的一門語言,很多德國的達官貴人和外交使節都要頻繁使用法語。受他母親索菲亞的影響,喬治一世從小就開始學習法語并在德語和法語兩種語言環境下長大”[7]。其次相比德語和法語,英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受到不少語種的影響,被看作是一門多種語言混雜的語種。從8世紀末到11世紀,以丹麥人為主的北歐人大勢入侵大不列顛島并建立了丹麥區,當時的丹麥人以說斯堪的納維亞語為主,這個期間古英語就從斯堪的納維亞語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用語,如:call, law, weapon, knife, skin, die 等詞匯。在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了大不列顛全島,并加冕為英國國王建立了諾曼底王朝。從諾曼底王朝開始一直到隨后的300多年里,英國領土上實際是法語、拉丁語和古英語三種語言同時并存,國王和貴族使用法語,教士和僧侶使用拉丁語,下層社會勞動者如傭人等使用古英語。法語在英國的統治地位一直延續到14世紀,例如英國法院于1362年、學校于1385年和宮廷于1399年才正式停止使用法語開始使用英語。因此這個時期的古英語又吸收了大約一萬多的法語和拉丁語詞匯,如:government, tax, religion, army, solider, prison, payer, navy等法語單詞和angle, candle, pope, gesture, history, picture, inferior等拉丁語詞匯。約翰·威克里夫于1382年用英語翻譯的《圣經》的出版終于結束了拉丁語在英國宗教活動中的統治地位,使英語逐漸成為宗教活動通用的語言。16世紀在以英國為主的歐洲國家發動的宗教改革對英語的統一和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和當時德語和法語的地位相比,英語仍處于成長中的劣勢地位。當喬治一世來到英國時,他對英語這門低級的語言心中充滿了不屑與鄙夷,他寧愿說法語也不愿去學習使用英語。
(三)個性(personality)
人有不同,個性也有差異。從廣義上講,人的個性可以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兩種不同的個性對外語學習有著不同的影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外向的個性有助于外語學習,而內向的個性不利于外語習得。
J.M.Beattie描述到“他(喬治一世)的性格中,有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不愿面對大眾,極其內向,非常討厭各種繁縟禮節”“每次出行或者旅游時,他經過的路線都要仔細選擇,以盡可能避免各種公民招待會”[8]。例如,1714年當喬治第一次從漢諾威到達英國時,他沒有選擇盛大的接待儀式,而是要求他的官員走最僻靜的道路,以免遇到大量圍觀的人群。由于語言不通再加上性格內斂,喬治一世在位期間也從來沒有在民眾前公開宣講過,就連他任內首屆議會發表的國王演說也是由大法官代讀。喬治一世在英國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幾乎都限定在圣詹姆士的宮殿里,他很少接見大眾的人群,也很少向他的人民展示他自己。英國史學家Wolfgang甚至稱喬治一世為“隱士”國王,他在書中寫道“喬治一世在圣詹姆士光禿禿的宮殿里過著退休的生活,結果他加速了宮廷作為社會生活中心(如果不是政治生活)的衰落”[6]。顯然,這種內向的個性使得喬治很少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接觸,這自然也會影響他對英語的學習。
(四)自我形象(self-concept)
王初明指出自我形象指每個人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及其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觀評價和意識[3]。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們會盡力維護自我形象,因而形成一道看不見但具有保護性能的心理屏障。動機、態度、自信等情感因素是否對外語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語學習者的自我評價。一位外語學習自我形象不佳者,容易產生焦慮,不大可能有強烈的外語學習動機并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
喬治一世雖貴為英國國王,但他并無實際的權利和絕對的威嚴。在去英國之前,喬治一世作為專制君主享有巨大的權力,漢諾威領地的重大決策都要服從他的號令,一切仿佛都在他的股掌之中。而光榮革命以及漢諾威王朝建立后,英國保留的是憲法和議會制約下的“自由君主制”,國王擁有的權力也要多處受限。J. M. Beattie寫道:“在光榮革命后,國家不是國王的財產得到了最終的確定,國王神授權力不可剝奪等原則開始轉變。”[8]在這樣的政治大背景下,英國國王從曾經的獨裁者逐漸變成了受制于宗教、議會和各種民間輿論的虛君,喬治一世在德區享有的權威在英國大打折扣。在漢諾威,他是一名絕對的統治者,但是到了英格蘭,他發現自己不得不與內閣大臣們合作治國。對比神圣羅馬帝國選帝侯高高在上的形象,君主立憲制下的英國國王的權力處處受限,喬治一世的重要地位也隨之下落。其次,1720年席卷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①也極大地損毀了喬治一世在英國民眾心目中的尊貴形象。這次事件使民眾對國王喬治一世和當時處于執政地位的托利黨信心大減,加劇了政府腐敗的惡劣影響,并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盡管當時的首相沃爾波爾妥善地處理了這次丑聞,一定程度上為喬治一世和他的王室挽回了一些顏面。但這次事件爆發以后,“國王在控制議會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沮喪了,他更加依賴于自己的顧問,因為各種丑聞包圍了他,他的支持者轉而反對他,要求以行政自由作為和解的代價;久而久之他更少出席議會會議,而是選擇自己的首相沃爾波爾替他料理事務。”[8]在議會越來越多掌握國家各種事務的決策權后,喬治一世后期幾乎不公開露面,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圣詹姆士宮殿中和他從德國帶來的兩個情婦打牌消磨時間。喬治一世在英國民眾心中的形象也隨著“國王幾乎更難在內閣會議中被看見了,他更愿意把事情交托給當時的首相沃爾波爾,而他自己則樂得清閑”[8],一直到他去世,很多人都從沒把他當作一個真正的英格蘭國王。出于自我形象的保護需要,喬治一世逐漸更加遠離英國民眾,包括拒說英國的語言。
