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茜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加快推進城市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城市管理工作盡管日益得到重視并且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許多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M街道對城市管理問題比較集中的社區,通過召開座談、與小區居民訪談等方式傾聽民聲,了解城市管理現狀,并結合S區“三城聯創”開展情況,對建設、管理、環境等等多個角度進行調查研究。
一、M街道城市管理基礎狀態
M街道是S區主城區之一,位于S區城區南部,區域面積19.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約13萬。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人民對于高品質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大力推進高品質城市建設工作,是街道順應民心,合乎民意的重大舉措。
二、M街道提升城市管理建設取得成就
(一)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M街道以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為契機,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一是按照“優先安排、特事特辦”原則,對全街40余個非物業管理小區、棄管小區及6個物業小區逐一開展“小開荒”和“十亂”大清理行動,集中共出動28975人,5188車次,清理問題點位15178處,清理小開荒3567處,清理亂堆亂放16282處,清除小張貼、小廣告32940處。二是加強對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投放鼠藥20箱、熏殺藥20箱、滅蚊、蠅藥40箱、新建滅鼠毒餌站600個。三是落實“門前三包責任狀”制度。積極采用路長制機制,與駐街單位、商業網點簽訂責任區責任書2518份,簽狀率達到98%。
(二)市容市貌不斷優化
成立街道創城作戰指揮部,組建7個專項作戰工作組,打造創衛決勝攻堅三級指揮作戰體系,制定下發《M街道深化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實施方案》、《M街道關于歡樂過大年環境整治活動工作方案》等系統文件,落實檢查考核制度。整治后街容街貌有了很大改觀,基本杜絕亂搭亂建、亂涂亂貼、亂堆亂放及亂擺攤等現象。整治的主要工作一是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利用10天時間采取退路進廳方式將M馬路市場全面拆除,共拆除違章占道商廳378個,面積7550米2,清運殘留垃圾、雜物20余車、50余噸。加強寵物飼養管理,保持居民小區內無散養家禽家畜現象。二是強力推進拆違工作。依據《S市拆違控違工作實施方案》及《S區拆違控違工作實施方案》,集中拆除小區內各類違建 1439 處,清運拆違殘土垃圾32993.1余噸,實現和諧拆違、平穩拆違。建立有效違法建筑防控機制,對新增違法建筑發現一處,拆除一處,實現“零違建”的總目標。三是加快居民小區業主委員會推進工作。為加強物業小區管理,應廣大居民要求,根據相關法律法規,M街道積極推進F小區二期、三期、H小區二期和X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工作,同時積極推進全街舊住宅小區業委會組建工作,完成兩個舊住宅小區業委會試點和6個社區代行業主委員會工作。
三、城市管理建設存在問題
總體上,M街道在提升城市品質工作中取得了很大進展,居民滿意度有較大提升。但根據S市政協的調研結果,有近60%的市民認為S市距離“高品質城市”還有很大差距,M街道的調研結果與此接近,高品質城市建設依舊任重道遠。
(一)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滯后。
城市在追求確定的經濟目標時,往往難以顧及合理的規劃、建設的質量,致使城市道路、綠化、市政基礎配套設施嚴重滯后,最終增加城市管理的難度,也影響管理的質量。M街道轄區內劃定的停車位不能滿足車輛停靠需要,待貨、待客車輛都停在街上,阻塞交通;通訊電網建設不規范,老舊小區內到處亂牽、亂掛,天空中好象布滿了蜘蛛網,既影響市容又不安全,給管理留下諸多后遺癥,造成“先天不足”。
(二)科學的管理機制難以形成。
城市發展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工作重心由大規模開發建設逐漸轉為對城市空間資源、公共秩序、運行環境的管理,目前城市管理工作還沒有完全適應這種變化。難以形成科學的管理機制的原因一是人性化服務欠缺。人性化的制度設計還不健全,交通擁堵、拉鏈馬路、工地噪音等問題,造成群眾和管理部門之間的矛盾,影響了政府形象,亟待系統治理。疏導性的管理方法研究還不夠,在矛盾最為尖銳的亂搭亂建、占路市場、游商浮販、露天燒烤、停車亂等市容秩序管控方面,局限于“勸”、“攆”的執法管理,只能奏效一時,且易引發沖突甚至群體性事件,沒有走出“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怪圈,缺乏管理與服務并舉的治本之策。二是因為智慧化程度不高。在各類工地、水環境、空氣環境、廣告招牌、占道停車、渣土撒漏等監管方面,在噪聲、油煙、污水排放及空氣質量監測與防控方面,在停車泊位等資源共享方面,信息化手段運用還不充分,智能化程度還有待提高,各類信息資源整合共享不夠,信息技術運用領域還需拓寬、深度還需加強。三是因為社會化參與不夠。目前街道城市管理主要還是“政府負責、財政拿錢”的傳統模式,經濟、法律和宣傳教育等綜合方式運用不夠,資金投入渠道相對單一,社會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夠,主人翁意識不夠強,輿論對城市管理的宣傳廣度、深度有待拓展。
