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田潔 陳俊松 盧禮生

摘 要 “三品一標”農產品是我國安全、優質、品牌農產品的代表,不僅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又能助力脫貧攻堅。基于此,闡述發展“三品一標”的重要意義,分析九江市近三年“三品一標”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發展對策,為推進九江市實現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三品一標”;發展現狀;江西省九江市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74
為發展優質農產品,增進消費者身體健康,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原農業部陸續啟動了綠色食品事業、無公害認證、農業系統有機食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保護工作,即“三品一標”。“三品一標”不僅已成為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的主導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格局,是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更是助力農業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催化劑。2018年1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停止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通知,將逐漸由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取代,但原已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仍有效,因此在本文中仍進行分析。
九江市位于江西最北部,長江和鄱陽湖的交叉點,介于東經113°57′~116°53′、北緯28°47′~30°06′,總面積19 100 km2。江南丘陵為主,形成以丘陵、山地、濱湖平原、沿江平原等多元化地形地貌。年平均氣溫16~17 ℃,年降雨量1 300~1 600 mm。長江過境長度151 km,鄱陽湖有70%的水域在九江境內,水資源總量141.8億立方米。各個地區根據農業發展的側重點不同,認證產品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品牌彰顯九江特色。
1 發展“三品一標”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指出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在農產品領域表現為優質農產品需求和農產品供給數量質量不平衡、農業質量發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1]。
“三品一標”注重產地環境監控和生態保護,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農藥,特定產地來源等,能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及市場競爭力。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三品一標”的綜合認知度超過80%,產品銷售價格平均增長7%以上,特別是綠色有機農產品平均價格增幅在20%以上,部分有機農產品增幅在50%以上[2]。
九江市要實現農業消費升級,農業產業升級,農業企業需要適應比傳統農業更安全、更優質、生態環境更友好的要求。通過認證“三品一標”產品,可以打破以往的低附加值、低競爭力局面,走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的發展道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生產附加值、民眾認可度,提高九江市的農業競爭力;可以促進企業增收、農民增收和精準扶貧,推動鄉村振興。
2 發展現狀
2.1 認證規模與種類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共青城市未計入)“三品一標”認證企業310家,產品總數達到600個。其中,認定無公害產品的企業有206家、產品279個,產品總數占比46.5%,生產總產量166 911.9 t;認證綠色食品的企業31家、產品64個,產品總數占比11.9%,生產總產量9 980 t;認證有機農產品的企業73家、產品257個,產品總數占比47.9%,生產總產量15 661.2 t;農產品地理標志6個,為瑞昌山藥、彭澤鯽、修水杭豬、修水寧紅茶、湖口螃蟹、廬山云霧茶。圖1顯示,“三品一標”三大主要產品類型為蔬菜、水產、茶,占產品總數的67.7%,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主要產品類型為蔬菜水果、糧食、茶等種植業產品。
如圖2所示,九江市下轄的12個縣市區依托自身的地理環境和產業鏈在“三品一標”的發展品種和數量上各有不同。綠色食品認證主要集中在修水縣和永修縣,占全市產品總數的50%。“三品一標”認證產品數量最多的是都昌縣,晨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現代農業生態循環企業,家禽、家畜、蔬菜水果等種養環節的88個產品通過了有機認證。修水縣為產茶大縣,91個認證產品茶葉占48個,茶葉產量19 754.2 t。農產品地理標志瑞昌山藥,7家“三品一標”企業產量達14 272 t。認證水果的主要品種為葡萄、柑橘、獼猴桃,其中柑橘主產地為永修縣易家和村。水產品主要產地為武寧縣、永修縣、湖口縣、彭澤縣、都昌縣、瑞昌市等,均為環柘林湖、環鄱陽湖及臨江水資源豐富地區,批準產量36 530.7 t,養殖品種主要為“四大家魚”、鯽魚、黃顙魚、鳊魚、烏鱧、鯉魚、鱖魚、絨螯蟹、克氏原螯蝦等常見淡水品種。
2.2 品牌農業發展成果
九江市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發展茶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獨具風格、廣受贊譽的廬山云霧和寧紅兩大茶葉品牌,被列入“四綠一紅”江西茶五大品牌。其中,“燕山青”廬山云霧茶、“七尖幽蘭”廬山云霧茶斬獲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駱駝獎。
九江市成功打造了廬山云霧茶、寧紅茶、永修香米、瑞昌山藥、湖口螃蟹、溢香禽蛋、易家和蜜橘等知名品牌和特色產品,并在國內國際博覽會上展出,其中廬山云霧茶、寧紅茶和溢香禽蛋獲得“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溢香禽蛋獲得“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等。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3 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雖然“三品一標”的認證已經發展多年,九江市“三品一標”發展迅速,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制約發展,現將問題總結如下。
3.1 市場體系未健全,企業品牌意識不強
