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彥群 杜華 李俊霞 王星捷
摘 ?要: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在線教學迅速成為應急狀態下普通高校的主要教學方式。疫情期間,高校組織開展全員在線教學的主要困難在于此前缺乏開展大規模在線教學的經歷和經驗,以及疫情突然爆發所帶來的心理困擾和多種客觀條件限制。根據在線教學工作實踐,歸納了疫情期間應急組織管理的主要過程和要點。依靠應急工作機制和平時布局建設,高校總體上打贏了在線教學的應急戰。后疫情時代,在線教學將成為高校的常態,混合式教學將是大勢所趨,在線教學組織管理亟需加強系統謀劃。
關鍵詞:新冠肺炎;在線教學;教學組織與管理;應急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3-0029-04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online teaching becomes quickly the principal way of teaching in our regu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jor difficulties in carrying out online teaching in the time of emergency include the lack of experie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on massive online teach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stress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many kinds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caused by the sudden outbreak of COVID-19. The whol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rocess and the key points of the online teaching for emergency 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s of carrying it out. Overall, universities win the emergency war of online teaching, counting o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strategic arran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n it. After COVID-19, online teaching will be the norm, and blended teaching will be the general tre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more on system planning for i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COVID-19; onlin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在線教學方式在普通高校中已被廣泛研究和使用,發揮了探索、改革、引領等多方面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它在普通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還基本上處于輔助地位,與傳統課堂面對面的現場教學方式相比,在線教學的總量明顯還是較小的。2020年2月初,疫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學生不能返校,現場教學無法開展。同年2月4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1],意味著在線教學即將在短時間內成為非常時期最主要的教學方式,所有高校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界都面臨兩項大考,必須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應急組織實施全員性的大規模在線教學。
本文結合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實踐,對在線教學應急組織管理工作的要點、成效及得到的啟示進行總結歸納。
一、疫情期間開展在線教學所面臨的困難
疫情期間組織開展全員在線教學,各高校普遍存在兩類困難。
一是此前缺乏開展大規模在線教學的經歷,在線教學工作的“教”“學”“管”三方面的基礎都很薄弱。大部分教師缺乏實時“在線教”的經歷和經驗,就連清華大學春季學期上課的約2000名教師中也只有約400人掌握了在線教學技法[2];學生缺乏有教師全程參與的實時“在線學”的經歷;教學管理部門缺乏實時“在線管”的經歷、經驗和制度;學校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和在線教學平臺。
二是疫情在寒假和農歷春節期間爆發所引發的心理困擾和客觀條件限制。主要包括許多師生對疫情、在線教學等有很明顯的焦慮心理,部分師生存在出行受限、沒有電腦、上網不便、備課困難或課程錄像困難等情況。
我校也存在以上兩類困難,在線教學工作雖然在疫情之前有一定基礎,部分課程采用過完全線上教學或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方式,但在整體上也是處于占比很小的狀態,僅有7.8%的教師曾經頻繁使用過在線教學方式,而很少或從未開展過在線教學的教師占比為75.1%[3]。另外,部分師生在疫情高發期間不具備開展在線教學的基本條件,據統計,受疫情影響到2020年2月底仍有97名教師不能返校,在線教學準備工作有些滯后,其中2名教師身在高風險疫區完全無法進行在線教學;約6%的學生反映沒有電腦或上網條件差。
二、在線教學應急組織管理的過程及要點
疫情期間尤其是開學前后的在線教學組織管理,任務緊急、涉及面寬、工作量大、困難也多,頗具挑戰性。結合我校在線教學工作實踐和體會,歸納出以下六個主要方面:
(一)迅速行動,建立應急工作機制
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和緊迫的在線教學組織管理任務,高校很有必要根據校情和疫情建立一套高效的、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應急組織管理機制,而不能按平時的既定安排按部就班地工作。
首先是應急機構和人員要到位。我校教學工作平時實行教務處、系部、教研室三級管理模式,2020年2月初專門成立了學校層面和各教學單位的應急領導小組,校級領導小組包括教學分管領導和各單位負責人,主要負責制定學校的在線教學整體工作方案,各教學單位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組織各教研室和全體教師具體落實所在單位的在線教學工作。
其次是要有效加強對在線教學工作的領導和交流。我校建立了多種縱向和橫向的、以線上交流方式為主的信息傳達機制,保障學校的有關要求、安排能順暢和高效地直達基層并得到貫徹執行,同時保障基層的建議和困難等信息能直達學校領導,保障部門、教學單位內外之間的充分溝通與配合。
(二)摸底調研,確定應急工作目標和工作思路
