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連 胡朝斌 王超 劉軍軍
摘 ?要:根據新任務、新形勢,行業學院的辦學實踐是動態變化的,勢必要對其定位、建設任務、內動要素進行重新思考,文章以常熟理工學院電梯工程學院為例,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行業學院建設的輸入標準進行重新設定,重點對行業學院的八個內在動因進行重新定義,給出了行業學院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新思路與新思考。
關鍵詞:行業學院;人才培養;應用型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3-0017-04
Abstract: In terms of new task and dynamic trend of industry colleges, its orien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ertial elements are required to be re-evaluated. In this 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blem-faced in the new environment, we reset the input of construction metric of industry colleges, and focus on the new definition of eight inertial elements. Finally, we give a new wa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olleges.
Keywords: industry colleges; talents cultiv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一、行業學院發展現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明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并指出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為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有效模式,近10年來,地方本科高校積極進行行業學院辦學模式探索,形成了各自與地方產業聯系緊密的二級辦學實體,如常熟理工學院的“光伏科技學院”“電梯工程學院”和浙江樹人學院的“紹興黃酒學院”“養老與家政產業學院”等。行業學院在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凝煉發展特色、探索產教融合通道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為學校的內涵建設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積極的元素。
隨著各高校對行業學院的實踐,積累了一些成功的辦學經驗,主要完成了行業學院的初期建設任務,即行業學院的掛牌、企業聯盟建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過程的管理與質量監控等。隨著國家對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的進一步重視,根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總體部署,參照“六卓越一拔尖”“雙萬計劃”新要求,對行業學院這個系統建設重新設定了輸入標準與量化指標,因此,如何將行業學院所對應的專業、課程、師資做到一流匹配與推進發展,進一步提高行業學院的辦學成效,是當前擺在行業學院可持續發展前面的重要命題。
二、行業學院發展瓶頸——以常熟理工學院電梯工程學院為例
2009年,為滿足蘇州地區電梯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常熟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與中國電梯協會、江蘇省特檢院蘇州分院及地方知名電梯企業合作,開辦了第一屆“電梯工程與管理”專修班。2010年,經省教育廳批準,我校在機械工程專業下設置了國內唯一的四年制本科“電梯工程”專業方向,即機械工程(電梯工程)。截至目前,已為電梯行業培養了近500多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經過10年建設,電梯工程學院面臨著更加深層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企業聯盟穩定性差。最初的電梯聯盟單位數量多則6家,大都是國內電梯企業的龍頭與知名企業。在行業學院建設的初期,中國的電梯產業剛起步,電梯訂單量大,企業效益好,企業對人才,特別是一線工程技術人才需求量大,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也高,形成了買方市場。近年來,隨著電梯需求量趨于飽和與國內中小電梯企業的競爭,電梯企業的利潤下降,對人才批量需求的熱度減弱,逐步形成了賣方市場,企業與學校聯盟關系受到挑戰。
師生參與熱度減退。對于機械類本科學生,把研究對象集中到電梯這一機電產品,師生普遍感覺就業面與專業性比較窄。若電梯工程的學生沒有好的交叉學科的背景知識,很難在就業中獲得認同感。同樣,電梯工程的專業教師若沒有計算機、電氣等專業的背景,其研究、專業的深度很難有突破,再加上電梯屬于特種設備,對介入行業活動的種種限制,使得教師的積極性減退。
