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即使重新來過,我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
——支月英
60歲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個分水嶺,他們會在這個年紀開始退休生活,但對于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負責人支月英來說,這個年紀卻沒有太多不同。正在忙碌于贛鄱紅色娘子軍宣講活動的支月英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教下去,堅守我的三尺講臺。我是共產黨員呢,要堅守自己的信念。”41年如一日,支月英仍然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初衷不改。
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再到“支奶奶”,41年來,支月英輾轉泥洋小學和白洋教學點兩所深山學校,牽著一代又一代山里娃走出大山,走向未來,欣慰地看著他們一個個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我的學生們,有的走出了大山在城市打拼奮斗,有的回報家鄉成為創業者,還有的像我一樣走上了三尺講臺,他們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每當聽到學生們學業有成、事業進步的消息,生活并不富裕的我,覺得自己比富翁還要富有。”獲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后,支月英在接受采訪時激動地說。
幾十年來,支月英走得最多的是崎嶇坎坷的山區小路,想得最多的是寂寞艱苦的山村教育。回想第一次到泥洋小學時,雖然已經做了心理準備,但看到昏暗的教室潮濕不堪,宿舍連窗戶都不是完整的,支月英還是被震撼到了,甚至產生了一絲退卻的情緒。可是第二天,幾十個衣衫破舊、小臉臟兮兮的孩子齊刷刷地站在支月英的宿舍門前,等待著這位新老師的到來,她的心瞬間被那一雙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抓住了。從那一刻起,支月英暗下決心,要做深山里的一縷陽光,用知識帶領孩子們向前走。
對于調皮好動的學生,支月英甚至比他們的父母還要用心,不厭其煩地盯著他們上下學、按時完成作業。每逢下山,支月英還會細心地挑選些既讓孩子們感興趣,又能增長知識的課外書帶回來,幫助孩子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很多山里的村民都重男輕女,不想讓女兒上學,支月英就找到他們反復勸說。支月英的努力沒有白費,村里第一個本科大學生就是曾被支月英勸回學校的女學生。“是您讓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教給了我追逐精彩的辦法”,支月英始終記得學生對她說過的話。“這句話讓我更加堅信當初留下來是正確的。”
支月英把孩子們看得很重,甚至比自身的健康還要重。每天忙于教學的她即使右耳、右眼患病,卻依然沒舍得耽誤課程下山就醫,結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導致如今她右耳失聰、右眼失明。這些年來,支月英沒計算過到底為多少個孩子墊付過多少費用,只要學生有困難,她都想盡辦法幫助。支月英的丈夫調侃她說,“人家教書可以養家,而你教書把家都教窮了”。為了資助更多的學生,支月英放棄休息時間,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跟著村里的壯勞力去山里扛木頭、拉毛竹、裝車。有次裝車出車禍,她跟著大貨車翻了幾個滾,昏迷了很久才醒,到現在右邊太陽穴旁還看得到當年受傷留下的痕跡。
“我長期住在山里的學校,無暇照顧家人,對他們虧欠太多。女兒說她不是我生的,說山里孩子才是我親生的。當初不同意我來大山里當老師的母親,用行動默默支持我的選擇,經常把自己從牙縫里省下的錢悄悄塞給我。”捧著母親給的錢,支月英暗下決心:您給的錢我都墊給貧困孩子用了,等女兒有錢了、退休了,一定好好孝敬您老人家。可是天有不測風云,還沒等支月英退休回家盡孝,母親就帶著無限的牽掛永遠地離開了。“我何嘗不想做媽媽的好女兒,做女兒的好媽媽,可我已經把自己交給了山村教育,對山里孩子真的離不開,也舍不得。”支月英難過地說。
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泥洋小學撤銷,家人以為她終于可以下山了。但是比泥洋小學更遠更艱苦的白洋教學點需要老師,村民聯名請支月英前往任教。她不想讓白洋的群眾失望,更希望白洋的孩子們能夠就近讀書。“如果大家都離開,山里的孩子誰來教?我愛山里的一切,愛孩子們,如果沒有愛,就沒有我的堅守。”懷著對家人的愧疚,她再一次放棄了下山的機會,選擇去陪著幾十名留守孩子,還為路遠的孩子做中飯,為不少孩子買衣服、學習用品、交保險費……既當全科老師又當起了媽媽。
41年來,支月英培養出千余名貧困山區學生,他們通過就業參加工作,不僅自己擺脫了貧困,也帶動了近千個家庭脫貧。
支月英直言,“雖然我這一生很平凡,但回想來時路,我都給自己一個贊,這一路走得太累太辛苦。即使重新來過,我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因為我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很值,真的很值,看見學生們從懵懂孩童成長為對國家有用的人,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雖然是在偏遠的山區執教,但支月英對于工作絲毫不含糊,刻苦鉆研、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她擔任老師的教學點,教學質量排在縣里的前列。真心的付出和過硬的本領,讓她逐步贏得了鄉親們的認可。“支老師在我們山里教了幾十年的書,太不容易了,她用真心對待山里的每一個孩子,通過教育改變了山里面每一個孩子的命運,她是我們的恩人,我們從心里感激她。”學生家長李士禮說。
“鄉村教師就是農村學生睜眼看外面的第一面鏡子,不僅僅是教給孩子們文化知識,同時也是農村的希望。”在支月英看來,基層教育得到國家的重視,意味著鄉村教師能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在參加全國人代會時,她提交了一件關于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待遇的建議,得到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并派專人與她對接答復。
得力于支月英的這一建議,奉新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如今每個月平均增加了500元左右的鄉村教師補貼。支月英說:“如何提升鄉村教師崗位的吸引力會是我一直關注的問題。以前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堅守一線、教書育人就可以了,而如今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得站在更高的層次去努力,要為農村教育和鄉村教師這個群體鼓與呼。”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師德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面對這些榮譽稱號,支月英自豪卻不驕傲,這些對于她來講不是談資,而是鼓舞她向前的動力。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支月英還提出了《關于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精準扶貧政策修改意見》,建議將“義務教育階段非寄宿生納入生活補助范圍”。如今,這一建議已經被采納并落地實施。
談及未來,支月英信心滿滿。她所設計的全國第一枚農村教學校徽——校徽上三棵綠樹之間,一只白鴿展翅飛起。“綠樹是這兒的大山,白鴿是每一個能自由飛出大山的孩子,我希望山里的孩子們能飛向更廣闊的天地。”支月英這樣詮釋校徽設計的意義,“脫貧攻堅是一場偉大的戰役,我有幸成為一名戰士,能為教育扶貧出力,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感到無上光榮。我堅信,貧困會徹底地遠離大山,遠離孩子們,遠離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推進,從漏風漏雨的泥巴房到嶄新的教學樓,從原來的女孩子不上學到沒有一個輟學的孩子,見證了我國鄉村教育變遷和進步的支月英感慨道,不是因為有希望才選擇了堅守山村教育,而是只有堅守了,才有更美好的未來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