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麗 沈紅梅
摘要 為應對規模化農業發展帶來的食品安全、人地緊張和生態環境問題,我國引入CSA(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以我國發展起步較早的分享收獲農場經營為例,分析CSA社會企業的實施,不但有助于解決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緩解人地緊張矛盾、破除生態環境困局,還是實現振興鄉村、傳承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推手。當前,我國食品安全CSA社會企業發展中面臨不小的挑戰,應通過內外部調整以應對,包括:完善制度設計和政府規劃、企業提高誠信水平、充分利用大數據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水平。
關鍵詞 食品安全;CSA社會企業;分享收獲農場
中圖分類號 F32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0-022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0.058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Origin, Advantages,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CSA Social Enterprises—Taking Sharing Harvest Farm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YU Hui-li1, SHEN Hong-mei2
(1.School of Marxism of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21;2.School of Marxism of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1)
Abstract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human and land shorta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agriculture, China introduced CSA model. Taking sharing harvest farm in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SA social enterprise not only helps to solve the severe food safety problems, alleviate the tens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and break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lemma,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side and inheriting the Chinese farming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safety CSA social enterprises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which should be met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djustment,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system design and government planning,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tegrity, making full use of big data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level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Food safety;CSA social enterprise;Sharing harvest farm
發端于國外的CSA(社區支持農業)因其特有的供給關系,被引入我國,試圖解決我國食品安全、人地緊張、生態環境問題。CSA社會企業在我國發展前景良好,但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一些挑戰,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筆者以分享收獲農場經營為例,通過研究我國CSA社會企業實施的緣起、優勢、挑戰及發展路徑,探索企業未來發展中著重解決的關鍵問題,助推企業順利發展。
1 CSA社會企業在我國的緣起
CSA發端于日本,其初始目的在于解決食品安全隱患[1]。20世紀60年代,日本爆發嚴重的食品污染事件,進而危害到多人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為躲避物流環節給食品造成的可能性污染,部分日本女性便與食品生產者直接聯系,獲得安全的食品,這種經營模式被稱為“Teikei”。
21世紀以來,我國多次暴發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加之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破壞。對此,我國部分地區因地制宜探索CSA發展模式。2009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的石嫣博士創辦了小毛驢市民農園,該農園實行會員制,會員預付農產品費用,農園按會員需求定期為其配送有機農產品。2012年,石嫣博士又創辦了分享收獲農場。迄今為止,我國CSA社會企業已有上千家。
現階段,我國CSA社會企業發展還處于初始階段,發展
模式呈現以下主要特征。其一,加強城鄉間尤其市民與農民之間的聯系,發展生態農業。其二,提高食品安全質量,改善食品安全不良現狀。其三,會員向CSA社會企業預付農產品費用,會員可參與農事活動。其四,會員與CSA社會企業共享收益,共擔風險。 其五,由社會企業向會員直接配送農產品,沒有中間商。
2 我國CSA社會企業實施的優勢
最好的耕作方式是根據每個國家國情,如地形、土壤質量、氣候、生態等條件和文化、歷史以及本國需求,綜合融入本國的人、地、文化等因素確定的耕作方式[2] 。CSA進入我國,經過眾多CSA企業結合我國國情的探索,立足實際,發展至今,呈現出特色風貌,并表征了眾多優勢。
2.1 最大程度滿足消費者食品安全性需求
