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泉
廣西藝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
美術教育離不開優秀的教師,高師是培養教師的搖籃。隨著教育的發展,教育部頒發了一系列針對高師教育教學的改革文件,提出改進藝術師范教育,推進高校藝術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求高師必須創新美術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是關鍵,因此,高師美術技能教師應該在關注基礎美術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創新和改革,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畢業生。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提出“能力本位”的師范教育,認為師范教育是表現教師“應備能力”的一種教育,“應備能力”要求教師成為“臨床專家”,即教師應該像醫生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分析、診斷、開處方那樣解決教學方面的各種實際問題。此后的“標準本位”的師范教育進一步認為教師職業的基礎是掌握大量的知識,這就和醫生、律師一樣,必須通過相當長時間的教育才能獲得具有一般大眾所不具備的專業知識,這種知識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強調知識的整合性和完整性,這首先要求具有廣泛的文理知識加上扎實的專業訓練。
因此高師美術技法課不僅要學“技”,也要引導學生對技法背后的思想、觀念、背景、歷史意義等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注重相關課程的聯系、 融合和滲透。這不是簡單的增加理論課程就能做到的 ,藝術教育的內容不是局限于狹義的“藝術”“元素”或“方法”“技巧”等概念,而是產生于課堂互動為特征的多樣化的藝術審美活動中。例如在《色彩風景寫生》課程中,教師所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提供關于美術技法的課程信息,更要提供對學生自身有意義與專業目標相匹配的探究方法。課前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探究與準備,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模式對自己感興趣的畫家及流派進行資料收集,包括畫家生平、時代背景、哲學思想、技法形式等,這些文字、圖片資料需要盡可能豐富詳實。教學過程中,這些文獻資料還要被做成ppt,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交流討論。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設置問題并解決問題,從學習者變為主動研究者。
在《構圖》課程中,除了技法創作的訓煉外,還必須完成兩個“文案”:一是剖析經典名畫的構圖;另一個是階段學習的感想與總結。前者需要引導學生如抽絲剝繭般去發現大師繪畫中的秘密鑰匙,洞見無數實體單元有機整合為統一整體的看不見的關系。后者要求學生將各種信息綜合分析、梳理,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做到這些,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收集、整理一定的信息,這些信息以個體學生的邏輯和取向匯聚成單獨的文案。美術技能不能界定為“訓練”之類機械的術語,而是指向“教育”一詞的廣泛領域。學生需要把各學科知識,理論,實踐融合起來,尋找信息,分析信息,進而發現其中的問題和聯系,形成自己的“知識庫”。學習中既注重過程也注重結果,以使學生能夠發展成具有個性化思維的人。
技法課中“文”“技”并重,單靠教師的講授是不可能做到的,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其學習主動性,將繪畫實踐、造型基本理論和藝術審美相結合這樣才能促進技能培養基礎上的綜合素養形成,幫助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質綜合發展,形成更為深層次的專業綜合素質。
藝術教育沒有一種絕對的創造性教學方法,教師要選取的是與教學需求相匹配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研究者。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認為:“雖然富有創造性的教育改革設想來自許多方面,只有教師才能提供來自教師本身有直接經驗的洞察力。他們還能為改革提供別人所不能提供的知識,這些知識涉及學生教學技巧和學校文化。”[1]教師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教育工作者必須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協助者”,成為教育改革的專家。
在《素描靜物》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再安排靜物而是學生自己擺靜物,必須建立在做足前期功課的前提下,即學生先按個人或小組形式收集自己喜歡的資料,然后進行交流、篩選、總結。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建議,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明確方向。在這個課程中,教師不做統一的繪畫形式、技法的要求,而是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很容易找到繪畫方向,有的傾向于精微寫實素描,有的關注形式美感,有的青睞表現主義,有的熱衷綜合材料。接下來教師要進一步與學生交流,明確學生的方向,引導學生進行“課題化研究”,即用自主探究和得出結論的方式替代現成知識技能直接告知的方式,利用網絡、媒體等多種平臺激發學生主動探索,使他們發揮主體作用,獨立思考與研究能力得到更有效、更系統地鍛煉,從而形成自主深度學習的能力。
