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季紅
摘要:隨著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繼續深入,結合了網絡多媒體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優勢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得到了普遍的關注。基于此,闡述混合式教學的支撐理念,探討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混合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探討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網絡環境;課堂教學;在線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15303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受到新興在線網絡教學方式的強烈沖擊。同時教育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雖然網絡多媒體教學具有教學資源豐富、師生可以便捷地在線交流、網絡課程及光盤課件界面交互性強等特有優點,如果沒有教師課堂授課講解,缺乏教師指引、幫助與監督,學生真實學習效果與理論預期效果差距巨大。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同時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合理滲透學習和研究方法,已經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 理論基礎
1.現代認知心理學派的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流行于上世紀90年代,是認知主義發展的一個分支。主要代表人物皮亞杰(J.Piaget)在其著作“發生認識論原理”中概括:“知識是個體與外部環境(可指網絡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僅可以通過聽課獲取,學習者還可以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和設定的語境下,借助別人(可能是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文本、圖片、視頻和音頻等構成的網絡資料庫以及上網瀏覽獲取的信息),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1]學習的結果,不僅是對某種特定刺激作出本能的反應,而是認知圖式在頭腦中的重建;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而不是簡答地傳播灌輸知識。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為情境、協作、會話及意義建構,建構主義是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指導。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是在學習者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基礎上形成的;語境的幫助使得語言輸入被學習者理解。”[2]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模擬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網絡資料庫和課程汲取文化知識。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且能培養其查找、整合信息、提煉觀點等實踐能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網絡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為現代信息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2.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學習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羅杰斯(Rogers)認為:教育應以“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強調“自我概念”的發展。在代表作《一種存在的方式》一書中,羅杰斯系統解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含義,即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在這個環境中,教師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指導與幫助,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知識。讓學生完成自己單獨或與人協同制訂的學習方案,并做出學習評估[3]。人本主義學習觀把認識定義為:主體內部預先形成的結構的展開。學習是實現個體潛能、個性、價值和自我表現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自我觀念和情感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網絡環境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隨著網絡教學環境軟件和硬件的更新完善,各種符合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共存與整合就能實現。CanningWilson在一次調查問卷中指出:“包含豐富視覺信息的多媒體材料都可以對語言學習者產生促進與幫助,包括數字、圖片、表格、音頻、視頻。”[4]優秀、多樣的網絡課程資源能夠創設特定情景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注意力,調動課堂氣氛,使已有的認知獲得發展和再建。
目前這種能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種形式:(1)學生單獨完成的自主學習模式(autonomic learning);(2)學習伙伴間進行的合作學習模式(Collaborative/ Cooperative Learning);(3)網絡環境下學習模式(Electronic online Learning);(4)混合學習模式( Blending Learning)。
何克抗認為:“混合教學模式能集中傳統教學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數字化和網絡化學習方式的優勢,發揮教師在教學中引導、監控、啟發的主導作用, 同時又能充分激發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參與意識。”[5]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庫為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自主制定學習內容與進度計劃,師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討論交流,作業檢查。
三、實證研究
根據前述的現代學習理論所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筆者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教學中進一步探討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的建立及該教學模式對學生英語成績的影響。
1.實驗對象
實驗對象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大學英語課程2014級本科班。在同一學年中選擇兩個初態(性別比例、生源、總體人數、入學分級考試成績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基本相同的班,分別設定一個為實驗班,另一個為對照班。實驗班采用校園網混合型教學模式,對照班則沿用在課堂環境下教師講授的傳統形式。然后比較這兩個班級學生成績的前測與后測,來檢驗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是否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優于傳統教學。
2.實驗變量
(1)自變量:自變量為任課老師采用的課堂教學方式:傳統教室授課與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
(2)因變量: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包括自我認知、查找篩選信息、學習計劃、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與他人合作等能力),學生學習成績。
(3)干擾變量:可能包含:教學環境、計算機硬件、學生英語基礎、學習風氣、教師的教學風格、課時量等。
3.實驗課程
基于局域網教學資源庫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并以其他相關系列網絡教學資源庫為輔助。學生可利用雅信達英語教學平臺查看教學任務,可以上交作文,進行聽說訓練,教師通過教師平臺對課程學習進行實時調控并對學生學習方法給與指導。
4.網絡多媒體環境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
在局域網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實驗班集合了數字化網絡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具體方案如下:(1)自主學習與網絡化教學模式相結合——學生自學課程光盤內容或在校園網學習平臺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學習內容包括聽說讀寫各個方面,提高英語綜合技能。(2)傳統學習模式與網絡化學習模式相結合——網上自主學習,老師課堂授課對知識總結、答疑,并根據情境進行口語訓練;鞏固拓展自主學習所學知識。(3)自主學習模式、協作學習模式與任務型及情境教學為基礎的小班面授輔導相結合。小班教學一般6—8人,學生有更多機會匯報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成果。教師可以更好地監督、檢查,幫助學生鞏固和提高。
5.實驗方法
對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分別進行前測和后測,包括口語測試和閉卷筆試,實驗班和對照班全體學生均參與測試。
實驗的結果與簡析:利用SPSS20.0軟件在計算機上統計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考試成績的前測與后測,結果見表1—表3。
表1教學實驗前實驗班、對照班成績對比
項目實驗班對照班人數(N)3739平均分(X)67.48468.417標準差(S)12.2411.03檢驗值(Z)Z=1.062
表2教學實驗后實驗班、對照班成績對比
項目實驗班對照班人數(N)3637平均分(X)74.23669.863標準差(S)11.3314.98檢驗值(Z)Z=3.947>Z0.01=2.48顯著性(P)P<0.01注:經過一學期學習,有退學、休學學生,導致班級人數有所變化。
表3實驗班實驗前后成績對比
項目實驗前實驗后人數(N) 3736平均分(X)67.48474.236標準差(S)12.4711.53檢驗值(Z)Z=2.754>Z0.01=2.57顯著性(P)P<0.01從表 2、表3分析可知:經過一個學期教學實驗后,采用傳統教學法和混合教學模式,實驗班學生的后測成績比前測成績有所提高,在期末成績上實驗班也明顯高于對照班。
6.實驗總結
根據以上三組數據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對比實驗后,實驗班(采用網絡環境下混合教學法)與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成績差距顯著。兩個班級的學期初成績差異并不顯著,但是學期末成績差異巨大,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而班級自身的成績前后也有明顯的變化,實驗班期末成績比期初成績有大幅度提高,而對照班期末成績與期初成績之間差異不顯著。我們因此得出結論: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混合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實驗班成績并且能幫助學生發展英語綜合能力。
四、結論
基于多媒體網絡環境的混合教學模式整合了傳統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模式、數字化和網絡化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討論、整理、研究,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被動地學習,由老師灌輸知識。數字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在網絡資料庫完成課堂授課無法完成的聽說訓練,能夠隨時檢測學生的學習進程以及教師的教學與輔導情況。面授課堂教學的主題討論、講演、交際演練都能充分促進學生們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混合式教學集中了傳統教學和數字化教學的優勢,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全面提高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王憲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188.
[3]Rogers, Carl Ransom.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M].1980.
[4]CanningWilson, C. Visual Support and Language Teaching TESOL: Arabia News, 1998,5(4).
[5]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