因CSA誕生初衷便是為滿足人們的食品安全性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模式至今仍保持著這一最大優勢。近些年,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仍然嚴峻,法治滯后使部分食品供給者肆無忌憚,我國食品安全面臨新的挑戰。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而引發公眾普遍擔憂與質疑的首要民生問題也是食品安全問題。雖則國家、政府通過市場調節、法律規制、道德規范等諸多手段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不時見諸新聞媒體,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未曾減少。換言之,食品安全他救方式并未徹底解決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只得通過自救方式尋找能夠保障自身及家人食品安全需求的產品。中等收入群體的興起支持了生態農業發展[4]。當前,我國居民收入提高,中產階層人數增加,消費能力大幅提升。然而,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向往與食品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CSA傳入我國后,CSA社會企業與消費者建立直接的聯系,彼此信任,直接供給,沒有中間商流程,形成了“CSA社會企業-消費者”直銷的閉環供給過程,大大降低了農產品運輸時間長而發生潛在危機的概率。有美國學者運用統計學、生物醫學和國家健康與營養學方面的知識,使用微觀模擬模型,針對美國部分社區調查研究,對這一結論加以佐證。該學者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社區針對低收入成年人隨機調研了一些食用CSA食品的居民,結果顯示,食用CSA食品使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并發癥的案例減少,疾病案例減少使社會支付成本亦減少,降低了社會公共負擔[3]。有學者針對德國社會危機探尋了緩和方式——CSA,認為CSA模式不僅是一種社會創新,受到CSA會員的歡迎,其特有創新之處,如提供安全可靠農產品、去商品化和銷售對象確定能夠很好地應對社會危機[5] 。
分享收獲農場建立的初衷之一便在于改善食品不良現狀,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始終堅持生產安全食品這一核心理念。我國很多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原因在于農戶在種植農作物和養殖農產品時,施用過量的農藥,或使用非法食品添加劑。分享收獲農場秉持健康飲食理念,發展生態農業,所產蔬菜、水果、肉、蛋等采用有機培育方式,保障農產品的健康安全。農場設在城市郊區,加之企業與會員之間直銷,沒有中間物流商,大大縮短農產品配送時間,最大程度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2.2 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
鄉村振興是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立足于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3個關鍵問題,堅持發展優良農業,建設美麗鄉村,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堅持城市與農村相融合發展路徑。CSA社會企業充分挖掘了人與地的有機聯系,堅持使用先進科技手段種植和養殖健康農產品,優化和改良了所開發使用的土地,避免以往農戶使用過多農藥和化肥造成的土地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危機,促進了下一代農業產品健康生長。CSA社會企業的農產品種植地和養殖地在農村,將所產成品直銷給城鎮居民,以產品為媒介,將城市與鄉村有益連接和合理溝通,促進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有效聯系,提升城市與農村相融合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通過CSA社會企業的培訓和指導,培養掌握科技、懂有機農業、知市場經濟、曉商貿的新一代農人。有研究表明,美國CSA農民歡迎CSA,盡管CSA不能為農民提供足夠的生計來源,但其帶來廣泛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更為重要,而這些是CSA農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6]。總而言之,CSA社會企業的發展,能夠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促進鄉村治理更加現代化,成為將鄉村建設成為產業興旺、適宜居住、生態優良、鄉風文明的現代化美麗鄉村目標的重要推手。
分享收獲農場成立以來,先后與北京通州區西集鎮馬坊村村委、順義區龍灣屯鎮、黑龍江五常簽訂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歷經8年多的發展,該農場在通州區已經擁有4 hm2蔬菜種植地和7.333 hm2林地養殖基地,在順義區擁有3.333 hm2蔬菜種植基地和15.333 hm2果樹基地,并在黑龍江五常擁有大米種植基地。分享收獲農場在當地招聘了大量的多年從事農業的農民和返鄉青年,并對其進行職業培訓,重點打造具有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理念的新一代農人,在現代化美麗鄉村耕作新農業。分享收獲農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成功帶動了當地鄉村經濟發展,優化當地土地合理使用,促進農民就業,提升了農民職業素養并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與此同時,分享收獲農場的發展還帶動了當地鄉村旅游、餐飲住宿等發展,豐富了鄉村產業,帶動了鄉村農民致富。
2.3 傳承中國農耕文化
在城鎮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中國農耕文化日漸被冷落和遺忘。CSA社會企業的發展能夠幫助消費者在喧囂的世界找到休閑舒適安靜的區域,躲避暫時的煩惱,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消費者通過觀光旅游農業發展過程,參與到有機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悟中國農耕文化的魅力,實現農業與人文的有機融合。分享收獲農場創辦人石嫣認為,工業化農業發展模式對環境和農民帶來較重負擔,歷經幾千年的中國農耕文明可以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7]。分享收獲農場希望借助企業的發展,建立新農人與土地的關系,實現新舊農人之間的有效溝通,推動中國農耕技術的適用性發展,傳承中國農耕文明,弘揚中國農耕文化。
3 我國CSA社會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CSA社會企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因受到市場環境、社會文化心理、經濟收入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加之會員加入數量有限,退出頻次較高,目前可持續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
3.1 CSA社會企業與消費者間信任度有待提升
