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樹強,陳瑋姍,方雪婷,晉 龍,吳春林
膀胱原發透明細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CCA)是由類似于女性生殖系統苗勒上皮的透明細胞組成[1],好發于女性,患者平均年齡60歲。CCA病變多位于膀胱三角區或膀胱頸,常以血尿或排尿困難就診[2-3],臨床罕見,組織學起源及預后尚不明確。本文著重探討3例膀胱原發CCA的臨床病理學特征、組織學起源、診斷和鑒別診斷等,以提高臨床與病理醫師對該腫瘤的認識水平。
1.1 材料收集2007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收治的3例膀胱原發CCA;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影像學圖像,電話隨訪患者預后。
1.2 方法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封片等。免疫組化采用EnVision法染色,DAB顯色,蘇木精復染。一抗包括Ki-67、CK7、PAX8、AMACR、CA125、p53、PAX2、HNF-1β、ER、GATA3、UroplakinⅢ,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
2.1 臨床特點3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齡49~74歲,平均62歲。2例臨床主要表現為肉眼血尿,1例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癥狀。2例病變發生于膀胱頸,1例發生于膀胱后壁并浸潤至陰道肌層(圖1)。影像學檢查均考慮為膀胱癌(圖2)。1例患者行腫物電切術,2例行全膀胱切除,術后均未行放、化療。術后隨訪10~58個月,1例患者4年后復發,未發現轉移。本組3例患者的卵巢、子宮、腎臟及其他臟器,均未發現占位性病變。最終病理診斷均為膀胱原發CCA(表1)。

表1 3例膀胱原發CCA的臨床資料

圖1 腫瘤位于膀胱后壁,呈菜花狀,表面粗糙 圖2 CT示膀胱后壁見一占位性病變(箭頭)
2.2 病理檢查
2.2.1眼觀 3例腫瘤均呈菜花狀,表面粗糙,呈灰白、灰紅色,觸之易出血。其中1例帶蒂,蒂長0.3 cm,蒂寬2 cm。腫瘤最大徑2.8~5.4 cm,切面灰白色,質地中等。
2.2.2鏡檢 3例鏡下形態基本相似,2例可見管狀及乳頭狀結構混合存在,1例表現為管狀、乳頭狀及彌漫型三種形態混合存在。小管狀(圖3)和乳頭狀結構(圖4)大小不一,乳頭內含纖維血管軸心。小管管腔和乳頭表面可見單層鞋釘樣腫瘤細胞被覆(圖5)。腫瘤細胞呈立方狀或柱狀,細胞質多為嗜酸性,局灶胞質透亮,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分裂象多見(圖6),3例標本核分裂象2~4個/10 HPF。其中1例腫瘤細胞胞質可見明顯鈣化(圖7)。

