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璐珈,施紅旗
例1男性,47歲,因中上腹腹脹半個月余就診,全腹增強CT示:左側腹膜后見含脂混雜密度影,內見分隔及軟組織密度影,增強掃描呈輕度強化,左腎受壓下移(圖1),影像學提示腹膜后脂肪肉瘤。術中探查見瘤體位于左側腹膜后、胰腺及脾臟下極,瘤體下緣位于左腎上方,大小20 cm×15 cm,邊界清。例2女性,71歲,無自覺癥狀,體檢發現腹膜后腫物就診。腹部增強CT示:左側腹膜后占位,內見脂肪密度影,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左輸尿管受壓推移(圖2);上腹部增強MR示:腹膜后結節狀、團狀混雜信號影,T2呈高低混雜信號,局部同反相位信號減低(圖3),CT及MR均診斷為脂肪肉瘤。術中見左側腹膜后一巨大占位,大小10 cm× 8 cm,前方為腸系膜下血管,外側方為腎臟,內側為脊柱,后方為腰大肌。2例均行手術完整切除腫物。

圖1 例1:腹部增強CT示左側腹膜后見含脂混雜密度影,左腎受壓下移 圖2 例2:腹部增強CT示左側腹膜后占位,左輸尿管受壓推移 圖3 例2:上腹部增強MR見腹膜后團狀混雜信號影,T2呈高低混雜信號
病理檢查眼觀:2例送檢標本均為灰紅、灰黃色結節狀物1個,大小分別為20 cm × 14 cm × 6.7 cm、10 cm × 10 cm × 8 cm,邊界清,切面淡黃、紅褐色相間,質軟。鏡檢:2例標本鏡下HE形態相似,低倍鏡下見邊界清楚的含脂腫塊(圖4),腫瘤內成熟的脂肪細胞和不同比例的骨髓造血組織混合,高倍鏡下脂肪細胞間紅系、粒系、巨核系彌漫分布(圖5)。

圖4 低倍鏡下腫瘤含脂,邊界清 圖5 高倍鏡下脂肪細胞間紅系、粒系、巨核系彌漫分布
病理診斷:(腹膜后)髓脂肪瘤。患者于術后分別隨訪8、14個月,均未發現復發或轉移。
討論髓脂肪瘤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通常無功能且無癥狀,好發年齡50~70歲,女性多見[1],主要發生于腎上腺,發生在腎上腺外的髓脂肪瘤較少見,如腹膜后、盆腔及縱膈內[2]。目前腎上腺外髓脂肪瘤英文文獻報道不足60例,其中29例直徑> 10 cm,或質量> 1 500 g的腫塊被歸類為巨大髓脂肪瘤[3]。根據病變的大小和位置,患者可能會出現因出血、機械壓迫或腫瘤梗死引起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胃腸道癥狀或腰痛、血尿等尿道癥狀。
US示髓脂肪瘤界限清楚,具有不同程度的高回聲(脂肪組織)和低回聲(髓組織)成分,內部血流不豐富。MRI示髓脂肪瘤在T1WI和T2WI呈高信號,在脂肪抑制和反相成像上信號強度降低。CT示髓脂肪瘤呈非均勻性衰減,脂肪組織密度低,CT值多為負值,髓樣組織區較致密,表現為瘤內摻雜的云絮狀或結節狀軟組織影,少數可見鈣化影[4]。
腎上腺外髓脂肪瘤直徑1~27 cm[3],腫瘤呈球形、卵球形,邊界較清。Soos將髓脂肪瘤分為Ⅰ型和Ⅱ型:Ⅰ型大體為淡黃或桔黃色,以脂肪組織為主,伴少量灶性分布的造血組織;Ⅱ型大體為紅色或紅褐色,以髓性成分為主,主要為豐富的骨髓造血組織分布在脂肪組織中[5]。本組2例均為Ⅱ型。
鑒別診斷:(1)腹膜后脂肪肉瘤:組織學可見非典型間質細胞,部分具有核異型性和脂肪母細胞。影像學表現通常密度不均勻、形態不規則,呈侵襲性生長,增強后明顯不均勻強化,伴多發腫大淋巴結、腹水等惡性征象。當影像學表現不典型,CT引導細針穿刺活檢有助于診斷[1],但因穿刺的局限性,活檢并不能排除巨大病變中的惡性腫瘤,可導致誤診。(2)髓外造血:一般呈多灶性,影像掃描見無包膜梭形或不規則囊樣腫塊。其鏡下特征與髓脂肪瘤相似,但髓外造血常伴慢性貧血表現,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如地中海貧血、遺傳性球形貧血等[6]。鑒別髓外造血和髓脂肪瘤非常重要,不必要的手術切除會加劇術后貧血。(3)腹膜后脂肪瘤:影像學表現為成分均勻單一的脂肪密度,無軟組織成分,增強后無強化。(4)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見的腎內實質性良性腫塊,多直接壓迫腎盂伴腎外形改變,血供豐富,增強后實質部分明顯強化。(5)腹膜后畸胎瘤:臨床少見,主要成分為脂肪和軟組織,常伴骨骼、牙齒或不定形鈣化,含多種成分致使密度混雜,當腫塊不含骨組織或較少鈣化時,影像學較難鑒別。(6)轉移瘤:有原發病史,惡性征象結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生化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治療及預后:髓脂肪瘤有潛在生長增大的可能[7],其大小與破裂或出血的風險增加呈正相關[8],尤其是> 10 cm的病灶。Geng等[9]建議對無癥狀的小腫瘤(< 4 cm)進行動態影像學監測,對有癥狀的大腫瘤(> 7 cm)行手術切除。因髓脂肪瘤良性且無復發,手術即可治愈。
腹膜后巨大髓脂肪瘤是非常罕見的良性病變,影像學難以明確診斷,臨床易誤診,在腹膜后界限清楚的含脂類腫塊中應進行鑒別。穿刺活檢有助于診斷,最終確診依靠術后病理,首選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