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婷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 天津 300457)
2020年初,始新冠疫情突發,舉國上下勠力同心對抗新冠病毒,出門佩戴口罩也成為了生活常態。在此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孩子們對“病毒”這一概念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科學教師要肩負起向學生科普病毒等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因此,STEAM課程——微生物的“秘密行動”應運而生。
1.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了解微生物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傳播與繁殖的,了解流感爆發的途徑。
3.了解常見微生物的分類和形態特征。
4.知道簡單的消毒與滅菌方法,了解發酵酸奶和饅頭的條件與方法。
1.能觀察到生活中與微生物相關的現象,并提出問題。
2.學會使用顯微鏡,借助顯微鏡解決研究中的實際問題。
3.能設計并實施實驗來驗證觀點,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詮釋。
4.通過探究實驗找到發酵的最佳條件,并學會使用乳酸桿菌發酵酸奶,使用酵母菌發酵饅頭。
1.初步形成對微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對微生物研究歷史及相關科學家的故事產生濃厚興趣。
2.善于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養成實驗探究的精神。
1.知道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了解微生物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樹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公共場合佩戴口罩,注意飲食衛生。
1.核心問題:微生物是怎樣產生與傳播的?
2.情境創設:美味的食物掉在地上了,快速撿起來還能繼續吃嗎?
學生觀點一:只要快速撿起來,把臟東西除掉,就可以繼續品嘗美食。
學生觀點二:即便是快速撿起來,也不能繼續吃,因為臟東西非常小,有的小到肉眼都看不到,無法確保全部去除干凈,不干凈的東西吃到肚子里會影響健康。
總結:有一群無處不在的微小生物,它們種類繁多,數量更是不計其數,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就是微生物。
3.科學家的故事: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1]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進行了著名的鵝頸燒瓶實驗。
實驗步驟:將肉湯分別灌進普通燒瓶和鵝頸瓶里,煮沸、冷卻。瓶口敞開,使外界的空氣可以與肉湯表面接觸,自然放置。
實驗現象:過了三天,第一個燒瓶里就出現了微生物,而第二個燒瓶內的肉湯放置數年仍然清澈透明,沒有變質和產生微生物。
實驗結論: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這一觀點稱為“生生論”,推翻了“自然發生論”。
4.實驗一:微生物是怎樣產生的?
材料:透明彎曲的細吸管,錐形瓶,氣球,透明膠帶,水,小噴瓶,色素,牛奶
任務:(1)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小組合作設計并制作一個簡易鵝頸瓶模型,并將牛奶封入瓶中。(2)用色素水模擬微生物,使用裝有色素水的小噴瓶在瓶口處噴灑,挑戰色素水能否進入鵝頸瓶內部,從而接觸到牛奶。
現象:色素水只能到達第一道轉彎處,無法接觸到牛奶
結論:正是因為鵝頸瓶的特殊結構,導致微生物無法進入瓶內,使瓶內的食物得以長期保存。重現了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驗證了“生生論”。
5.實驗二:我們是如何幫助微生物傳播的?
材料:涂有熒光粉的玩偶,一次性手套
任務:(1)請學生佩戴好一次性手套,依次觸摸玩偶,每人5秒即可。
(2)自由活動五分鐘。
(3)用紫外燈照射學生的手部和周圍環境,尋找哪些地方有熒光出現。
現象:學生的手部,文具,書本,桌面等處都發現了熒光痕跡。
(教師向學生解釋事先在玩偶上涂了熒光粉,本實驗使用熒光粉模擬微生物)
結論:微生物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不經意間傳播到四面八方。
6.實驗三:為什么要勤洗手?
材料:洗手液,載玻片,蓋玻片,鑷子,膠頭滴管,燒杯,顯微鏡,自來水
任務:(1)實驗組:用洗手液洗手;對照組:不洗手
(2)用膠頭滴管在掌心處滴5-10滴水,將水滴在掌心處晃動。
(3)兩組同學分別將手上殘余的水滴到潔凈的載玻片上,用鑷子和蓋玻片等工具制成臨時裝片,并置于顯微鏡下觀察。
現象:洗手的實驗組在視野中較為潔凈,無明顯雜質;未洗手的對照組在視野中雜質較多。
結論:教師為學生講解,由于使用的顯微鏡放大倍數較低,并不能看到手上的微生物,視野中所見內容為手中的雜質,但這足以證明洗手能及時清洗掉手上的微生物,因此要勤洗手。
提升環節:為學生準備體積較大的常見微生物——酵母菌,加水稀釋后制成臨時裝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酵母菌的形態。
7.科學家的故事:列文虎克與顯微鏡[2]
1647年,荷蘭人列文虎克一生磨制了400多個透鏡,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透鏡,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動物,他的發現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個嶄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
1.核心問題:如何防控流感大爆發?
2.情境創設:我們生活的小鎮上發生了嚴重的流感大爆發,你是小鎮科普宣傳員,為了讓小鎮居民更好地了解流感,你想為小鎮居民科普哪些流感知識呢?