有專家針對消費者對CSA社會企業的管理者信用度、從業人員信任度、產品質量信任度、物流分配信任度等因素調查研究發現,消費者最為關注CSA社會企業管理者的人品,其次為經營理念,接著是產品質量[8]。而消費者對CSA社會企業管理者的信任度來源于其是否誠信、知識背景、生產經營狀況等。當前,我國CSA社會企業的管理者知識水平較高,對CSA社會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然而,CSA社會企業保持較高信用度主要依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養。因當前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競爭激烈,催生了部分人一心向錢看的心理,這種心理同樣波及CSA社會企業。部分CSA社會企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利用消費者不能全方位監管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弊端,向會員調配施用農藥和化肥的農產品,并隱瞞會員。有部分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不強,為了使農產品盡快長成,偷偷使用化肥和農藥,被管理者發現后,并未受到處罰。部分管理者依然將該農產品銷售給不知情的消費者。有的CSA社會企業與農民簽約,要求農民按照要求生產有機農產品,并定期收購農民種植的農產品。由于農民的誤操作或有意識生產經營非有機農產品,CSA社會企業將其收購后,雖向消費者說明有少量的非有機農產品,供消費者參考選擇。然而,這個行為會引發消費者質疑:“CSA社會企業號稱有機生產,就必須百分之百有機生產,摻入非有機產品,和超市、農貿市場銷售的普通農產品有何分別呢?CSA社會企業的優勢又在哪里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費者對CSA社會企業的整體信任度。此外,有機認證費用較高,大多數CSA社會企業難以支付,只能依靠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保證。沒有官方認可,消費者對其難以完全相信。
3.2 CSA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創新度有待加強
CSA社會企業號稱生產有機食品,保護生態環境,助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多數CSA社會企業發展規模不大,與普通農產品相比,有機農產品種類不多,品相不佳。加之物流過程中需要一定時間保存,到了會員手中,部分有機農產品品相受損。這就大大降低了會員對CSA社會企業的好感。為了長遠發展,CSA社會企業必須創新改革。有企業探索與相關產業聯合,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規避生產經營和物流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分享收獲農場向會員和消費者承諾,生產多樣化優質食物,生產過程透明,推動社區食物安全。并承諾,該企業以推廣生態農業、產銷互信為使命,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是以社會、生態、經濟三方面綜合發展為目標。目前,分享收獲為大約1 000個家庭進行配送。1 000個家庭的數量仍顯不足,且部分會員有退出風險。
3.3 CSA社會信念未深入人心
CSA社會企業在我國發展時間尚短,在我國國情背景下,企業處于摸索階段。我國消費者對CSA社會信念感還不強,普及率不高。其一,CSA社會企業生產經營產品較之超市、農貿市場銷售的產品價格偏高。價格因素在我國居民生活消費中是其考量的重要因素,甚至對于有些貧困家庭是關鍵因素。這致使部分消費者首先將CSA社會企業生產經營的有機產品拒之門外。其二,CSA社會企業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消費者不但可以親自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還可以體驗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帶來的愉悅感和滿足感。然而,消費者對CSA社會企業能夠維護生態良好發展、助推當地經濟發展的意圖淡漠。總而言之,雖然CSA社會企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消費者的整體社會信念感的加強還任重道遠。
4 我國CSA社會企業未來發展路徑
CSA社會企業的誕生及發展具有合理性,是符合現代農業、環保農業和生態農業理念的新興農業發展形式。未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持續提升、健康理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人會關注CSA社會企業,并積極加入其中。CSA社會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但在制度設計、政府規劃、經營者自身誠信經營和創新發展、先進科技手段更新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確保CSA社會企業順暢發展。
4.1 完善CSA社會企業發展的制度設計和政府規劃
為了幫助企業和消費者實現雙贏效果,需要完善我國相關CSA社會企業發展的制度設計和政府規劃。其一,在食品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中設計CSA社會企業的權利與義務,以明確其權利與義務邊界。其二,對CSA生產經營的有機農產品進行強制檢驗。目前,我國有機產品檢驗費用較高,政府可給予調整和適當補助,下調有機產品檢驗費用。其三,當前,我國CSA社會企業數量增多,部分企業規模在擴大,但在成本節約、品種多樣、品相提升等方面仍然無法與大型超市、農貿市場相抗衡。而CSA社會企業很難通過自身努力突破這一瓶頸,導致在市場經濟中競爭力并不強。此外,部分企業為了改良因過去施用過多化肥導致土地肥力不強的情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這部分投入帶有公益性質。對此,政府可以“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的生態價值補償機制,將符合CSA社會企業納入現有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9]。其四,政府規劃和指導食品安全CSA社會企業進行合作,搭建平臺,促進企業、消費者、科研院所的交流與溝通,實現聯合經營,分化經營。