圖3 腫瘤組織的管狀-囊狀結構,內襯單層腫瘤細胞 圖4 腫瘤組織的乳頭狀結構,乳頭大小不一,內含纖維血管軸心 圖5 腫瘤組織的管狀、乳頭狀結構,表面被覆鞋釘樣細胞,其細胞核增大,深染,突向胞質外 圖6 腫瘤細胞呈立方形到柱狀不等,胞質嗜酸,局灶透明,細胞核略呈空泡狀,細胞異型明顯,核分裂象可見 圖7 腫瘤細胞胞質內可見明顯鈣化 圖8 腫瘤細胞CK7(胞質)均彌漫陽性,EnVision法 圖9 腫瘤細胞PAX8(胞核)均彌漫陽性,EnVision法 圖10 腫瘤細胞Ki-67增殖指數約40%,EnVision法
2.3 免疫表型腫瘤細胞CK7(胞質)(圖8)、PAX8(胞核)(圖9)均彌漫陽性;AMACR、p53、CA125不同程度陽性。3例Ki-67增殖指數30%~40%(圖10)。3例中各有1例PAX2、HNF-1β和UroplakinⅢ呈弱陽性。ER、GATA3均陰性。
膀胱原發CCA于1968年由Dow等[4]首次報道,其發病機制和組織學起源尚不明確[5]。該腫瘤起初稱為“中腎管癌”,Dow等[4]認為其起源于胚胎期中腎管。有研究發現,膀胱CCA的免疫表型與尿路上皮癌有部分重疊,其起源可能來源于尿路上皮,與尿路上皮癌透明細胞分化有關[6]。但也有部分研究認為該腫瘤組織學形態與女性生殖道的CCA相似,因此推測其有可能起源于苗勒管[7-8]。
3.1 臨床特點膀胱CCA患者年齡分布廣泛,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平均年齡60歲。病變多位于膀胱頸或三角區,后壁較少見。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血尿、排尿困難、尿頻、尿急等非特異性泌尿系統癥狀[9-10]。影像學檢查主要以CT和磁共振成像為主,不僅可輔助診斷,還可協助腫瘤的分期。本組3例患者中女性占2例,平均年齡62歲,2例腫瘤發生于膀胱頸,1例發生于少見的膀胱后壁。臨床癥狀主要為血尿及排尿困難,影像學檢查均考慮為膀胱癌。本組膀胱CCA的臨床特征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3.2 組織學特征眼觀:膀胱CCA并無特異性,常為息肉樣或乳頭狀,腫瘤基底部較寬廣,表面無包膜,常伴出血,切面灰白色,質地中等。鏡檢:膀胱CCA具有特殊的組織學結構,表現為管狀、乳頭狀和實性片狀三種形態呈單一或混合存在。其中管狀結構最多見,小管形狀、大小不一,內含嗜酸性分泌物、嗜堿性分泌物或兩者兼有;乳頭狀結構常常小而圓,纖維血管軸心可能發生廣泛的透明變性。腫瘤細胞形態從扁平、立方形到柱狀不等,胞質嗜酸或透亮,或兩者兼有;鞋釘樣細胞常見,腫瘤細胞異型明顯,核分裂象多見[2]。本組3例患者組織學特征與文獻報道相符,其中2例可見管狀及乳頭狀結構混合存在,1例表現為管狀、乳頭狀及彌漫型混合存在,3例均可見明顯的鞋釘樣腫瘤細胞和細胞異型性。值得注意的是,本組例2的腫瘤細胞胞質內可見明顯鈣化,查閱相關文獻僅Moradi等[3]發現該腫瘤胞質內可出現鈣化。由于膀胱CCA臨床報道較少,還需積累更多病例進一步分析。
3.3 免疫表型免疫組化標記CK7、CAM2.5、EMA、PAX8、AMACR、HNF-1β、CA125均陽性;CD10、Uroplakin、CK20、PAX2、CEA等也可陽性;PSA、PSAP、p63、CK(34βE12)、ER、PR、GATA3等均陰性。腫瘤常表現出高增殖活性[2],PAX8、PAX2、CK7、p53和Ki-67等有助于該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11-12],尤其是PAX8、PAX2對腫瘤的組織學起源判斷起重要作用[13-14]。本組3例患者均呈高增殖反應,CK7和PAX8均呈彌漫陽性,AMACR、p53、CA125呈輕~中度陽性。
3.4 鑒別診斷(1)發生于膀胱的特殊形態尿路上皮癌:如尿路上皮癌透明細胞變異型、尿路上皮癌伴腺性分化,鏡下可見經典的尿路上皮癌形態,并非由單一腺性成分組成;腫瘤細胞通常缺乏CCA經典的鞋釘樣細胞。免疫組化標記CA125、CK7、CK20、GATA3在兩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達,鑒別意義較小,但尿路上皮癌特殊亞型往往不表達PAX8、PAX2、AMACR等CCA特異性抗體[15-16]。(2)腎源性腺瘤:又稱為腎源性化生,其組織學結構主要呈管狀、囊狀和乳頭狀,細胞形態扁平至立方形,胞質嗜酸或透明,間質伴炎癥反應。上述組織學形態特點易誤診為膀胱CCA。腎源性腺瘤多發于30歲以下患者,腫瘤體積通常較小,并局限于黏膜固有層內,腫瘤細胞無明顯異型,病理性核分裂象罕見[17]。膀胱CCA好發于中老年女性,體積較大,常侵入肌層,腫瘤細胞異型明顯。(3)膀胱轉移性透明細胞癌:常原發于腎臟和女性生殖道,通過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腎臟、子宮、卵巢和陰道等部位的原發灶。女性生殖道CCA組織學形態與膀胱原發CCA基本相似,但前者表達ER、PR,后者通常不表達。腎臟透明細胞癌鏡下通常呈巢狀、腺泡狀排列,腫瘤巢由纖細的薄壁血管包饒;膀胱原發CCA鏡下可見以管狀、乳頭狀和彌漫型為主,有鞋釘樣細胞;前者通常表達CA-IX、RCC,而后者則不表達。本組病例經影像學檢查其他臟器未發現占位病變,可排除轉移性透明細胞癌可能。(4)前列腺腺癌累及膀胱:腫瘤細胞呈腺樣,細胞單層排列,AMACR陽性,與膀胱原發CCA易混淆。前列腺腺癌累及膀胱的腺管結構通常無釘突樣細胞,免疫組化標記PSA、PSAP均陽性。(5)其他:透明細胞惡性黑色素瘤、膀胱神經內分泌癌等,通過形態學或免疫表型可資鑒別。
3.5 治療與預后膀胱原發CCA臨床罕見,隨訪資料較少,尚無標準治療方案和相關預后評估因素。膀胱原發CCA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化療,手術治療包括膀胱完整切除或膀胱部分切除,不推薦對腫瘤行單純經尿道電切術[18-19]。膀胱原發CCA預后比普通型尿路上皮癌差,具體機制尚不明確[20]。本組例1對腫瘤行單純經尿道電切術,術后4年復發,該腫瘤復發可能與手術切除不完整有關。另2例患者行膀胱完整切除,隨訪10~26個月,仍存活,未見復發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