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杰,劉曉麗,章愛梅,林 怡,吳曉娟
患者男性,34歲,因左側腰部酸痛1個月,疼痛可自行緩解,遂于2019年1月入院查體。B超示左腎上部實性回聲,大小7 cm×6 cm×5.5 cm,邊界欠清,內見中等量血流信號。CT示左腎占位并腎靜脈瘤栓形成,雙肺多發結節,考慮為轉移灶。臨床診斷:左腎惡性腫瘤并雙肺轉移。患者于2019年2月入院治療,行左腎及左側部分輸尿管切除。
病理檢查眼觀:腎臟手術切除標本1個,大小16 cm×10 cm×5 cm,腎周脂肪組織易剝離,輸尿管一段長5 cm,直徑1 cm,沿腎門處剖開,于腎上極實質內見一腫物,切面面積6 cm×4 cm,切面灰白、灰黃色,質稍韌,緊鄰腎被膜及腎盂。腎門未觸及明顯淋巴結,腎周脂肪組織,大小13 cm×12 cm×2 cm,其內未見淋巴結及腎上腺。鏡檢:腫瘤邊界不清,邊緣可見多處舌狀突起并累及周圍腎實質(圖1);部分區域腫瘤中央大片壞死,周圍殘留少量腫瘤細胞(圖2);瘤細胞多形性不明顯,胞界不清,細胞染色質細膩,缺乏明顯的核仁,核分裂象少見;腫瘤間質富于血管,血管管腔纖細并分支呈雞爪樣,在腫瘤間質內均勻分布(圖3),可見脈管內瘤栓。免疫表型:腫瘤細胞vimentin、BCL-2(圖4)和Cyclin D1(圖5)均陽性;CK、EMA、CD99、WT-1、CgA、Syn、S-100、desmin、Myogenin、MyoD1和BCOR均陰性;CD34示腫瘤間質內均勻分布的分支狀血管(圖6);Ki-67增殖指數約60%。

圖1 腫瘤邊界不清,周邊呈舌狀突起并浸潤腎實質 圖2 腫瘤中央部分大片壞死,可見細胞殘影,周圍殘留少量腫瘤細胞 圖3 腫瘤細胞大小較一致,細胞核淡染,細胞邊界不清,間質內富于分支狀血管 圖4 腫瘤細胞BCL-2呈胞質陽性,EnVision法 圖5 腫瘤細胞Cyclin D1呈胞核陽性,EnVision法 圖6 CD34染色示腫瘤間質內特征性的均勻分布的分支狀血管,EnVision法
病理診斷:(左腎)腎透明細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kidney, CCSK)。患者術后化療,隨訪10個月死亡。
討論CCSK曾被認為是腎母細胞瘤預后不良的組織學亞型之一。1978年,Beckwith等[1]首次使用“CCSK”這一術語,并建議將其從腎母細胞瘤中分出,現已獲得廣泛認可。兒童中CCSK的發病率僅次于腎母細胞瘤,占兒童原發性腎腫瘤的3%~5%[2]。發病年齡與腎母細胞瘤相似,在1~3歲兒童多發,較少發生于6個月以內的嬰兒和成人[3-4]。WHO(2016)腎腫瘤分類中包含9種組織學類型:經典型、黏液樣型、硬化型、富于細胞型、上皮樣型(包括小梁狀、假腺泡狀)、柵欄狀型、席紋狀型、梭形細胞型和間變型[5]。目前,認為組織學類型的劃分尚無特定的臨床意義,主要是對組織學變異進行充分的認識,避免誤診。本例鏡下表現為經典型,即腫瘤細胞呈多角形,邊界不清,核染色質細膩且核仁不明顯;細胞周圍淡染黏多糖樣物質環繞使胞質似呈透明狀;間質內有分布均勻的雞爪樣血管間隔,類似于黏液樣脂肪肉瘤中的血管,血管分割瘤細胞呈巢狀或條索狀。
CCSK因有眾多的組織學亞型,其鏡下形態表現差異較大,需結合免疫組化進行輔助診斷。以往根據腫瘤細胞vimentin和BCL-2均陽性,肌源性、神經源性及上皮源性標記均陰性輔助診斷,但該方法缺乏特異性。最近有文獻報道[6],CCSK中Cycilin D1呈胞核彌漫強陽性,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同時,部分研究認為BCOR抗體對CCSK的診斷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7],且分子檢測證實CCSK中BCOR基因大部分異常[8-9],表現為BCOR外顯子15內部串聯重復序列,導致CCSK表達異常的BCOR等位基因。目前,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BCOR在CCSK中的表達尚存在爭議[9]。有學者認為BCOR基因的免疫組化檢測不能用于CCSK的臨床診斷。最近研究發現在惡性孤立性纖維性腫瘤中也有BCOR的過表達,提示BCOR在CCSK的鑒別診斷中作用有限。本例腫瘤細胞vimentin、BCL-2、Cyclin D1均陽性,同時肌源性、神經源性及上皮源性標記均陰性,同時BCOR陰性。
鑒別診斷:(1)胚芽為主型腎母細胞瘤,當胚芽為主型時,因腫瘤細胞豐富可類似于富于細胞型CCSK。但腎母細胞瘤與腎組織常為推擠性邊界,而CCSK經常為浸潤性邊界,且CCSK內無胚芽組織,其內有特征性的血管結構可資鑒別。(2)腎透明細胞癌,多見于成年男性,通常具有小血管網狀結構,血管非常纖細,管徑小而一致。血管網中充滿腺泡狀或片狀的腫瘤細胞。免疫組化標記癌細胞CK、vimentin、CD10、RCC、CAIX等均陽性。(3)先天性中胚層腎瘤,腫瘤由交錯排列的梭形細胞組成,細胞核細長,腫瘤細胞常侵入腎及腎周組織,細胞形態溫和、分布均勻,但缺乏CCSK中特征性的分支血管,且先天性中胚層腎瘤一般見于出生6個月以內的嬰兒。(4)軟組織透明細胞肉瘤,有時其瘤細胞胞質透明與CCSK相似,但有較明顯的核仁。免疫組化標記S-100、HMB-45、Melan A、SOX10均陽性。
國外一項大宗研究通過對CCSK患者的臨床病理多因素分析,發現4個獨立的預后因子:阿霉素治療、腫瘤分期、年齡和腫瘤壞死。患者性別、腫瘤直徑、標本重量、淋巴結狀況及組織學亞型對預后均無明顯影響[2]。國外報道成人CCSK發現時常有遠處轉移導致分期晚,預后差,多在2年內死亡[2]。本例成人CCSK患者腫瘤分期晚,在就診時已發現雙肺多發轉移,腎靜脈瘤栓形成且腫瘤內有大片壞死。患者接受手術、化療后10個月死亡,與國外的研究結果吻合,提示發病年齡、腫瘤分期、腫瘤壞死與預后不良密切相關。成人CCSK治療:行手術切除,對1~3期患者行長春新堿、環磷酰胺、阿霉素和依托泊苷的聯合治療,對于4期患者加入卡鉑行強化治療[10]。文獻報道[4]成人CCSK患者無論腫瘤分期,均應采用包括阿霉素在內的聯合化療,并認為聯合化療是預防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有效方法。
(本例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病理科提供并經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會診,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