(三)城管執法部門強制執行權有限,城市管理綜合效能不高。
1.管理體制和職責不清。M街道地處于城市中心,承擔著大量的城市管理和治理任務,在工作區域和職責上,必然與相關職能部門形成實際上的交叉與重疊。出現問題后,極易出現多頭管理的情況,形成推諉扯皮,但是,作為政府派出的最基層單位,街道辦事處基本上沒有執法權限,這樣就形成了責任與權限的不匹配、不清晰,致使管理工作乏力。而具有執法主體資格的部門,由于注重辦證、審證的收費,因而多采用罰款方式來處理違規現象,結果使一些違規人員以罰款單充當“合法手續”繼續違規,形成“違規—罰款—再違規—再罰款”的惡性循環,使問題日積月累成為頑癥。例如環境衛生臟亂差、禁止和拆除違章建筑、制止破墻開店、取締占道經營、糾正車輛亂停亂放等,街道辦事處沒有相應的權和利作保障,缺少必要的行政手段,除了說服教育,沒有行政制裁,就使辦事處對城建管理工作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有效地制止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2.責任追究不徹底。由于城市建設管理的體制和職責的不清,無論是街道辦事處還是相關職能部門在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責任就容易發生混淆,往往是出現問題后,各部門之間相互推卸責任,使得責任追究制度淪為一紙空文,無法徹底深究,進而影響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工作整體工作人員和部門的士氣,助長了城市建設管理中歪風邪氣,危害到全市城市建設管理的整體工作。
(四)市民的文明素質亟待提高。
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要求市民必須具備好的社會公德意識、衛生意識、環境意識,由于社會人口流動加快,城市人口動態性強,構成日益復雜,部分人群多以個人經濟利益為追逐的根本出發點,當加強城市管理與個人的私利出現矛盾時,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拋在一邊,各種舊有觀念和不良習慣也就不自覺地帶進了城市空間,由于受到經費、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城市文明的宣傳教育機制難以形成。城市管理“以人為本”的方向雖然明確,但真正實施起來往往舉步維艱。之所以難,就在于它始終貫穿著管理與被管理的矛盾。一些市民的環境衛生習慣較差,社會公德意識薄弱,講文明、樹新風的觀念還十分淡薄。一些干部群眾參與城市管理的熱情不高,不少人只抱怨不參與,只指責不自責,袖手旁觀而不身體力行。居民文明衛生意識差,一些居民對城管、環衛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與執法人員打游擊,玩“貓捉老鼠”游戲,對街道衛生不愛惜,不尊重環衛工人勞動,“前面掃,后面倒”的現象十分普遍。
四、推進高品質城市建設的建議
(一)推動突擊整治向常態長效轉變
一是完善管理體制。在明確市、區相關部門管理職責的基礎上,由區委、區政府進一步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明確劃分區、街道、社區城市管理的職責和權限,形成“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模式,切實做到分級管理、各司其職。 二是推行聯合執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的精神,建議區行政執法分局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推行相對集中城市管理行政處罰權工作。建議區委、區政府能夠從區級城管、公安、住建、工商、環保、交通、衛生、質監、交警、城監等相關部門抽調人員,與社區路長共同組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管理聯合執法隊伍(機構),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強化執法責任,規范執法程序,提高執法成效,對城市進行綜合執法管理。
(二)推動經驗型管理方式向智能管理轉變
充分應用當前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將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服務融為一體,建設智慧化管理體系,打造智慧城市。一方面可以由區行政執法分局牽頭建立數字城管“網格化”管理,由區行政執法分局聯合街道、社區在區域內街路、公園、小區等場所進行網格點劃分,依據定人、定時、定點的原則進行管理,通過當前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實時監測,確保管理不漏死角。另一方面建議區委、區政府建立城市管理信用平臺,聯合區內各大銀行,與個人征信平臺相掛鉤。對待頑固分子,街道及社區可以建立黑名單制度,借用城市管理信用平臺倒逼城市居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城市管理規則,保障城市各項功能的實現,共同推進城市管理建設。
(三)推動管控管制向主動服務轉變
一直以來,管理者與管理對象都處于對立的狀態,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區行政執法分局應該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法律法規及執法程序的培訓,建立考核制度,嚴格約束執法人員,轉變執法方式,變粗暴執法為柔性執法,以勸說、教育為手段,化解矛盾沖突。另一方面,街道及社區要注重對社會公民的道德修養的培養,在轄區范圍內進行宣傳,對一些造謠的個人與媒體進行勸說,保證社會信息的暢通與準確性。特別是要廣泛發動組織廣大志愿者參與城市管理,充分挖掘廣大市民對社會的責任感和鄰里互助的精神,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