啟動在線教學準備工作的初期,盡快確定應急工作目標和工作思路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
我校領導小組在認真學習教育部指導意見、對師生和外部條件等進行多方摸底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在原計劃返校開課時間(2020年2月27日)實現全校線上開課、5月份之前全部進行在線教學的具體目標,確定了“分類施策、精心組織、動態調整”的應急組織工作思路。
分類施策,即根據不同課程的具體實際情況制定在線教學方案,不搞一刀切,不要求一下子全部開展在線教學;精心組織,即全校一盤棋,各級教學管理機構和全體教師齊心協力,想方設法,將各項準備工作一一高效落實;動態調整,即根據教學工作的內在要求和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在線教學的安排和整個學期、學年的教學工作安排,并持續改善在線教學條件、持續改進工作方法。
(三)兼顧規范與靈活,制定在線教學基本要求
全校性的在線教學基本要求或規范,此前幾乎所有高校都是空白,需要應急組織制定、填補空白。基于教學工作的基本規律和疫情防控期間的實際條件,制定在線教學基本要求時,我校強調:
一是要堅守規范有序的底線。強調在線教學要圍繞“一個目標”、努力實現“兩個促進”,并要求在線教學工作開展的全過程要做到“十個有”。即把現有條件下如何有效組織學生基本上按課程進度計劃完成學習任務作為首要工作目標;促進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在完成課程講授的同時更加注重如何引導、組織學生有效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更多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豐富學習方式,加強自主管理;課程教學工作從開始準備到完成考核評價的全過程中,要結合課程教學大綱,做到有計劃、有預案、有資源、有互動、有作業、有答疑、有記錄、有研討、有督導,最終達到“有效果”。
二是要鼓勵教職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采取多種靈活有效的措施,努力保障在線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及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實質等效。為此,提出了在多方調研、充分準備、提前測試和保障安全基礎上的“三個不限”,即不限教學平臺、不限課程內容講授人、不限教學組織方式。
(四)一課一策,制定課程教學實施方案
要求并組織教研室、任課教師逐一認真梳理2020年春季學期原計劃開出的所有課程及教育教學環節,在充分調研、集體討論、評估測試的基礎上,確定是否開展在線教學、如何開展在線教學,并形成具體實施方案;形成方案時要優先保障高年級教學班(尤其是畢業班)課
程及必修課程的教學,著重研究實踐環節如何開展在線教學并保障教學質量。
此外,考慮到疫情期間基礎網絡、教學平臺易出現故障,考慮到師生存在多方面的困難,我校要求每門課程、每位教師至少要準備一套備份方案或應急預案,要有多種平臺、多種教學組織方式、多種技術手段的儲備,并有針對性地為難以參加實時在線學習的學生制定具體的幫扶措施或補課方案。
(五)積極應變,做好教學組織與安排調整
疫情期間,教學和教學管理的形態發生了重要的質變,我校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保障教學運行平穩有序:
一是在開始準備階段就制定倒計時工作日程表。以原定返校開學開課時間為依據,采用倒計時日程表方式,把課程在線教學實施方案制定、教學安排調整、學生選課、在線教學模擬測試、開學開課檢查等各項準備工作,一一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時間點,并加強檢查督促。
二是對教學組織方式和具體安排進行必要的調整。統籌安排正常行課與課程重修教學,正常行課的所有在線課程向符合條件的所有重修學生開放;盡可能按原來排定的課表和作息時間行課;做好各教學班的學生組織管理,采用由任課教師為每個教學班建立QQ群的方式,方便各類學生選課并加入對應教學班;將日常教學運行、學籍異動等管理服務工作,轉移到線上來完成;根據在線教學條件的改善和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對開學之初制定的在線教學安排進行相應的調整優化等等。
(六)加強培訓與督導,規范在線教學行為
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持續指導培訓。我校組織教務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及各教學單位形成培訓指導的內部合力,并積極與知名教學管理平臺、主要出版社等開展合作,在較短時間內組織起豐富的優秀教學資源和外部技術支持力量。內外結合,開學前主要進行在線教學基本要求、基本技能的宣講與指導,開學后主要開展在線教學創新和質量提升方面的專題培訓。
在線開學開課前,組織各教學單位對在線教學準備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和測試演練。開學后,把持續性的自查和督查督導,落實為日常制度,一方面,要求任課教師、教研室和教學單位每天對教學情況進行記錄、檢查和總結并報教務處;另一方面,學校、教學單位、教研室三級檢查機構每天進入在線課堂及教學班QQ群進行多方面的檢查督導,整個學期學校對在線教學情況隨機檢查、聽課16779班次,日均210班次、覆蓋教學班比例約2/3。
三、應急在線教學組織管理的體會與成效評價
(一)應急組織管理,一靠應急工作機制,二靠平時布局與建設
通過此次工作實踐體會到,在線教學的應急組織管理,需要做到機構到位、人員到位、溝通到位、責任到位、認識到位、方案到位、落實到位,最終才能實現目標到位,其中人的因素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因素,高校師生在災難面前、在應急組織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勇氣、智慧和執行力是順利開展在線教學工作的決定性因素。另外,高校、教育行政部門、企業此前對在線教學的布局和平時的建設,在此次在線教學應急戰中功不可沒。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所言,敢于提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敢于要求所有高校實行線上教學,是心里有底氣的,“幾年來的戰略布局和精心建設在危機時刻派上用場”[4]。在疫情期間,教育部組織了37家在線課程平臺和技術平臺率先面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慕課、虛擬仿真實驗等在線課程,并提供在線學習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帶動了110余家社會和高校平臺的主動參與,為高校在線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條件保障[4]。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在應急響應速度、效率方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據統計顯示,全國各高校在線開課時間的先后間距最大達到將近一個月之久,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行動迅速,最早在2020年2月17日開始在線開課,但也有包括“雙一流”建設高校、老牌高校在內的一些高校,到去年3月中旬才正式開始線上授課,表明其應急組織工作的緩慢和平時積累的不足,值得反思。