4.2 增強CSA社會企業的誠信意識和專業素養 誠信和專業是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CSA社會企業的誠信狀況與專業素養是決定消費者是否入會的關鍵因素。健全和完善企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與政府規劃之后,企業發展有了好的制度平臺,企業的誠信建設和專業水平顯得更為重要。首先,CSA社會企業的創建者、管理者和從業人員時刻保持較高的道德水準,信息公開透明,不得欺瞞會員和消費者。企業應經常進行道德培養,使企業內部人員永不碰觸食品安全高壓線。整個社會要營造誠信的道德氛圍,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工作,使企業感受到“誠信光榮、欺瞞可恥”的榮恥感,并深刻領會“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法律準則。其次,加強對企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建設。有機農產品的種植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背景,當前,企業從業人員起初進入企業并未具備專業素養。一方面,企業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搭建有機種植和養殖的培訓平臺,培訓合格的人員,輸送到CSA社會企業中。再次,相關制度設計和政府規劃幫助CSA社會企業尋找和搭建發展平臺的同時,企業也積極創新發展模式。比如,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在CSA社會企業與消費者分配合理科學的利益風險比例,實現各方收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10]。
當前,分享收獲農場在扎實做好生產經營有機農產品的同時,探索出了觀光旅游、休閑農業的路子,企業自身管理農業旅游觀光的同時,還與周邊農戶合作開發旅游業,促進旅游形成規模化、質量優化。比如,企業定期舉辦各類農場活動,接受志愿者,希望參與活動的消費者和志愿者用自己的手機等方式記錄企業經營過程,監督企業經營行為[11]。與此同時,企業還可以與當地旅游、交通部門協作,打通和優化從城市到鄉村的道路,提高消費者到企業所在地及周邊地區旅游觀光休閑的頻次。
4.3 充分利用大數據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水平
近年來,諸多行業與大數據嫁接,取得了顯著成效。將大數據與CSA社會企業連接,可以消除企業、消費者與政府的信息屏障。
其一,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的便利性,了解不同會員家庭的個性需求,并針對不同會員個性定制方案。由于企業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種類和數量較多,包括水果、蔬菜、魚蝦、雞蛋、肉、奶、大米等,使用大數據幫助企業按需分配,便于企業甄別會員特殊需求,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信息同步,實現生產與需求無縫對接,助推共享農業發展[12]。
其二,使用大數據方便消費者監督農作物種植、收獲和配送等全過程。企業在大數據平臺上提前向消費者展示農作物在每個階段的質量標準,將農作物的全部信息上傳到大數據平臺,消費者通過可視化方式了解農作物種植過程和狀況是否達到標準。全方位地了解農作物信息,增強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也便于消費者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
其三,使用大數據打破了企業發展的地域限制。CSA社會企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營地址已不再局限于當地。如分享收獲農場的五常大米供應地在黑龍江五常市。利用大數據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將生產資源和物流資源優化配置,減少企業成本,增加會員便利。
其四,使用大數據促進資源合理流動。通過大數據支持企業發展,可讓政府、互聯網企業、培訓和支持機構建立和健全信任關系,實現各種資源的合理流動。與此同時,社會企業還可以與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行業共享數據,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資源有序流動,提高效益,減少成本損耗,實現農村、農業、農民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其競爭合力。
參考文獻
[1] 周飛躍,勾競懿,梅靈.國內外社區支持農業(CSA)體系的比較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8(7):78-87.
[2] SCHNELL S M.Food with a farmers face: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J].Geographical review,2007,97(4):550-564.
[3] BASU S,ONEILL J,SAYER E,et al.Population health impact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among low-income US adults:A microsimulation 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20,110(1):119-126.
[4] 石嫣,程存旺,雷鵬,等.生態型都市農業發展與城市中等收入群體興起相關性分析:基于“小毛驢市民農園”社區支持農業(CSA)運作的參與式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1(2):55-60.
[5] BLTTEL-MINK B,BODDENBERG M,GUNKEL L,et al.Beyond the market—New practices of supply in times of crisis:The example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7,41(4):415-421.
[6] PAUL M.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Social,ecological,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farming[J].Journal of agratian change,2019,19(1):162-180.
[7] 石嫣.中國農業需要可持續發展——對《四千年農夫》的思考[J].中國合作經濟,2012(7):62-63.
[8] 郭于華.安全食品的生產與社會信任的重建:CSA社會企業的探索之路[J].學海,2020(3):11-20.
[9] 張衛東,林菁璐.我國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策略研究[J].中州學刊,2017(10):38-42.
[10] SPROUL T W,KROPP J D.A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of contracts in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2015,97(5):1345-1359.
[11] 石嫣.發展互聯網生態農業需要構建信任機制[J].中國農村科技,2014(7):15.
[12] 吳瑞兵.“互聯網+現代農業”助推精準扶貧的模式研究:基于社區支持農業視角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6):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