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琴琴 康昊文 邵云
摘要 在線教學的日益普及給教育帶來了深刻變革,同時也為農業遠程教育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在我國,農業遠程教育一般用于高校或者義務教育,農民教育培訓中很少使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全面建設新農村、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通過研究傳統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線教學模式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重要意義,希望能開啟在線教學的探索應用之旅。
關鍵詞 在線教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意義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1-0282-02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的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農業科技的使用者,也是農業科技的創造者。許多重要的技術進步和技術發明都需要靠新型職業農民來完成,因此新型職業農民應該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1]。在當今這個網絡信息時代,農廣校教師作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一線工作者,更加應該深入研究如何利用主流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質量,使農民學員更有效地獲取新知識、新技術,從而加速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1 新型職業農民傳統課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電視廣播、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農民獲得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面對面大集中式的傳統學習模式式已經很難滿足農民學員的需求。通過多年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實踐教學,發現農民學員在傳統課堂學習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1 學員文化層次差異大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對象是“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下,初中畢業以上學歷(或具有同等學歷),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工作的務農農民以及農村新增勞動力。重點對象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紀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農村基層干部等”人員。但是,目前的中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是有知識的農村青壯年走向了城市,融入了城市。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數量急劇減少,40歲以上為主體的農村勞動力短缺,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勞動力年齡一般為50~60歲,他們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學習能力不高,整體能力素質差異大。
1.2 學員居住分散,集中授課難度大
由于一個縣或鄉鎮面積廣大,農村村落分散。集中培訓既需要及時通知,又要求農民學員長途跋涉,也有部分農民學員居住在偏僻的村落,還要解決食宿問題,經常有學員不能按規定時間聽課,個別學員散漫的學習態度容易影響整個培訓班的授課效果。
1.3 學員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學習隨意性強
農村收種季節性強,在農忙季節,農民一般要完成大量的農業生產作業,勞動時間常常嚴重超時。農閑季節家務勞動又比較多而雜,導致農民很少有固定的時間安排學習。讓農民坐在教室里連續聽半天或者更長時間的課很難,雖然他們人坐在教室上課,但心思還在農場或者大棚里,不僅思想開小差,部分農民還會坐立不安,總想著還有農活沒做完。甚至在學習培訓期間,還有少數農民會請假去干農活。這種隨意的學習態度,既不利于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迅速推廣,也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嚴重阻礙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
1.4 學員的學習空間、時間受限制,學習被動
傳統的大集中式教學將農民學員集中在有限的空間內,空間比較局限,只能容納一定數量的學習人員。面對面教學只能讓農民學員在規定的培訓期間接受學習,學習時間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傳統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農民學員被動接受學習內容,不能自由主動地學習農業知識與技能。
1.5 學習內容范圍窄,不能開展個性化學習
農民學員參加學習,都希望能解決一些實際的農業生產問題,但集中培訓只能針對農民生產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不能針對每一名學習者因材施教,不能讓農民學員作為學習主體,按照個人意愿自由主動地選擇學習內容,不能充分調動農民學習的自主性。
1.6 學習形式單一,注意力難以集中
大集中式培訓可以使學習者與教師面對面交流,但主要是單向的、一對多的交流,形式單一,范圍較小。農民慣有的思維是“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即只關注某一個方面的問題,不善于理解結構化的系統知識。當教師連續講解系列性的理論知識時,比如連續3 h的知識講座,農民學員往往感到乏味,難以理解,導致他們注意力分散。即使將半天的講座分成3~4節課來講解,往往學員們第一節課還能集中精力,越往后越不專注,直接影響學習質量。
2 在線教學的概念與發展現狀
2.1 在線教學的概念
“在線”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計算機、平板電腦或者手機移動終端與互聯網連在了一起。從專業的角度看,“在線”是一個信息技術詞匯,是指“和計算機網絡系統聯在一起”。從字面上講,在線教學就是通過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互聯網系統開展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現代化教育形式。在線教學將教育理論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以學習者為主體,結合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和通信技術,是以交互性、實時性、綜合性、適應性等為基本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是傳統遠程教育的新發展[2]。
