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不是越玄越好,也不是學得越全越早越好。在這方面,我們往往容易走入誤區。學習、借鑒和應用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其中的道理與教育孩子是一樣的:要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個性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論語》有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我想借用這十二個字用在中國的企業管理上。
第一,“志于道”,就是要立志高遠,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做企業管理的人,要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了解中國經濟走勢,了解中國改革發展的方向。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要有方向、有準則,這種方向和準則既要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也要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企業離不開環境,只有設定一個恰當的目標,并嚴格按照目標執行,才能實現夢想。同時,“道”字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規律。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努力找到管理中的規律,使得企業發展能夠事半功倍。
第二,“據于德”,就是要深層次理解建立執守于企業的價值觀,以及支持價值觀的延伸理念。“據于德”也可以理解是“志于道”在具體層面的展開。
第三,“依于仁”,我把它改成是“依于術”,這個“術”就是管理技術。西方的管理技術確實有其深度和廣度,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入系統地學習。但一定要探討能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不能有其形而無其神。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上下都談理念,在“術”上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第四,“游于藝”,就是尋求自己的表達方式、實現方式。過去,管理往往缺乏系統的方法和踏實的作風,往往搞一刀切,過于強調模式。企業管理者應該嫻熟地掌握管理技術,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員工、不同時間采取不同的政策。對于管理者而言,還有一個所作所為能否獲得員工認可的問題,進而讓員工把這種認可傳遞下去。“藝”必須有“術”的基礎,不能過于強調管理藝術。
在這個時代,大量的技術和經驗已經嵌入智能化的機器,員工的數量大大減少,傳統管理的效能在減弱。企業要盈利,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創新、市場和不確定的環境。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企業的經營能力。尤其是企業一把手,要由管理者轉變為經營者,把工作重心從繁雜的日常管理工作轉向核心經營工作。
管理是企業的基本功,而經營是企業的看家本領。經營面對的是企業外部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更多的是做決定和選擇,目標是提高效益。經營者的使命就是賺錢,而管理者的使命主要是降低成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是經營活動的一個子項,重點在于解決成本問題,降低成本則會增加利潤。但如果經營出現失誤,即使管理能做到零成本,企業也不見得會盈利。
在早期工業階段,大多是賣方市場,技術相對落后,員工人數眾多,管理就是主要矛盾。只要能提高勞動效率,降低成本,保證質量,企業就可以生存和發展。隨著技術進步、競爭加劇,企業面對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市場在變化,商業模式在變化,技術在變化,環境也在變化,企業該怎么做選擇?
2019年,我到瑞士會見了80多歲的德國聯邦雇主協會總會名譽主席迪特·洪德博士,他的企業是給大企業做汽車車身配套的。我問他:“您做企業這么多年,您覺得企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是如何去做正確的事,如何能讓大家按照正確的想法去做事。”
今天,要經營好企業,不僅需要好的管理,更需要好的經營。今天的經營者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做出選擇——選擇技術路線、市場策略、價格策略、商業模式等,經營能力變得極為重要。如果經營者不在經營上下功夫,就會出大問題。
這不是說管理不重要,而是經營太重要了。企業的一把手作為經營者,必須眼睛向外,關注市場。因為在管理方面有人能幫你,但在經營方面沒人能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