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武 俊 郭炳君
(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成都 611756)
全國教育大會標志著中國教育進入了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2018年,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強調本科教育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在注重“教得好”的同時更注重“學得好”。如何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本科教學,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造“金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研究者亟需解決的問題。大學生學習效果監測作為學生學習和發展體系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意義。[1]
大學生學習效果一直都是教育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從廣義上來講,通過學習主體所發生的變化就是學習效果。從狹義上來講,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就是學習效果,學習效果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學習成績。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亦稱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理念認為,一切教學組織和考核方式應以大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大學生學習效果的界定應以教學目標來確定。由此可見,學習效果受到學習主體、教學主體、客觀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效果監測機制,才能對癥下藥,精準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效果。[2]
大學的學習與中學學習不同,大學學習更專業、更系統,學習環境也更為自由、寬松,單一的學習成績無法全面衡量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大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能力也應該作為學習效果研究的重要內容。學習效果受到學習主體、教學主體、教學方法、學習環境等的影響。研究大學生學習效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研究教學評價也有重要作用。
目前,對學習效果監測的研究主要在學習投入和學習評價兩方面。學習投入主要體現在:基于個體的學習投入和基于互動的學習投入: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盡管可以體現出學習過程,但缺少對學習投入和學習效果的關系研究。學習評價主要是對教學秩序、學習風氣、學習效果、促學活動等進行評價。其中,學習效果主要由作業成績和考試成績等靜態指標構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評價少,且主要為教學評價,缺乏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動態監測。[3]
本文通過對現有的大學生學習效果影響因素以及評價因素進行總結,結合實際教學和工作經驗,對現有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模式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動態、科學的大學生學習效果監測方法,為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
影響大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個人主觀因素,也包括客觀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等。本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對西南某高校2019級英語專業X班27名學生進行觀察追蹤,發現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觀因素包括個人學習態度、成長環境、語言學習背景等,其中個人的學習態度對學生語言學習的影響最大。觀察發現,學生學習態度好,如按時保質完成課程作業、積極參加小組討論,在小組作業中承擔任務超過40%的學生,在期末考試過程中成績較好,并且學生從課程中獲得的收獲更多。另外是語言學習背景,語言學習背景主要是高中就讀學校和高考英語成績兩個方面。經觀察發現,高中就讀學校為外語類高中的學生,學習方法相對高效,學習成績較好。高考英語成績對大學學生學習效果影響較小。[4]
在影響大學生學習效果的客觀因素中,首要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音像資料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注意力較集中,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也較多。相比較而言,寫作教學的教師主要側重于寫作練習,反復的寫作練習相對較枯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抱怨較多。部分學生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寫作,課程的學習效果相對較弱。
根據對西南某高校外國語學院2019級英語專業27名學生的觀察和跟蹤,學校效果監測的內容應該貫穿學習的全過程,不僅僅是學習結果,而且是對相關內容進行動態監測。根據實際教學和工作經驗,學習效果的監測內容可以分為學習前、學習中和學習后。
學習前監測,也可以稱為事前監測。針對不同課程,教師會布置課前的預習內容。學生對預習內容的理解、掌握情況和資料查閱情況是學習前監測的重要內容。班級中學習成績較好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課程預習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關于預習內容中的重難點,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通常會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思考,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僅僅停留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5]
學習過程監測,也可以稱為事中監測,主要是針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動態監測。課堂表現主要分為課堂上是否集中注意力、師生互動情況、參與小組討論等。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在課堂使用手機。構建無手機課堂,是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重要方式。同時,師生互動情況也是課堂監測的重要內容。語言類專業學生的課堂互動相對較多,長時間不與任課教師進行互動、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可能較低。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工作量,是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監測的重要內容。
學習后監測,也可以稱為事后監測,主要是針對學生對課堂內容掌握情況的監測。學習后監測最直接的方式為測驗,包括隨堂測驗和課后測驗。測驗成績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最直接的反映。由于學科特點的原因,外語類相關的競賽,包括閱讀、寫作、演講、辯論等學科競賽參與情況也應該作為學生學習后監測的重要內容。同時,還有學生的工作任職情況、學術水平考試、論文發表等,也應該作為事后監測的一部分內容。[6]
圍繞學生學習效果監測內容,構建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學習效果監測機制,動態、科學地監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該學習效果監測機制需要任課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完成。任課教師應在每一次課程開始前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檢驗,同時對學生課前閱讀相關文獻或材料的情況進行記錄。任課教師可以通過無手機課堂提高學生注意力,并記錄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在完成團隊任務時,教師可通過設計分工合作表,嚴格記錄小組成員的任務及參與度,從而盡可能量化學生的參與情況。課堂后,教師要對學生成績進行分析,同時要不斷追蹤學生的后續發展,尤其是其參與學科競賽、專業技能考試的情況。[7]

圖1 動態學習效果監測機制
動態監測學生學習效果,相比傳統通過考試成績、升學率、就業率等監測方式來說,對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考試成績等監測方式以結果為導向,往往忽略了學習過程的情況,學生不能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從而更好地適應課程學習。同時,對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競賽和科研情況、相關任職情況等進行動態監測,是實現全過程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動態監測學生學習效果,對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具有重要作用。傳統的學生學習成績由任課教師進行評定,更多的是從任課教師的角度評判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動態監測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知識的情況,尤其是能力提升的情況。對于學生掌握較弱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課程目標,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本文涉及的研究是對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跟蹤,現階段的研究沒有完全量化,研究還停留在主觀觀察上,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同時,在班級內部之間,只對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對比,沒有嚴格將學生進行分類研究,導致研究結果的科學性不夠。在研究過程中,沒有在班級與班級之間設置對照變量,研究僅限于班級內部,沒有形成對比。另外,研究的結果還沒有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應用。文章所提出的理論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