3.活動一:流感病毒通緝令
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制作一個流感病毒的模型,并明確各部分結構的作用。
材料:彩色輕黏土,棉簽,扭扭棒,帶切口的乒乓球
任務:(1)將輕黏土涂在乒乓球外表面——模擬病毒外殼
(2)將數根棉簽從中間折斷,插在輕黏土表面——模擬外殼表面的細胞識別物質
(3)將扭扭棒旋轉成螺旋形,從切口處放入乒乓球內部——模擬病毒的遺傳物質
結論:病毒的形態各異,是一種非細胞結構。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DNA或RNA),蛋白質衣殼(包裹和保護遺傳物質),且能通過表面特殊結構識別并入侵細胞(正如鑰匙開鎖一樣)[3]。
4.活動二:流感病毒繁殖有多快?
任務:用綠豆模擬病毒,完成病毒的計時繁殖,通過視覺直觀感受,使學生理解其繁殖速度之快,繁殖多代后數量之龐大,及其繁殖數量呈指數增長的特點。
已知細菌20-30分鐘即可復制一代,病毒雖增殖方式較為復雜,但其繁殖速度同樣很快。現假設病毒數量每一小時翻一倍,請小組合作探究經過24小時之后,一個病毒變成了多少病毒。(暫不考慮失活)
材料:綠豆,計時器
任務:將時間快進60倍,以一分鐘模擬一小時,用綠豆數出每個時間節點新產生的病毒數量。(數量過多時可用數字記錄代替實際數綠豆)
現象:

時間(小時) 1 2 3 4 5 6 7 8病毒數量(個) 2 4 8 16 32 64 128 256時間(小時) 9 10 11 12 13 14 … N病毒數量(個) 512 1024 2048 4096 8192 16384 … 2n
結論:在適宜的條件下,病毒繁殖速度非常快,數量龐大,呈現指數形式增長。
5.活動三:公共場所為什么要戴口罩?
材料:A4紙,噴壺,色素,水,口罩
任務:一名同學扮演病毒攜帶者,用噴壺噴灑色素水模擬飛沫傳播;一名同學扮演健康者,用A4紙模擬飛沫接觸。兩人面對面間距1米,實踐檢驗在佩戴或未佩戴口罩的情況下,病毒的傳播情況,比較健康者被傳染的可能性大小。(病毒攜帶者佩戴口罩即為用口罩遮住噴頭,健康者佩戴口罩即為用口罩遮住折疊后的A4紙)
(1)兩人均未佩戴口罩
(2)病毒攜帶者未佩戴口罩,健康者正確佩戴口罩
(3)病毒攜帶者正確佩戴口罩,健康者未佩戴口罩
(4)兩人均正確佩戴口罩
現象:A4紙染色程度:a>b>c>d
結論:健康者被傳染的可能性a>b>c>d,因此得出結論:在公共場合需正確佩戴口罩,并盡量保持分散。
6.科學論壇:我們如何對抗流感?
觀點一: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都是我們的身體在對抗病毒。
觀點二: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做到勤洗手,勤通風,多保暖,戴口罩等
觀點三:接種疫苗
7.科學家的故事:愛德華·琴納與天花病毒[4]
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一些擠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沒有患上天花。于是他從一位擠牛奶女工手背上的牛痘里吸取少量膿汁,接種在一名兒童身上。2個月后,他又給這名兒童接種天花病毒,結果該兒童并沒有出現天花的癥狀。1798年,他發表了著名論文《關于牛痘的原因及其結果的研究》,牛痘接種法正式誕生。
1.核心問題:怎樣建立微生物虛擬博物館?
2.情境創設:由于在疫情防控中的優秀表現,你們受到相關部門的邀請,請搜集資料,了解更多微生物知識,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建立一個微生物虛擬博物館。
3.活動一:微生物見面會
學生課前查找資料,于課上以第一人稱,選擇并扮演一種微生物,在“微生物見面會”上進行自我介紹,分享自己的名稱、類別和形態特點,并制作微生物名片。
病毒類:(1)煙草花葉病毒(2)大腸桿菌噬菌體(3)HIV病毒(4)流感病毒(5)狂犬病毒(6)水痘病毒(7)埃博拉病毒
細菌類:(1)大腸桿菌(2)球菌,桿菌,螺旋菌
真菌類:(1)蘑菇(2)金針菇(3)酵母菌(4)青霉(5)曲霉
4.活動二:創建微生物虛擬博物館
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并聆聽其他同學的分享,用硬紙白卡和輕粘土創作各類微生物的名片和模型。
5.活動三:故事會——噬菌體與大腸桿菌的殊死較量
學生課前查找資料,以故事分享的形式講述噬菌體對其宿主大腸桿菌的入侵,在其體內的繁殖,以及最終使其破裂的過程。
(1)場景一(入侵):噬菌體識別細胞,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胞外,遺傳物質進入大腸桿菌的細胞內部,實現入侵。
(2)場景二(增殖):利用大腸桿菌的細胞器,通過一系列的步驟,進行增殖。
(3)場景三(破裂):增殖到一定數量后,導致其宿主大腸桿菌死亡并破裂,釋放出里面的病毒,新一代病毒開始新的生命旅程。
1.核心問題:如何制作美味的酸奶?
