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淅睿,楊承綱
乳腺癌是嚴重威脅我國女性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而三陰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乳腺癌中極具侵襲性的一種亞型,占乳腺癌的10%~20%[1]。其復發、轉移率高,由于具有高度侵襲性和較低的治療反應,預后比其他乳腺癌亞型更差[2-3]。隨著免疫治療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從中獲益。研究表明,在許多癌癥類型中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的表達與更差的預后相關,表明PD-L1的分泌促進腫瘤逃避免疫系統[4]。目前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用于TNBC治療的臨床研究,評估PD-L1的表達在臨床實踐中的療效預測價值日益凸顯[5]。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腫瘤惡性表型轉化的啟動過程,E-cadherin表達的缺失被認為是乳腺癌EMT發生的關鍵步驟,vimentin與細胞侵襲能力呈正相關,是EMT的晚期事件[6]。本文著重探討TNBC中PD-L1和EMT標志蛋白分子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為PD-L1用于TNBC的免疫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8年9月~2020年6月云南省腫瘤醫院病理科存檔的125例TNBC組織和50例癌旁組織,125例TNBC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6~82歲,中位年齡50歲,>50歲者58例,≤50歲者67例,已絕經者61例,未絕經者64例,腫瘤直徑≤2 cm者26例,>2 cm者99例,淋巴結轉移者57例,發生遠處轉移者5例。病理組織學WHO分級Ⅰ級4例,Ⅱ級59例,Ⅲ級62例;CK5/6陽性者72例,陰性者53例;Ki-67增殖指數≤14%者17例,>14%者108例;TNBC患者按第8版AJCC乳腺癌分期系統分期,Ⅰ+Ⅱ期者99例,Ⅲ+Ⅳ期者26例。125例患者均有完整臨床資料,病理類型均為浸潤性導管癌,其中119例行手術切除,術前均未接受放、化療、靶向治療等。
1.2 試劑PD-L1(SP142)兔單克隆抗體購自Abcam公司,E-cadherin、vimentin兔抗人多克隆抗體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免疫組化檢測試劑盒和DAB顯色劑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PD-L1檢測所需擴增增強二抗(Optiveiw)購自Roche公司。
1.3 免疫組化標本均經4%多聚甲醛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4 μm厚。PD-L1抗體為濃縮液,按1 ∶100比例稀釋,使用Ventana自動免疫組化染色平臺,選擇扁桃體組織作為陽性對照,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E-cadherin、vimentin采用免疫組化色EnVision兩步法染色,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 結果判讀
1.4.1PD-L1判讀標準 在HE切片中評估腫瘤區域,納入PD-L1評估范圍的區域包括浸潤性癌組織腫瘤內和瘤周間質中的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粒細胞等(圖1),導管原位癌及腫瘤壞死區域不納入評分范圍。采用免疫細胞IC評分計算法:任何強度PD-L1染色的免疫細胞所占區域/腫瘤區域×100%。評分結果<1%為IC0,≥1%且<5%為IC1,≥5%且<10%為IC2,≥10%為IC3。免疫細胞染色區域占腫瘤區域≥1%(IC1、IC2、IC3)表示PD-L1陽性。此評分標準來源于IMpassion130研究設計,為FDA批準的首個采用免疫細胞評分計算PD-L1評分方法[7]。

圖1 TNBC浸潤性癌組織及分布在瘤內間質及瘤周間質中的淋巴細胞 圖2 TNBC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中PD-L1呈陽性,Ventana法 圖3 TNBC中E-cadherin呈陽性,EnVision兩步法 圖4 TNBC中vimentin呈陽性,EnVision兩步法