(二)高校整體上打贏了在線教學的“遭遇戰、應急戰”
高校從被動應戰逐漸轉到主動迎戰,化危為機,整體上取得了在線教學的全面勝利。各高校在短時間內深化了對大規模在線教學與管理的認識,建立了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的制度,提升了在線教學與管理的能力。吳巖司長總結,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實踐,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態”,教師教學成就感普遍提高,學生學習獲得感大幅度上升,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實現了“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這是革命性的變化[4]。
我校在2020年2月27日如期開課,整個學期教學效果好于預期。全校原計劃開課876門、2647門次,最終開出825門、2541門次,開出率95%。同年4月中上旬,我校60.8%的教師和70.4%的學生參加了高教司組織的全國高校在線教學情況調研,調研質量報告[3]顯示,學生對在線教學效果整體滿意,教師對在線教學能力提升較快,86%的教師表示“經過這段時間,我相信我已經掌握在線教學所需的方法和技能,我相信我可以很好地完成在線教學”,80.2%的學生認為學校在線教學效果“不亞于課堂教學效果”,84.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在線教學工作準備充分,我對學校的在線教學整體滿意”。
四、此次應急組織管理實踐對今后在線教學工作的啟示
(一)減少對在線教學及其組織管理工作的敬畏心理
通過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實踐,大家應該都已體會到,在線教學沒那么“難”,也沒那么“神”。沒那么“難”,是指各高校都先后組織實施了在線教學且在整體上好于預期,連事前覺得最難、最擔心的“教師出境”這一關,大家也都闖過來了;沒那么“神”,是指不要忽視在線教學方式也有著天然的缺陷,主要體現在無法完全替代需現場進行的許多實踐教學環節,并不能完全解決所有的教育教學問題。由此看來,從整個高等教育到具體課程教學,采用線上線下適當結合的混合教學方式,才是符合現代高等教育及技術發展內在規律的大勢所趨的方式,今后的組織管理與研究工作也應重點關注線上線下的結合。
(二)適應在線教學即將作為常態而存在的現實和趨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指出,“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因為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4]高校管理者及教師要清楚并適應這一現實和發展趨勢,下學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組織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要做好此前臨時性應急存在與今后常態性存在之間的過渡銜接,把疫情期間的“臨時教改”變為常態化的“質量行動”,“形成包括思想、理念、內容、方法、技術、標準、評價、范式等在內的一整套改革方案”[5]。
(三)在線教學組織管理亟需加強系統謀劃
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管理部門乃至全社會,今后應徹底扭轉以往把在線教學作為試點對象、輔助手段或添彩工具的觀念,全面、系統地重新審視在線教學及其組織管理,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重點解決有無轉向重點關注質量,完善常態化管理制度,加快教育教學信息化條件建設和資源建設,實質性支持教師及管理人員提高在線教學工作能力。
五、結束語
疫情對普通高校和高等教育界來說,是危機也是機遇。此前在線教學已經在多個方面改變了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微觀、中觀形態,疫情使這種改變大幅加速和深化,并使高校和高等教育宏觀形態的改變初現端倪。可以預計,這方面的改變還將持續,大規模的在線教學以常態化形式存在較長時間后,完全有可能在更深遠層次和更大程度上改變高等教育及高校的發展模式、存在方式,雖然這種改變或影響的方向、程度目前尚不能準確預測和度量,但確實值得高等教育的決策者與管理者去密切關注、跟蹤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教高廳〔2020〕2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Z].2020.
[2]于歆杰.清華大學實施在線教學情況[EB/OL].http://xxh.resource.edu.cn/news/1849.html.
[3]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指導委員會.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在線教學質量報告[R].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4.
[4]吳巖.應對危機、化危為機、主動求變、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EB/OL].http://www.hie.edu.cn/perspective_12580/20200430/t20200430_994407.shtml.
[5]新華網.教育部:在線教學實現了從“單聲道”到互動式“雙聲道”轉變[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mtbd/202005/t202
00515_454595.html.
[6]穆肅,王雅楠.轉“危”為“機”:應急上線教學如何走向系統在線教學[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32(3):22-29.
[7]劉振天.一次成功的沖浪:應急性在線教學啟思[J].中國高教研究,2020(4):7-11.
基金項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立項課題“以教學能力提升為核心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編號:JG2018-929);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立項課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與優化”(編號:JG2018-930)
作者簡介:戴彥群(1973-),男,漢族,湖南安化人,碩士,講師,信息化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教學管理、教育信息化;杜華(1983-),男,漢族,重慶人,碩士,副教授,教務處教研科科長,研究方向:教學管理、現代教育技術;李俊霞(1969-),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副教授,分管教學副院長,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
通信作者:王星捷(1980-),男,漢族,湖南永州人,博士,教授,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智慧城市、三維空間數據處理、大數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