2.情境創設:酸奶是你最愛的美食了,但是爸爸媽媽每天都幫你買新鮮的酸奶很辛苦,如何說服媽媽為你購買酸奶機和菌種,這樣你就可以在家自制美味的酸奶了?
3.科學論壇:酸奶為什么有益身體健康?
觀點一:乳酸菌能把鮮牛奶中的乳糖轉變為乳酸。使人體消化腺分泌更多的消化液,促進消化,增進食欲。
觀點二:抑制腸道內細菌繁殖,且不會出現乳糖不耐受。
觀點三:促進蛋白質和鈣的消化吸收。
4.活動一:酸奶機如何制作酸奶?
材料:酸奶機,酸奶發酵菌粉(雙歧乳酸桿菌型),純凈水,鮮牛奶。
任務:用剛燒開的沸水將酸奶機內膽沖燙消毒一分鐘以上。
向容器中加入鮮牛奶750毫升和酸奶發酵劑一克,攪拌均勻。
40℃左右發酵數小時直至酸奶成為固體狀態。
結論:酸奶是用鮮牛奶加入乳酸菌經過恒溫發酵制成的。
5.活動二:尋找生活中的發酵產品
(1)乳酸菌發酵產品:酸奶,泡菜
(2)曲霉類發酵產品:醬油,腐乳,酒精
(3)醋酸桿菌發酵產品:醋
(4)酵母發酵產品:饅頭,面包,酒精
(5)谷氨酸棒狀桿菌:谷氨酸(味精原料為谷氨酸鈉)
(6)青霉菌:青霉素
(7)鏈霉素:維生素B12
……
6.科學家的故事:巴斯德與巴氏消毒法[5]
1865年,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發明了一種能殺滅使啤酒和葡萄酒變酸變質的乳酸桿菌,又不把酒煮壞、影響其口感的消毒滅菌方法,即巴氏消毒法。如今,此方法廣泛運用于牛奶的消毒滅菌,第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min;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s-16s。巴氏殺菌乳即殺死牛奶中各種致病菌,保留有益菌和營養物質的乳品,保質期較短,需冷藏保存。
1.核心問題:怎樣發酵出松軟的饅頭?
2.情境創設:你和家人出去郊游,帶了美味的面包作為午餐,但是因為包里被許多東西塞得滿滿的,到達目的地后你發現面包已經被壓扁了,松軟的面包是如何制作出來的?為什么面包內部是松軟多孔的?
3.活動一:探究酵母發酵的最佳條件。
材料:市售干酵母,溫水,100毫升錐形瓶,氣球,面粉,白砂糖,電子秤,稱量勺,稱量紙,50毫升量筒
實驗計劃:

實驗材料組別 第1組 第2組 第3組 第4組 第5組面粉5克 √ √ √糖5克 √ √干酵母1克 √ √ √ √水50毫升 溫水 溫水 溫水 冷水 冷水
第1組未加入酵母,為空白對照組;第2-5組為實驗組,其中第2組和第3組相對比,可探究出酵母菌發酵過程中喜歡的食物為面粉還是糖。第2組和第4組,第3組和第5組相對比,可探究出酵母菌發酵過程中適宜使用冷水還是溫水。
步驟:(1)先向錐形瓶中加入對應的面粉,糖,干酵母。
(2)加入水并迅速套上氣球
(3)觀察并比較各組氣球大小的變化
現象:第3組迅速產生大量氣體,氣球迅速膨脹。
氣球大小對比:3>5>2>4>1
結論:酵母菌對糖類的利用效率更高,伴隨著酵母菌的生命活動,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氣體,這也是饅頭、面包松軟多孔的原因。因此,面粉發酵過程中,宜加入少許白砂糖,并在適宜溫度下發酵一段時間。
4.活動二:發酵饅頭實驗
材料:面粉,溫水,白砂糖,干酵母,保鮮袋,一次性手套,實驗用圓盆
步驟:(1)加入適量面粉,酵母,糖,充分攪拌
(2)加入適量溫水,揉成面團
(3)將面團裝入保鮮袋,室溫發酵30分鐘
現象:面團體積變大,面團內部有豐富的孔隙。
結論:使用酵母菌可發酵制作出美味的饅頭
課程評價共分為五項,每項20分,滿分100分。
1.發現問題:善于觀察,能夠在實際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所提出的問題有創新性和探究意義,且對生活和學習情境有所改進與創新。
2.設計方案:善于運用工程師思維,思考解決方案或設計探究活動,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創意度高。
3.資源整合:能夠從多種渠道搜集有效信息,實驗材料等課程資源并合理利用,幫助解決所研究的問題。
4.解決問題:實驗操作中技術運用熟練,動手能力強,解決問題思路清晰,小組分工明確,完成效率高,目標達成度高。
5.科學素養:善于表達,樂于分享,勤于合作,勇于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