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要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和農村改革的逐漸深入,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農村產權的流轉和交易需求顯著增加。許多地方建立了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和服務平臺,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提供了有效服務。基于此,總結了村級農村集體產權交易管理的實踐,深入分析了農村集體產權管理的現狀,分析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背景下規范化工作的現狀和需要,探索了村級農村集體產權交易管理的實踐。
關鍵詞 農村;產權交易;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03
1 農村產權交易的現狀
產權交易是指資產所有者將其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全部或者部分有償轉讓的一種經濟活動,而農村產權交易是指農村資源經營權在一定期限內的流轉和讓渡。我國首部針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全國性指導文件,對現階段能進場的農村產權交易品種做出了明確規定: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林地經營權為主,且不涉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體土地承包權[1]。具體包括承包土地經營權、養殖水面經營權、林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等12類農村產權。
目前,我國農村產權交易體系逐漸完善并趨于成熟,且要求交易項目“應進必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農村集體產權問題較多且復雜:1)確權中的遺留問題;2)土地抵押、資產評估和市場交易整個鏈條不完善;3)交易品種少,除正常的土地、林地流轉外,諸如經營性資產、小農水利設施、知識產權的轉讓、租賃、拍賣,農村建設項目招投標,產業項目招商與轉讓等目前很少進入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進行流轉交易,一般都是采取其他方式完成;4)思想認識不統一,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干部和群眾缺乏市場意識。
因此,推進農村產權交易有著重大意義,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重要舉措,1)有利于提高農村要素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實現農村資源效益最大化,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2)有利于創新農業農村投融資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開辟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渠道,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3)有利于實現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陽光操作,推動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農村和諧穩定[2]。
2 農村產權交易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產權交易缺少流量,沒有推廣的渠道,產權交易量較少。目前,農村產權交易品種有十余種,但上平臺交易的品種很少,只有承包土地經營權、養殖水面經營權、涉農資金項目、經營性資產這幾類,知識產權類交易幾乎沒有,更是缺少產權交易的推廣渠道,交易主體也缺乏,所以造成交易量較少。
2)農村產權交易缺乏專業的運營人員,交易不規范。村組中缺乏交易運營的人員,農村經紀人較少,通常采取線下交易,交易不規范,基層農民有的法律意識淡薄,造成交易糾紛多,農民難受惠。產權交易管理部門中,缺乏建設工程類、造價咨詢類、法律類人才[1]。
3)農村產權交易雖有線上平臺監管,但線下不透明、糾紛多。交易中常出現村級招標人隱瞞標的真實情況,借助線上平臺交易來推卸責任,造成產權糾紛,交易平臺工作人員在交易前難以調查發現[3]。
4)村級閑置資源資產缺乏有效管理,鄉村治理難。農村的閑置資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大多沒有房產證等手續,所以造成線上交易困難,有些歷史遺留問題難以治理。
5)交易缺乏市場競爭,低價多,價值難挖掘。交易中常出現在招標公告發出后無人報名投標或報名人數不足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目前產權交易推廣不夠,標的物缺乏市場競爭,造成農民難以在交易中獲取實惠。
6)產權交易中缺乏增值業務,難以吸引交易雙方進場。在交易中增加增值服務,如法律服務、鑒證服務等,吸引更多的交易主體進入交易市場[2]。
7)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市交易的細則和辦法沒有出臺,暫不能進行所有用權的轉讓交易。
8)村干部、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對產權交易思想意識淡薄,在交易中村干部還存在著不服從上級產權交易部門的管理的現象。
9)網上(線上)交易困難。目前,江蘇省在交易網站的交易平臺中開始推廣網上交易,已覆蓋大部分地區,它有著速度優勢、信息優勢和便利優勢。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網上交易更加快捷,農民可以在網上查詢各類交易信息,只要交易者擁有計算機和上網條件,即可做到足不出戶完成交易,更是實現了無紙化辦公。但在實踐中發現很多問題,使網上交易難以推廣:①農民計算機操作水平低下,網絡用戶少;②線上平臺建設不完善,涉農資金項目難以完全實現網上交易,如評委評標還需在現場評標,未能實現線上評標。
