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柔 王琪
本文對淮安市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服務體系的現狀進行探究,并根據淮安市統計局、民政部網站數據,對淮安市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現狀和特點進行分析;同時,重點分析淮安市養老服務體系的現狀,包括養老服務體系政策,養老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視角下養老服務體系進行探析,首先從理論角度分析積極老齡化對養老服務體系的要求;其次,以積極老齡化理論為指導,從養老服務體系中的理念、制度和結構三個方面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世界面臨的共同趨勢。中國已經進入并且將長期處于老齡化社會之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規模龐大,并且帶有未富先老的特征。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2月28日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8 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
聯合國國際人口學會編著的《人口學詞典》對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其人口即稱為“老年型”人口,這樣的社會即稱之為“老齡社會”。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999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重達到10%,正式進入聯合國認定的“老齡化社會”行列。然而,淮安市1996年進入人口老齡化城市行列。2009年底,淮安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78.9萬,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4.54%。2014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淮安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0.97%,比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提高了0.58個百分點,比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提高了 3.55個百分點,老齡化程度繼續上升。淮安地處蘇北,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人口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要素。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科學應對老齡化大趨勢指明了方向。目前最基本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在大力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同時,如何改進養老服務體系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這成為擺在我們面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關于養老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養老服務體系的主體責任方面:
穆光宗(2000)提出“3+2”養老工程”養老主體組合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3+2”養老模式即在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自我養老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社會化養老和社會化助老,并且認為這種多種方式組合的養老變革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鄧國勝(2001)對我國計劃經濟時期養老方式做了回溯,認為建國初期乃至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養老體系完全依靠政府和家庭兩個主題,而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老年供養格局將逐步轉變為政府、家庭、企業和非營利機構“四足鼎立”的局面。
董紅亞(2012)從系統論的角度解釋了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概念內涵,認為養老服務的主體及其各自職責可概括為“居家為基礎,機構為支撐,社區為平臺,社會服務為依托”。與其他學者將社區作為養老服務的主體之一不同,董紅亞認為社區僅為老年人綜合服務的平臺組織,養老服務及資源的提供需要市場發揮作用,社區僅為傳遞市場資源提供平臺和設施便利。
綜合以上,對養老服務的研究或從其各責任主體入手,或從整體系統角度分析養老服務體系內容。目前,從積極應對老齡化視角探究養老服務體系的文章尚且不多,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為完善淮安養老服務體系提供一個新視角,為相關決策部門出臺政策打開一個新思維。
三、淮安市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服務體系現狀
老年人群因生產生活環境原因罹患疾病的風險仍然較高。同時,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家庭小型化、人口跨區域遷移流動、工作與生活節奏加快等情況,給老年人身心健康帶來較大影響,特別是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弱勢群體問題突出;家庭結構的縮小也給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造成一定沖擊,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壓力。由此帶來的老年人社會保障、居住生活等養老問題亟需關注。
面臨著老齡化、供給需求結構變化以及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等嚴峻的形勢和挑戰,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利用經濟、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積極因素,充分調動社會、企業、家庭、個人等各方面力量,加快推進經濟創新、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健康淮安建設,加快構建具有淮安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既要保障老有所養、安心舒逸,也要考慮到減緩年輕人生活負擔和壓力,協調好代際間的利益平衡,確保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聚焦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老齡化領域“痛點”“堵點”、“難點”,加快推動相關服務與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職業化,是現階段迫切解決的問題。
四、積極老齡化視角下淮安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淮安市現代養老服務業發展起步較晚,雖然近些年來政府密集出臺了多部文件,但我國仍缺乏完整的法律規范體系,在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和標準制定上出現碎片化問題。
市政府為保障老年人有安定的晚年,可以為老年人提供住宅補貼制度,包括老年人公寓、住宅補貼、房租補貼和住宅改造貸款等,這減少了老年人入住養老院的可能,從而使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居家養老。為滿足退休后老年人的就業需求,可以根據不同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就業輔導機構為之開展專項就業培訓,促進老年人再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為給老年人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可以重視興辦老年人教育,在各地圖書館設置有專職人員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另外還免費開辦老年人大學,使更多老年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為年老失能老人提供保險保障,可以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或老年人需求提供不同類型服務,按是否自費可分為福利型和收費型。收費型機構服務可以設置:看護型養老院,主要為失能或患病老人提供看護和醫療服務;住宅型養老院,主要為身體相對健康的老年人提供臨時看護服務;健康型養老院,主要為身體健康的老年人提供居住、日常照料服務。
家庭是大多數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從淮安市實際情況來看,大力發展居家養老符合我國國情,也正滿足大多數老年人文化養老的需求。從老年人心理看,老年人更傾向于在熟悉的環境中安穩度日。在發揮家庭作用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引導多方主體參與養老服務體系中。為老年人提供自愿的免費的養老服務,這一方面減輕了家庭的負擔,也減輕了政府的養老財政壓力。
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生活居住安全等有著特殊的要求。為老年人提供及時的養老服務,在城市街道設計有老年人無障礙通道,甚至出租車也有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安全手柄,為老年人提供了多渠道的養老服務獲得途徑。隨著老齡化逐步深化,老年人在城市中活動增多,原有城市設施和社會服務系統無法無法滿足老年人日常需求,需要進行有計劃地改造,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
五、結語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黨的十九大重大
戰略部署,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增進老年人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是我國“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重要目標。
針對淮安市養老服務體系,要對老年人積極開展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讓老年人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個人素養。同時,老年人群體在社會上處于弱勢群體地位,因此需要給老年人提供優先的“一站式”服務流程,建立專門的老年人醫療服務體系,也要積極發展老年醫學,制定激勵和補償機制,提升醫院老年病科地位。在居住上為老年人打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是保障老年人幸福生活的硬件基礎。為保障立法和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政府應當邀請不同領域專家、老年人群體代表等參與到立法和政策制定的過程之中。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之后,應當積極宣傳,鼓勵和引導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依法維權。
隨著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不斷小型化,成年子女照料老人的困難加大,家庭的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在這種情況下,淮安市政府要鞏固老年人家庭供養制度,為照料老人的子女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在老人居住社區建立老年日托所等支援項目。同時,應建立覆蓋城鄉所有老年人的社會服務體系,在農村鞏固“五保”供養制度,增加社會救助內容,提高養老服務標準。通過送法下鄉、志愿服務等活動,以現場法律咨詢、資料發放、普法講座等形式向老年人開展法律宣傳,不斷加強老年人維權意識。
(作者單位: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
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一般項目: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視角下淮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調查研究(項目編碼:20201280501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