1.4.2E-cadherin、vimentin判讀標準 E-cadherin陽性細胞定位于細胞膜上含有黃色或暗褐色顆粒,vimentin陽性定位于細胞質。高倍鏡下隨機選取10個視野,按陽性細胞所占百分比及著色深淺進行結果判定。(1)按陽性細胞著色評分:不著色為0分,弱著色或淡黃色為1分,中等著色或棕黃色為2分,強著色或棕褐色為 3 分。(2)按陽性細胞百分比評分:陽性細胞<25%為1分,25%~50%為2 分,51%~75%為3分,>75%為4分。兩項得分相加:0~4分為陰性,>4分為陽性。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兩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Pearson列聯系數對PD-L1表達與 EMT 標志蛋白的免疫組化結果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TNBC中PD-L1的表達PD-L1在正常乳腺組織中不表達,本組125例TNBC中,PD-L1在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中表達IC0 67例,IC1 27例,IC2 12例,IC3 19例,PD-L1在TNBC中的陽性率為46.40%(58/125)(圖2)。
2.2 TNBC、癌旁組織中E-cadherin、vimentin的表達TNBC中E-cadherin呈陽性(圖3),陽性率為52.80%(66/125);癌旁組織中E-cadherin呈陽性,陽性率為90.00%(45/50);TNBC組織中的E-cadherin陽性率低于癌旁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1.306,P<0.01)。TNBC組織中vimentin呈陽性(圖4),陽性率為41.60%(52/125);癌旁組織中vimentin呈陽性,陽性率為16.00%(8/50);TNBC組織中的陽性率高于癌旁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88,P=0.001,表1)。

表1 TNBC、癌旁組織中E-cadherin、vimentin的表達 [n(%)]
2.3 TNBC中PD-L1與 E-cadherin、vimentin表達的相關性本組結果顯示,TNBC中PD-L1與E-cadherin蛋白呈負相關(χ2=17.440,P<0.01);PD-L1與vimentin蛋白表達呈正相關(χ2=6.253,P=0. 012,表2)。

表2 TNBC中PD-L1與E-cadherin、vimentin表達的相關性
2.4 TNBC中PD-L1、E-cadherin、vimentin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本組結果顯示:PD-L1、E-cadherin、vimentin的表達與淋巴結轉移、Ki-67增殖指數、組織學分級有關(P<0.05);與患者年齡、月經狀態、腫瘤大小、遠處轉移、TNM分期均無關(P>0.05,表3)。本組依據TNBC中CK5/6表達分為基底細胞亞型及非基底細胞亞型,PD-L1在兩者中的表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TNBC中PD-L1、E-cadherin、vimentin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PD-L1是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的配體之一,在多種腫瘤中表達,PD-L1與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表面的受體PD-1結合,可抑制T細胞遷移、增殖及分泌細胞毒性介質,從而阻斷抗腫瘤免疫應答[8],PD-L1在TNBC患者中過表達,盡管其機制尚不清楚,但已被認為與更強的侵襲力和較差的預后有關[9-10]。靶向PD-1/PD-L1途徑可能阻止抑制性T細胞信號轉導過程,并重新激活T細胞介導腫瘤殺傷功能,從而增強抗腫瘤免疫效應[11]。隨著免疫治療研究的不斷推進,目前全球已有5種PD-1/PD-L1抑制劑獲批上市。近年研究發現,針對PD-L1的單克隆抗體Atezolizumab安全、可耐受,在TNBC中顯示持續的抗腫瘤效果[12-13]。因此,PD-L1(SP142)作為Atezolizumab的伴隨診斷,檢測其在TNBC中的表達對臨床治療的意義日益顯著。