目前,市場上的農產品不分產地和級別,依舊是依靠賣相和價格占據市場,同時政府和媒體對“三品一標”知識宣傳普及還不夠,部分消費者愿意購買品質產品,但又被認知所限。“劣幣驅逐良幣”,消費市場的不成熟,直接導致“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動力不足[3]。
“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質量要求和成本都比普通農產品高,對產量也有一定的影響,而市場上并未形成優質優價的機制。另一方面,一些企業不了解認證“三品一標”真正的意義所在,只知道認證后可以獲得政府的資金補助,沒有充分發揮認證的制度優勢[4],反過來促使農產品得不到市場的肯定。仍有部分企業認為,“三品一標”的認證不僅不能為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收益,產地環境監測、生產過程監管、產品檢驗等反而增加了企業的實際支出,投入產出比達不到預期值,導致企業申報積極性不高;部分企業獲證后不按照標準要求生產,證書到期后未能及時開展續展甚至放棄續展;或者部分認證產品沒有使用標的現象。
3.2 產品發展不均衡
“三品一標”認證產品中,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在“三品一標”認證產品中的占比為6.8∶1.0∶2.0,養殖業占比長期較低,難以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缺乏綠色飼料、飼料添加劑,同時受限水域生態環保壓力,是漁業綠色食品受限的主要原因[5];養殖體系不完善,供種能力不強,疫病控制能力差,需要統防統治、對群體監測和實施凈化,難度高,在未來很長時間是養殖業要著力解決的問題[6]。
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的總占比分別為46.5%和47.9%,而綠色食品的認證只占11.9%,發展相對落后。而有機農產品認證雖然產品數量較多,但是基地規模和總產量偏低,近一半的企業是原始的“靠天吃飯”種養模式,缺乏高效的種植技術,導致產品單一產量低。
3.3 企業水平不均,標準化程度低
九江市農產品生產有基地規模達到2.2萬公頃的大型企業,也有基地規模僅8 hm2的小型企業;有些基地質量管理制度健全,以散戶為主的基地整體文化水平不高,使得管理無得力措施。雖然都有認證證書,但企業的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影響這一地區同一產品在市場上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7]。
4 發展對策
4.1 加強證后監管
極少數認證機構只顧眼前利益,僅看重數量的增長,重結果輕過程,產品檢測達標即合格[8]。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控發現,虛假用標和超范圍用標情況真實存在,造假處罰不嚴、違規成本低進一步助長了不良風氣。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目前市場魚龍混雜,消費者對有機產品存在很大的信任危機。建議建立生產者、經營者誠信檔案,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制度,依法實施聯合懲戒[9]。只有形成完整的監督體系,自上而下層層監管,才能肅清市場的不正之風。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修水縣為國家級貧困縣,目前政策是綠色食品認證檢測費用減免,企業的積極性很高,這使得近3年修水縣成為全市綠色產品認證數量最多的縣。此外,采用直接受益的明補方式,也可以有效調動企業積極性。省、市近幾年都有獎補政策扶持,只是企業數量多,分到企業的資金少。加強對優勢企業的政策扶持,使其做大做強是關鍵。政策扶持后,2020年綠色食品申報數量大幅增加,主要集中在大米、水果、茶業類。
4.3 健全市場,著重宣傳,延伸產業鏈
基地按照標準生產,努力提升產品質量。2020年江西省成立產業協會,通過電商、展銷等形勢,開展綠色有機品牌宣傳,贏得市場青睞認可。
建立專門優質農產品供應市場,打通信息渠道,使優質優價得以體現;多渠道銷售增加收入,生產者切實感受到“三品一標”認證帶來的好處,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傳統的經營模式以銷售初級農產品為主,通過招商引資建立加工企業,向產業鏈后端延伸,解決了銷售難和農產品積壓虧損問題,將大幅提高銷售收入[10]。此外,還可以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延伸,形成觀光、采摘、游樂和餐飲為一體的產業格局,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例如,充分利用現有的茶文化(品茶、茶道、茶藝、特色茶制品等),打造“產銷研”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模式,使游客休閑放松、欣賞優美景色、體驗特色,并對其科普農耕知識,使當地發展為教育基地[11]。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2] 宋建朝.我國“三品一標”高質量發展推進方略[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8(03):3-7.
[3] 明先利,羅珍.安陸市“三品一標”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S1):103-105.
[4] 王芳,張樂,董文光,等.論北京市“三品一標”與農業環境協同發展[J].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學報,2019,10(03):783-788.
[5] 康升云,李燕華,王海華,等.中國漁業綠色食品現狀與思考[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9,34(02):89-93.
[6] 鄧玉,劉海華,李艷,等.我國有機食品認證狀況的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學報,2020(03):3-6.
[7] 侯邦飛,莫彩芬,張勁,等.梁子湖區“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5):230-233.
[8] 周緒寶,歐陽喜輝.北京市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發展研究[J].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學報,2017(02):19-20,55.
[9] 于康震.2019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成效及2020年重點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20(01):3-7.
[10] 楊瀏洋.農戶“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經濟效益研究-以地理標志農產品湖南寧鄉豬為例[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9.
[11] 楊威.廈門市“三品一標”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0(04):230-23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