2.2 國內外在線教學的發展現狀
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的研究表明,1995—2000年,全世界的遠程教育市場規模正以每年增長45%的速度擴張,到2000年,全世界有7 000萬人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在線教學,美國每年用于在線教學的開支在100億~200億美元,越來越多的教學機構通過互聯網招收學習者和發放文憑。美國遠程教育開設的學歷、學位課程種類達到4.9萬個,基本覆蓋了美國高等教育的所有學科和專業。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大力推進在線教育進程,不僅增加設備投入,而且在中小學和社會各機構之間積極借助互聯網進行在線教育。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組織教育界和企業界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1994年,清華大學等10所高校共同啟動“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示范工程”,標志著我國網絡教育從此起步。1999年,教育部成立了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2000年,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高校達到31所[3]。目前,教育部批準舉辦網絡遠程教育的高等院校達到67所,注冊學習者累計達200多萬人。
3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中引入在線教學的意義與優勢
3.1 意義
在線教學作為利用計算機互聯網絡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教學形式,打破了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農民學員可以不在學校、教室里學習,使最好的教師、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課程能為更多的學習者所用,使他們獲得接受學習的機會。
在線教學一般運用文本、圖像、表格、音頻、視頻、動畫、三維等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技術,使抽象、宏觀、微觀等難于理解的知識點(農業生產的一項或幾項技術)更形象易懂,多種豐富的學習資源更好地激發農民學員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在線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在線教學通常由一系列學習模塊構成,每個學習模塊都是相對獨立的,其中還有配合學習內容的學習活動講座、共享資源鏈接、作業、問答、測驗評價等教學設計,相對于傳統教材而言,學習模塊增強了農民學員學習的參與感和互動性,而且學習內容更新更加容易,擴大了農民學員的選擇范圍,更易滿足農民學員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4]。
3.2 優勢
在線教學的優勢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利用多種信息資源,滿足農民學員的學習需要。在線教學中,各種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傳播到四面八方,農民學員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全面而真實的教學內容,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讓農民學員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農民需要什么知識,就學習什么內容,充分滿足農民學員個性化的實際需要,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二是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吸引農民學員自助學習。在線課程作為新型學習資源,具有廣泛的共享性,可以在電腦、手機、平板等各類終端中播放。教學的地域被無限擴大,學員可以不用集中,學習時間可以自由選擇,在各自的田間、家里就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進行短時學習,既節省了時間,又不會影響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從而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質[5]。三是學習形式多種多樣,促使農民學員樂于學習。傳統課堂教學是通過“聽”和“說”進行的,而在線教學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實踐作業)緊密結合,配合學習的學習活動有視頻實時教學、BBS或QQ群雙向討論、實踐作業反饋、測驗評價等,在線教學以最有效的方式達到教學效果,具有靈活性和趣味性,農民學員可以向老師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也可以是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必要時,又可利用網絡的BBS論壇等功能與同一課程的其他學員進行學習交流。多種多樣的學習形式能夠激發農民學員的學習熱情,促使其主動學習,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講解[6]。四是教學管理形式自動化,方便農民學員接受個性化指導。借助于計算機網絡,一方面,在線教學管理系統對每個農民學員的個性資料、學習過程和階段情況等可以完整地跟蹤記錄;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個人資料,針對不同的農民學員提出個性化學習建議。整個學習過程以農民學員為中心,農民學員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教師充當指導者,隨時可以對農民學員進行有效的個性化輔導。
4 參考文獻
[1] 李毅.試論微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中的應用[J].農民科技培訓,2016(2):11-14.
[2] 齊國.在線教學簡易讀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3] 國明艷.壽光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體協同機制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4] 閆瑾.青海省職業農民培育的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5):204-206.
[5] 和玉芳.關于培育新型農民問題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6(6):2.
[6] 左越,儲為文,楊曉妍.淺談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J].農機質量與監督,2014(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