本組PD-L1在TNBC中的陽性率為46.4%(88/125),PD-L1的表達與淋巴結轉移、Ki-67增殖指數、組織學分級有關(P<0.05),可證實TNBC中PD-L1參與免疫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效應。本組結果顯示PD-L1與TNBC臨床分期及遠處轉移無相關性(P>0.05),與PD-L1的表達促進腫瘤的侵襲、轉移的結論相悖,可能與本組Ⅲ、Ⅳ期TNBC病例量較少有關:(1)當代女性的健康意識廣泛提高,體檢意識增強,腫瘤的早發現、早治療得到了更好的實施;(2)隨著新輔助化療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術前接受新輔助化療縮小腫瘤、延緩腫瘤進展,從而獲得手術機會。
EMT是腫瘤細胞突破基膜獲得侵襲及轉移能力的第一步。EMT過程對腫瘤細胞骨架排列變化起促進作用[14],使細胞的黏附功能降低,原發病灶中的細胞更容易脫離,從而侵襲或轉移到周圍或遠處組織[15]。E-cadherin是典型的上皮細胞標志物,對維持細胞間黏附和個體上皮的完整起關鍵作用,與腫瘤的浸潤、侵襲能力呈負相關[16]。vimentin是間質細胞的標志物,可維持間質細胞特性,與細胞侵襲能力呈正相關。當腫瘤細胞發生EMT時,E-cadherin表達減少,角蛋白為主的細胞骨架轉變為vimentin為主的細胞骨架,從而引起細胞形態發生變化[17-18],使腫瘤細胞擺脫細胞間的連接,并更具侵襲性,因此部分TNBC細胞因發生EMT呈間質表型[19]。本組癌組織中E-cadherin的陽性率明顯低于癌旁組織,而vimentin的陽性率顯著高于癌旁組織,且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達均與與淋巴結轉移、Ki-67增殖指數、組織學分級有關(P<0.05),與以往研究報道中隨著腫瘤的發展呈E-cadherin表達降低,而vimentin表達增高的結果相符。實驗顯示TNBC中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達與遠處轉移及臨床分期無關,與文獻報道有差異,可能與本組晚期TNBC病例數少有關。
已有研究表明,在多種腫瘤中PD-L1的表達水平與EMT呈正相關。Asgarova等[20]證實在肺癌中EMT被TNF-α/TGF-β1誘導,并伴隨PD-L1的表達水平增加,提示可以通過DNA甲基化和NF-κB信號同時控制PD-L1的表達。Alsuliman等[21]的實驗中,使用EMT轉錄因子Snail在乳腺癌細胞中誘導EMT,促進癌細胞逃避CD8+毒性T細胞介導的T細胞裂解過程,支持EMT在乳腺癌細胞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且證明EMT誘導的PD-L1上調是依賴PI3K/AKT和ERK/MEK途徑,表明EMT狀態是乳腺癌細胞PD-L1表達的重要調節因子。部分學者提出EMT還通過腫瘤逃避免疫監視的機制促進癌癥進展[22],間充質細胞被證明能夠誘導調節性T細胞,在體外和體內通過TSP1的產生損害樹突狀細胞,并逃避T細胞介導的裂解;免疫組化標記如CD8+T細胞可以刺激乳腺癌細胞進行EMT[23]。當前各項研究表明PD-L1的表達及EMT均可促進腫瘤細胞的浸潤和遷移,并且靶向PD-1/PD-L1途徑將逆轉腫瘤細胞中的EMT[24]。本實驗可見TNBC中PD-L1與E-cadherin蛋白呈負相關,與vimentin表達呈正相關,可初步證實PD-L1的表達在發生EMT時上調,與文獻報道相符。EMT通過改變腫瘤細胞的表型進而增加侵襲能力,由此猜測在EMT過程中各種調控因子可通過促進PD-L1 的表達,促進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
綜上所述,PD-L1在TNBC中呈異常高表達,與癌細胞EMT表型有關,其具體調控機制還有待更深入的分析。目前TNBC治療手段較局限,雖然對化療敏感,但短期內易出現復發轉移,因此尋找TNBC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重要臨床意義。靶向PD1/PD-L1途徑將可能成為更精準抗擊腫瘤的策略,2019年Atezolizumab經批準可聯合化療用于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TNBC患者,因此檢測TNBC中PD-L1的表達有益于為免疫治療的應用奠定基礎,且聯合評估TNBC中的PD-L1表達水平與EMT狀態可為探索腫瘤發展過程及判斷腫瘤的預后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