3 完善農村產權交易的措施
3.1 進一步加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在工作中,分析影響產權交易的因素,開辟產權交易工作捷徑。1)進一步加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的宣傳,通過電視、報紙等多渠道新聞媒體宣傳,使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知曉政策、了解程序、激發熱情,真正讓農民群眾有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2)對農村基層干部搞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培訓工作,使參與改革的基層干部懂政策、熟業務。3)在推進產權交易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途徑、新模式,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加強制度改革、完善內部管理。4)及時出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市交易的細則和辦法,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要求,促進農村振興。
3.2 加強產權交易指導培訓,提高產權交易運營能力
1)提高鄉、村產權交易業務水平[3]。在村級設立產權交易的領導小組、設立產權交易專員,提高基層干群的產權交易的思想意識。2)加大對農民計算機操作水平的培訓和產權交易政策的培訓。3)村級發生的產權交易項目做到“應進必進”,必須在交易平臺交易,盤活農村經紀人,建設縣、鎮、村服務體系,發揮農村積極人的作用,以農村經紀人帶動產權交易市場,擴展產權交易市場的橫向范圍。
3.3 加強平臺建設,完善平臺運行機制
受到交易信息不對稱、時空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存在集體資產閑置的現象,也難以發揮其中蘊含著的重要經濟價值,閑置資源資產缺乏有效的管理,鄉村治理難[3]。面對這樣的問題,應進一步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運行機制,提升交易信息的公開程度,推動產權交易市場的繁榮發展[1]。交易中缺乏市場競爭,低價多,價值難挖掘,所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不僅可以作為產權流轉的交易場所,還可以提供產權入場登記、交易信息發布以及產權交易鑒證等服務,引導更多的農村閑置資產可以進入交易市場,吸引更多民營資本投入到交易中,引入價值競爭機制,實現資源資產溢價增值,進而可以作為農村建設過程中各項振興舉措的項目資金,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完善網上交易平臺,構建透明規范的線上交易平臺,改進平臺中存在的問題,真正實現網上(線上)交易和無紙化辦公,推動互聯網與公共資源的有機整合[4]。
3.4 進一步完善交易流程,制定適合本土的產權交易規定
以江蘇省為例,1)資產經營處置方面,村集體對外承租標的或處置資產原值在1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產進場交易[4]。2)資源經營處置方面,村集體土地、林木、荒山、荒地、水面等面積在6 667 m2以上,礦產資源和經營權流轉標的金額在1萬元以上進場交易。3)以資產資源參股經營,折價后參股股份總額在1萬以上,進場交易。4)資產原值1萬元以下,土地、林木、荒山、荒地、水面等面積資源面積6 667 m2以下,礦產資源和經營權流轉標的金額在1萬元以下,由村兩委按“四議兩公開”的程序,報鎮產權交易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按照產權交易平臺規定走“綠色通道”交易或自行組織交易[4]。同等條件下,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擁有優先權。村集體土地流轉必須進場交易。5)農村資金工程類項目方面,包括房屋、交通、園林綠化、農田水利設施、場地建設、社會保障設施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1]。例如,施工單項合同估算價在50萬元人民幣以上(含50萬元)的項目必須進入縣、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進行交易;50萬元以下的在鎮產權交易中心進行交易;金額較低可以走“綠色通道”交易;存在特殊原因不能在縣、區及鎮級平臺交易的,由村兩委按“四議兩公開”的程序,報鎮農村產權交易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由村級依照相關部門專項資金使用要求或相關行業要求自行組織實施,也可在縣、鎮級工程建設協議供應商庫采取抽簽、搖號等方式確定工程建設承包商[2]。
4 結語
農村集體產權交易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優化措施,以適應我國當前農村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完善農村集體產權交易,能夠進一步提高農村要素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實現農村產權交易陽光操作,促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農村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吳堅.明明白白花錢 干干凈凈做事:紹興縣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紀實[J].今日浙江,2013(09):46-47.
[2] 武麗.加強農村“三資”管理 規范產權交易行為[J].山西農經,2020(11):63-64.
[3] 江蘇省蘇州市紀委,江蘇省蘇州市委農工辦.打造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創新蘇州模式[J].江蘇農村經濟,2017(11):40-43.
[4] 李陸一,呂守明.當前村級集體資產購建處置存在的問題[J].中國農業會計,2018(02):32-3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