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積極整合各類美育資源,與社會互動互聯、開放合作,共同推進美育與思政教育協同創新。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通過建立學校、學院、社會實踐基地的長效合作機制,建立學校美育與思政工作的部門協調機制,形成黨支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實踐活動的育人合力,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從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重要論述為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長期以來,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高度重視美育工作,扎根新時代新生活,遵循大學生美育特點,突出周恩來精神的內核,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中的美育資源,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扎實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近年,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推進思政教育改革,廣大思政工作者不斷開拓工作思路,引導廣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做社會主義時代新人。作為一所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的師范院校,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堅持把“傳承周恩來精神,立高尚師德,育時代新人”作為初心使命,依托學校的思政學科優勢,遵循美育的特點和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堅持全校一盤棋,拓展美育教學內容和形式,積極探索具有時代特征、校園文化特色和師范生特點的美育活動形式,結合話劇等創新藝術形式,構建校內校外、課上課下協同機制。學校通過課堂教學、校內文化活動及校外社會實踐等多渠道、多途徑的有機銜接,全面打造美育思政協同育人環境,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體系,從而引導大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厚植民族情感,增強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學校積極整合各類美育資源,推進美育與思政教育協同創新,推動學校美育工作的整體發展。
(一)依托黨建引領,奏響美育思政主旋律
學校依托基層黨支部,創新主題黨日活動形式,傳承周恩來精神。學校按照黨組織學習計劃,通過黨員集中組織學習、個人自覺學習、教育現場學習、討論交流學習等方式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周恩來同志訂立的《十條家規》和《我的修養要則》,利用“學習強國”等新媒體平臺開展支部線上學習,觀看專題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等,用藝術的表達形式浸潤黨員的思想靈魂。
學校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學校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宣講和紅色文化調研的專業優勢,指定學院專業教授、副教授分組指導學生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邀請南京大學口述史專家參與指導,從方法論角度為實踐團隊開展紅色文化走訪調研提供支持。通過走訪周恩來紀念館等紅色革命基地,學生黨員在實踐過程中整理紅色革命故事,擔任青春宣講員,制作音頻節目,以此提升主題黨日活動內涵。學校引導學生黨員在實踐中接受文化洗禮,把學習周恩來精神與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履行新時代新使命結合起來,推動黨員干部錘煉堅強黨性。學生黨員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深刻感悟周恩來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赤誠之心,深深地被周恩來同志克己奉公、甘于奉獻、不求索取的人格魅力震撼,既強化了意識,堅定了信念,又凈化了靈魂,振奮了精神。
(二)依托課堂教學,形成美育思政主陣地
2020年,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一環,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王仁雷為全體新生講授新學期的“書記第一課”。他以“學習偉人周恩來,砥礪奮進新時代”為主題,與新生一起追尋偉人周恩來的足跡,探索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軌跡。他要求學生學習周恩來精神涵養志氣,早日確立教育報國的理想信念,立志擔當“為民族復興育時代新人”的責任使命;學習周恩來精神涵養正氣,保持陽光心態和昂揚氣概,涵養厚德載物、光明磊落、正氣凜然的道德情操;學習周恩來精神涵養才氣,積累扎實學識,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跟上“學為人師”的時代要求;學習周恩來精神涵養仁氣,懷有一顆仁愛之心、樂學善教,努力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成長為充滿愛心的好教師。
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在提升教育對象的思想認知、引領正確價值選擇、凝聚道德情感共識、規范良好道德行為等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功能。高校將美育積極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寓美于情、寓情于教、寓教于樂,可以產生強大的教育功能和持久的吸引力。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思政課教師以課堂教學和開設講座的方式,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此外,學校還將課堂思政融入每一門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突出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德育功能,使學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依托社會共建,開創美育思政新平臺
學校積極整合各類美育資源,與社會互動互聯、開放合作,推進美育與思政教育協同創新。學校邀請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局長、全國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會副會長張謹給學生講述《周恩來的大局觀》,通過視頻播放和現場講解呈現周恩來躬行實踐、旗幟鮮明、奮不顧身、豁達無私、礪節奉公的高尚情操,引導學生要以周恩來為楷模,不負歷史重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周恩來的思想、理念弘揚傳承,深入踐行。此外,學校還與淮安市周恩來紀念館等紅色革命基地共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充分利用周恩來紀念館的優質教育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通過瞻仰一件件沉甸甸的歷史遺物、觀看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聆聽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周恩來不畏艱難為民族復興奮斗的勇氣,學習周恩來自幼樹立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遠大抱負,使學生以周恩來為楷模,弘揚傳承并深入踐行周恩來的思想、理念。
(四)依托話劇創排,搭建美育思政新舞臺
學校長期以弘揚主旋律為己任,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創造,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入社會。同時,學校寓教于樂,強化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積極探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目標的新型師范人才美育培養新模式。
學校原創青春話劇《五四青年周恩來》九易劇本,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編排后在江蘇省文聯藝術劇場首演,得到了省藝術基金的專家評委和省教育廳相關領導的充分認可。《五四青年周恩來》展現了周恩來崇高的愛國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塑造了五四青年的群體形象,使五四精神與新時代青年身上所展現出來的社會責任和擔當遙相呼應。該話劇不僅富有藝術性,更具有創新性和思想引領性,是加深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認識的有效踐行,對青年的思想成長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這部話劇還在周恩來的故鄉淮安市以及北京市長安大戲院演出,受到教育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部門的領導和專家的肯定。一所師范院校創作大型話劇的難度顯而易見,但學校仍堅持以戲劇引導人,以戲劇感化人,以戲劇教育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目標的新型師范人才美育培養體系,為高校戲劇創作和美育教育相結合開辟了一條新通道。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正在著力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全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以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為己任,全面提升教師的美育能力,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輔相成;寓教于樂,強化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針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需要,積極探索,構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經典藝術教育為主要目標的新型師范人才的美育培養體系;堅持正確導向,形成高校學生自覺增強文化主體意識、強化文化擔當的新面貌;堅持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融合的美育新格局。
參考文獻:
[1]趙伶俐.創建新時代大美育課程體系[N].中國教育報,2019-05-23.
[2]張奕,張利東.關于建構網絡美育共享平臺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6(5).
[3]羅玉潔,王思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基于美學教育的視角[J].智庫時代,2020(2).
責編:初 心
作者簡介:張干(1987— ),女,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