從喬治一世的真實例子可以看出,人類情感因素中動力、興趣、個性和自我形象都會極大影響外語的學習效果。外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這些因素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策略來提高外語教學效果。
二、應對策略
(一)激發學習動力,調動外語學習興趣
從上文論述可以看出明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外語學習效果。在外語學習中,教師應首先讓學習者明確外語的學習目的和學好外語對工作、生活的實用性,激勵學生對外語學習樹立一個“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的目的和動機。其次要用新穎、豐富、實用的學習內容和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多參與、多實踐,教師則應該少批評、多鼓勵,讓學生感受學習外語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進而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并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尊重學生個性,提升積極自我形象
從上文喬治一世的真實例子可以得出學生的性格對外語的學習同樣具有較大影響。外向型性格的學生比較活潑、善于交流,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不怕出錯,能積極參與課堂語言活動并尋求更多的輸入和實踐機會。而性格內向的學生謹慎細微、不善言談,害怕張口說英語,很少參與活動甚至逃避口語練習活動。這兩種性格在外語學習中各有利弊,外向型的學習者開朗,善于抓住機會交流,但不容易靜下來深入思考語言的形式和內容,有可能出現語法錯誤,句型混亂,缺乏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內向型性格的學生則較沉穩,善于思考,能對有限的信息輸入進行縝密分析和深度探討,在注重語言形式和言語規則的課堂教學環境里占優勢,但在口頭表達能力上欠缺,無法充分用外語表達思想。結合外向型和內向型學生各自的優點和短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使學生達到優勢互補,在課堂口語練習和課下分組布置學習任務時,應注意把不同性格傾向的學生搭配組合在一起,從而加強外向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內向型學生運用語言的流暢性,這樣的學習互補,能使兩類性格的學習者都能獲得學習外語的自信心,從而加強他們外語學習的自我形象。
三、結束語
喬治一世作為英國國王,對于意外得來的王位并不珍惜,缺乏動力和興趣學習英國語言和文化,同時又因性格內向、尊貴的形象遭受權力下降和經濟丑聞事件等影響,在位多年卻一直拒絕學習英語,而用德語和法語進行交流。所以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個性和自我形象等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存在較大影響,外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這些情感變量,積極調動學習者的正面情感因素,減少負面情感影響,努力提高外語教學效果。
注釋:
①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英國國內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后的經濟混亂。1639年英國政府與國會首次確立采用政府長期借貸的原則,并在政府的直接參與下建立了南海公司,與輝格黨支持的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對抗。南海公司的總裁和董事幾乎全為上層人士,財政大臣哈利和國王喬治一世先后擔任南海公司總裁。在這樣的背景下,南海公司提出的南海方案迅速得以實施。所以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受誘惑認購了價值不菲的股票。由于購買踴躍,致使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導致了泡沫危機的爆發。
參考文獻: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4thedition)[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2000.
[2]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3]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6):8-12.
[4]王西婭.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2012(6):67-70.
[5]Rebecca Fraser. The Story of Britain[M]. New York:W.W. Norton&Company,2003.
[6]Wolfgang Michael. England under George I: The Beginnings of Hanoverian Dynasty[M]. London: Macmillan,1936.
[7]Ragnhild Hatton. George I[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Joumal of social History,2001.
[8]J.M.Beattie. The Court of George I and English Politics, 1717-1720[J].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996(1):26-37.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科研團隊建設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研究”(編號:19JDSZK115);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青年教師基金項目“喬治一世拒學英語對現代責任內閣制形成的影響研究”(編號:2018SQN02)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武顯云(1978-),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及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