2009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美術技法課教學中明確提出:注意培養學生的作品分析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美術技法課教學能力,為勝任中 小學美術教學工作打好基礎。但高師美術技法教師由于學術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對美術教師教育理論認識缺乏,對中小學美術教育更是缺乏了解,學生的分析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教學能力得不到鍛煉,與基礎美術教育脫節。要使學生既學會“美術”又要學會如何“教”高師技法課教師必須具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又具有綜合學科知識,同時具有教學改革意識。
在美國西俄勒岡大學,很多技法課教師都是當地中小學聘任的美術課外活動輔導員,每學期都參與中小學美術活動和教學,對基礎美術教學十分了解。同時,當地也有義務性社區組織,由大學老師、知名藝術家自發組成,每個月都會開放免費的藝術課程,對象是中、小學生。教師不僅能夠與孩子交流,也能夠與他們的父母溝通。
美術技法課教師必須加強對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了解,例如參與《美術教育實習》課程的指導在《藝術考察與寫生》課程中帶領學生調研當地基礎美術教育等。這樣做體現出專業特點加強了課程設置的綜合性,克服專業面過窄、分科過細的弊端,把相關的學習內容加以整合,建構具有綜合特點的課程。
作為未來的美術教師,言語水平與口頭表達能力至關重要“說”是教師不可或缺的基本功,美術師范生不僅要能“畫”也要能“說”。高師美術技法課往往忽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許多學生可能畫得很好卻不善言辭,口頭表達能力欠缺,思維混亂,無法清晰流暢地交流。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不能僅僅依靠《微格教學》、《美術教育實習》等有限的課程,而是要形成一種“常態”貫穿到日常的教學中。
鼓勵學生多“說”教師和學生在對話中相互作用,才能激發出新的思想,教學和學習的內容形成于有引導的但又具有挑戰性的對話中。一般情況下課堂設立討論環節,形式要多樣,有時是同學間的討論,有時是和老師的辯論,有時需要在討論后將結果填在答卷上。這些討論需要做課前準備。每節課后老師會留“課后作業”。例如在《國畫基礎》課程教學中,師生共同交流討論對繪畫風格、筆墨技巧、思想意境等方面的認識和看法,通過“說”的方式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完成作業后,還要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在《手工設計與制作》課程中,需要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件(組)手工作品,因此前期的分工合作顯得格外重要,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討論不僅理清了思路,也鍛煉了口才。形成制作方案后也要面臨一次小型的“答辯”,學生需要針對老師的問題展開說明和辯論,最終在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在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說”的機會尊重他們“說”的權利,培植他們“說”的勇氣,鍛煉他們“說”的智慧。”[2]將“說”的方式貫穿于技法課中,通過拓展“說”的方式,有效增強學生“說”的能力。
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對美術學科知識的要求與培養專業畫家不同,培養對象是美術教育綜合性人才,美術技法的學習不只是狹義的學科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應與基礎美術教育結合起來,培養符合學科需要的美術技法與技能。
在《創意素描》課程中強調平面意象、解構與重構、時空聯想、形象聯想等一系列創造性思維的表達。弱化素描寫實技能的訓練,鼓勵學生采用實物拼貼、綜合材料等方式進行表現,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而在《版畫基礎》課程中,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以臺歷形式呈現的一組版畫,這需要學生確定主題、明確形式、分工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涉及的不僅僅是版畫技能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結合基礎美術教育展開跨學科的知識融合,處理好主題知識與美術表現、版畫形式與裝幀設計、個人表現與整體風格的協調等復雜關系;再如《美術表現(設計選修)》課程中,要求學生面向中小學校園完成主題設計,仍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有的以校園活動為主題,有的以環境美化為主題,有的以科普知識為主題,知識的融合與技能的運用都是圍繞美術教師必備能力而展開,借助技法傳播美術理念,更強調領會藝術的共通規律,從而涵養美感,提高藝術修養。
高師美術教育的培養對象是美術教育綜合性人才,是從事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教師,要求將美術技能知識、美術理論以及教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作品分析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和教學能力,注重知識結構的綜合性,進而內化為教師人格的一部分。高師美術技法課不僅僅傳授美術技法, 還必須引導學生形成綜合素養,學生不但要學會美術技能,還要借助技法傳播美術理念,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學會如何“教”做到“文”“技”并重“技”“教”兼修,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1]【美】美國科學促進學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譯. 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1:22
[2]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 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