服務行業能力下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定位是培養現場工程師,對于電梯行業,一線工程師分為兩類,一是電梯的安裝與調試,二是電梯運行中的排故。由于電梯的安裝環境差,動手能力、安全要求較高,導致學生不大愿意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造成服務企業能力減弱。
行業學院顯性度弱。作為國內唯一的四年制本科“電梯工程”專業方向的行業學院,其社會服務能力相對較弱,在行業學院建設初期,有相關的國內電梯操作、排故技能大賽,有參與電梯企業標準制訂、有相應的社會培訓任務等,提升了辦學知名度。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教師服務能力提升不足和年齡老化,造成“電梯”這個特色的顯性度逐步減弱。
三、發展定位與框架
鑒于行業學院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可持續發展問題擺在了學校內涵特色發展的重要關口。需要進一步梳理行業學院的定位與目標,通過整體科學規劃,按步驟實現電梯工程學院的可持續發展。要結合學校辦學定位,主動對接區域電梯行業龍頭企業,充分調研電梯產業當今技術、人才需求,需要進一步明確行業學院的辦學模式,精細人才培養,夯實科學研究,主動服務社會,打造區域輻射。
以產業需求為主導,倡導開放合作辦學理念,與蘇州市政府、蘇州特檢院、電梯行業企業主動融合,通過政府行業企業支持辦學建設、企業參與辦學過程、企業檢驗辦學成效,擬建立政府、企業、高校多元一體合作辦學的行業學院新的辦學模式。融入政府、機關、企業、協會的實際人才需求與技術難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多方共贏。以電梯人才需求為目標,將培養理論基礎扎實、掌握一定科學研究方法、具有跨學科思維習慣、掌握電梯行業基本知識并能夠具備解決電梯行業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現場型一線工程師,與行業企業共同實施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共同開發新課程資源、共同參與課程教學與生產實踐環節,并建立學院與企業多維視角的人才培養質量測評方式。積極對接電梯行業企業,通過共建省電梯智能安全重點實驗室,引入外界資源,實現校企資源共享、技術互補、合作共贏,將電梯行業企業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難題作為科研攻關的重點,共同開展應用性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有針對性地為電梯行業企業解決一批實際問題,成為電梯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智力庫。堅持服務地方需求,與電梯行業企業共建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產學研一體的綜合實驗實訓實習中心和區域培訓基地。積極合作開展電梯工程專業見習、教學實習、崗位培訓,舉辦電梯行業類技能競賽、電梯安全知識宣傳活動等,在互動中推進彼此的深度對接、相互滲透。探索面向行業學院的電梯人才本科評價標準與體系,明確校內外質量評估體系主體、指標、內容、標準,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共同構建基于“互促強、融合深、反饋準”的電梯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
四、可持續發展動因
(一)創新合作模式,強化政校企協合作責任、目標對稱機制
目前,政校企協合作模式仍停留在簽訂協議、政府投入、企業人才接收等表面形式,合作模式的整體設計缺乏,運行不舒暢,各單位模塊關聯性弱、不對稱,特別是現代形勢下電梯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現行的合作模式缺乏及時響應機制,造成電梯人才培養的創新能力、現場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不能滿足企業、市場的要求。將探索進一步強化政校企協人才培養合作責任與目標機制,具體包括:
1. 探索行業學院校內、校外互補辦學模式,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企業的積極性,將行業學院的分院扎根于地方,將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里(第6-8學期)在地方與企業、協會共同完成。
2. 共建智能電梯工程學院建設指導委員會,共享共建電梯資源,給予合作企業優先選用畢業生,在電梯行業產品研發和技術革新中能提供智力支持與服務。
3. 構建政校企協合作季度召集制度,每年由各主體按季度各自召集一次,著力解決行業學院運行實施中各類問題。
4. 明確各自主體責任,進行目標分解與落實,建立主體責任與子目標的實施、過程反饋、階段考核的循環與迭代,在實施中找準問題,解決問題,實現電梯卓越人才培養。
(二)建設工程應用開發、應用基礎研究并行的高水平電梯創新團隊
目前,電梯工程學院教師與電梯協會、企業結合的深度、合作的廣度方面還非常欠缺,如行業標準制訂的參與度等,造成外部資源缺乏,在行業內影響力不高;電梯工程學院教學負責人、重點實驗室領軍人才急需,來自于業界的高水平工程技術人員不足,直接制約了電梯工程學院在地方、行業內的輻射能力與話語權;另外,電梯的實操型高技能人才欠缺,致使學生的電梯安裝、維護實踐動手能力不足。智能電梯工程學院積極探索工程應用開發、應用基礎研究并行的高水平電梯團隊建設,具體包括:
1. 加大電梯行業高校領軍人才引進,特別是在電梯智能安全領域,注重學科交叉,培育高水平研發電梯團隊;大力引進具有企業背景的高層次人才,引進并培養產業教授,引進企業智力的同時,引進企業資源與行業資源。
2. 提升教師在電梯教學、工程應用開發方面的能力與競爭力,通過制訂鼓勵政策,引導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加入企業博士后、脫產企業研修等項目,形成一支與企業、協會緊密結合且一體化的電梯工程應用型人才隊伍。
3. 鼓勵教師在電梯智能安全、第四代住宅電梯關鍵技術領域的應用研究,通過與企業合作申報省級以上各類項目,提升應用基礎研究水平,加強研究型引導的教學模式推廣。
4. 共建區域電梯教師發展聯盟,聯合高校、企業、協會等高層次人才,通過校內、外教學,實踐,創新創業,畢業設計等共同培養電梯人才和提高教師工程能力。同時,通過社會電梯行業人才技能培訓、競賽,提升智能電梯工程學院的知名度。
(三)打造面向電梯行業主流技術、急需技能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與教材科學體系
目前,電梯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深度、廣度與期望偏差過大,流于形式。由于缺乏一手的電梯行業“數據、技術”需求,教材內容過于陳舊,學科交叉不能體現,課程設置對能力鏈的顯示度不夠。智能電梯工程學院將打造面向電梯行業主流技術、關鍵技能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與教材體系,具體包括:
1. 智能電梯工程學院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按照專業認證要求,堅持“問題、能力”雙導向,系統設計能力模塊連接,知識點連接,校內、外培養銜接模塊。
2. 面向能力要求,對課程進行重新聚類,能力分解,內容精簡。按照在線開放課程要求,強化電梯課程群建設,引入行業標準、企業安全,打造電梯課程特色。
3. 注重學科交叉,加大將電梯新技術、新標準引入教材力度。注重將現代制造設計與制造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基于工業機器人智能裝配技術與電梯相結合,建設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現行業學院特色的電梯教材體系。
(四)建設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運作高效、政產學研一體的創新實驗實訓中心和區域培訓基地
目前,校內電梯實踐教學資源挖掘有限,沒有很好地支撐學生能力培養主線,學生創新能力不足;校外實踐教學資源缺乏統一設計與規劃,沒有與校內資源進行有效銜接與統一;在教學實施的最后一年,學生集成創新綜合能力仍與企業需求、問題脫節。電梯工程學院積極探索電梯工程人才實踐培養體系,將建設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運作高效、政產學研一體的創新實驗實訓中心和區域培訓基地作為目標,具體包括:
1. 與地方政府及電梯企業聯合共建,探索建設電梯行業企業實踐基地中心,將實踐教學課堂搬至地方、企業中,實現資源共享、運作高效,重點解決電梯工程方向的學生實操,集成創新綜合能力不足問題。
2. 建設面向電梯工程方向的專業基礎、綜合應用、集成創新的校內綜合實踐體系,重點圍繞電梯設計與制造技術、智能裝配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的能力培養。
3. 建設區域電梯專業技能培訓基地,與地方特檢院、電梯協會、企業合作,面向區域電梯人才技能、技術需求,進一步發揮行業學院的區域輻射能力,提高辦學的社會效益。
(五)構建基于“互促強、融合深、反饋準”的電梯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
目前,校外實踐質量評估體系相對欠缺,評估主體不明確,評估內容與指標和校內標準同質化;校內實踐教學效果評估單一、能力綜合評估還未啟動與實施;校內外協同評估體系還未真正建立;面向行業學院的電梯人才本科評價標準與體系尚未建立。智能電梯工程學院構建基于“互促強、融合深、反饋準”的電梯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具體包括:
1. 改革并深化電梯工程方向的教學質量監控工作領導機構、管理機構及工作機構功能。通過輸出高質量的電梯人才,促進企業、協會對培養質量的重視與精力、財力投入,做到企業、協會、高校的人員融合,標準一致,目標一致,反饋一致。
2. 構建面向行業學院的電梯人才本科評價標準與體系,對于校內、校外實行分類評價,避免評價指標內容同質化。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對行業學院的電梯人才本科質量評價進行科學量化,做到精準找問題、解決問題,科學設計。
3. 堅持學生綜合素養、綜合運用、集成創新、職業技能為重點的電梯人才質量評價標準,以目標為導向,借助校內、外平臺與資源,企業、協會、高校共同參與,實現電梯工程人才高質量培養。
(六)明確科研方向,做到對癥下藥,解決企業發展痛楚,實現發展共贏
目前,電梯工程學院建有電梯智能控制、關鍵零部件檢測、電梯檢測與故障診斷、下一代物聯網等實驗分室,在先進算法及電梯智能控制系統、電梯關鍵零部件智能檢測及可靠性評價、電梯運行狀態信號特征提取與故障預測理論、基于物聯網及大數據的電梯安全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建設期內,電梯工程學院的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具體包括:
1. 與企業、協會共建江蘇省電梯智能安全重點建設實驗室,加強重點實驗室的實際企業課題研究,特別是企業技術發展的難題,做到肯投入,勇攻關,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難題。
2. 在江蘇省電梯智能安全重點建設實驗室基礎上,拓寬與企業合作渠道,共同申報并建設省級工程中心,通過更為靈活的激勵機制,吸引優質人才、外部資源,形成區域特色,起到示范作用。
3. 以研究方向為主線,積極與電梯行業企業對接,形成以“江蘇省電梯智能安全重點建設實驗室”為龍頭,“研究中心”為基本單位的研究框架體系,利用重點實驗室平臺,采用靈活方式,共同申報省部級以上項目和獎項,做到成果共享、合作互贏。
(七)堅持學科引領,打造交叉與特色學科,豐富學科內涵
電梯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運輸工具,人們對電梯功能要求不斷提高,電梯逐步發展成一個集機、電、控等一體化的智能裝備,從原先的電梯工程學院至建設“智能電梯工程學院”,與之對應的學科主要以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學科交叉,對教師、學生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期內,智能電梯工程學院的學科體系建設方面具體包括:
1. 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道路,將大類學科的理、工、藝等交叉,圍繞電梯的安全、穩定、舒適、智能化等要求,形成智能電梯研究方向特色,從而有效支撐我校在建的江蘇省機械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2. 做實機械工程學科下的電梯設計與制造,有機地將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電氣控制、智能控制等技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大數據與軟件等技術結合,賦予智能電梯技術發展新空間。
3. 加速學科體系與專業能力模塊一致、統一,避免兩層皮,造成科學研究與專業培養脫節,真正服務于人才培養并落地,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科研研究能力協同發展。
(八)注重成果轉化,提高知識技術轉移度,滿足人們高水平生活需要
依托“江蘇省電梯智能安全重點建設實驗室”,加大在先進算法及電梯智能控制系統、電梯關鍵零部件智能檢測及可靠性評價、電梯運行狀態信號特征提取與故障預測理論、基于物聯網及大數據的電梯安全技術與應用等研究方向的成果轉化,知識技術轉移度方面建設具體包括:
1. 與企業共建技術培育與轉化中心,發揮企業、高校特點與特長,重點加強電梯智能控制、電梯關鍵零部件智能檢測及可靠性評價、電梯故障智能診斷、基于物聯網及大數據的電梯安全等技術領域積累,提升電梯智能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率。
2. 依托省電梯智能安全重點實驗室、擬申報省工程技術中心,加大與企業共同申請發明專利、共同研發的力度,實現基于發明專利、橫向科研項目轉化的雙贏,實現省部級科學技術獎突破。
3. 積極鼓勵師生在知識成果轉化方面的參與度,加大在“挑戰杯”“互聯網+”“創青春”等賽事的支持力度,圍繞電梯主題,實現大學生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完美銜接。提高教師的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注重教師發展訴求,讓知識技術成功轉移成為衡量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標準之一。
五、結束語
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大背景下,堅持“六卓越一拔尖”“雙萬計劃”新要求,行業學院的辦學實踐面臨著新的任務,勢必對其發展進行及時定位,對其建設的任務與內動要素進行重新思考,對于行業學院的可持續發展,這既是挑戰,又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以常熟理工學院電梯工程學院為例,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行業學院建設的輸入標準進行重新設定,重點對行業學院的合作辦學模式機制、團隊建設、課程體系、實訓體系、質量評價、科研對癥、學科交叉、成果轉化等八個內在動因進行重新定義,給出了行業學院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新思路,對進一步提高行業學院的辦學水平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士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機制與模式創新[J].江蘇高教,2016(5):80-83.
[2]陳新民,余豐民.我國行業學院研究10年:熱點與趨勢[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9,19(3):87-93.
[3]畢文健,顧永安.地方本科院校行業學院建設方式與運行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48-50.
[4]徐正興,顧永安.地方本科院校行業學院的定位與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2):48-52.
基金項目: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機械工程”(編號:2019)
作者簡介:徐本連(1974-),男,漢族,江蘇句容人,博士研究生,教授,院長,研究方向:信息融合,多目標跟蹤,智能計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