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許多職場人都在不停地尋找成功的路徑,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當下做的工作能否為將來的成功鋪路。持續的發問,也許會到達一個落腳點:要不要換工作。由于對成功的向往,對現狀的茫然,對未來的迷失,可能落腳點不是在要不要換工作的問題,而是在你的優勢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工作?如何在工作崗位上取得成功?
在前幾年,管理學界非常推崇短板理論,即一個桶裝水的多少,不取決于木桶的長板,而取決于木桶的短板,水最多裝到短板的高度。因此,我們應該重點修補“短板”,消除“短板”的限制瓶頸。但是,在市場定位中,營銷者不能遵守這個“木桶原理”,不應該太關注木桶的短板,而是要集中注意長板,找出最長的長板,甚至把長板加長,讓長板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至于短板,可以等有了足夠的實力以后再慢慢修補。這就是“長板理論”,也叫“反木桶原理”。
以戰國時代田忌賽馬為例來說明。在這個典故中,田忌的三匹馬分別都不如齊王,如果按照“木桶”邏輯,田忌賽馬成績的好壞取決于他最慢的那匹馬——這馬比齊王的任何一匹馬都要慢,田忌必輸無疑。謀士孫臏提出的賽馬策略大家都知道: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結果當然是田忌贏得比賽的勝利。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出“長板理論”的核心效用,那就是短板不短,長板更長,長短各有其用,以奇勝,以正合。
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是職業生涯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如果要獲得成功,在職業選擇方面就要揚長避短。若你的性格和天賦只適合做某一些工作,那就不要勉強自己,而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得比別人更好。不要覺得自己做的工作是平凡卑微的,要知道,工作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適合和不適合之分。所以即使適合你的是一份最普通的工作,也要孜孜不倦,兢兢業業,把這項普通的工作開拓成一項有意義的事業,并盡可能地學會這項工作中的所有知識和技能。因為任何非凡的成就都只屬于那些心志專一的人,屬于那些一旦目標確定就百折不撓的人。
我母親的一個老朋友是一位為人忠誠、沉默寡言的人,在行政部門干了十幾年,既沒什么成績,也不為人注意,可他在快退休時卻研究起考古來,退休后竟先后發表了不少文章。這些文章引起了社會的注意,不久他又出版了論文集,這讓以前的同事們驚訝不已。有人就問他,怎么以前沒發現你還有如此巨大的潛能呢?事實上,并非看起來沉默寡言的人就是庸庸碌碌的,他們也有著自己的長處,只不過長期為不適合的職業所桎梏,沒能發揮出來。
一旦擺脫職業不匹配的限制,讓自己有了發展長處的機會,即使時間遲了一些,但揚長避短也可以讓人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要想做到揚長避短,需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說:“人苦不能自知耳!”可見要了解自己是很難的。每個人在求職中都需要自信,但過分的自信就是妄自尊大。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也必然會導致自己的失敗。唯有正視自己,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優點和長處毫不夸張,缺點和短處毫不掩飾,才有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職業心理學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些基本規律,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比如,當你看到別人在做某件事時,心里會產生一種被召喚感——我也想做這件事;
當你完成某件事時,心里會產生一種非常愉快的欣慰感——我還可以把這件事做得更好;你在做某類事情時幾乎是自發且無師自通地就能將其完成得很好;你在做某類事情時不是一步一步艱難地前進,而是行云流水般地一氣呵成……
空有長處不能表現出來仍然毫無意義,只有善于“揚長”,我們的能力和優點才可能被別人認可。對一名求職者來說,如果你的“長”得不到有效的“揚”,就會失去很多的機會,帶來的后果也是比較嚴重的。在職業細分化的時代,人與人相互間的合作成本越來越低,尤其注重發揮一個人的頂端優勢。所以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讓擇業對象能充分注意到你的長處,不論是對你眼下的成功求職,還是對你未來的職業發展,都是很有益處的。
優勢理論創始人馬庫斯·白金漢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實用、可以幫助自己找到長處、強項、優勢的“SIGN”(信號)模型。也就是說,你循著這樣的“信號”思考,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SIGN”模型其實就是4個單詞的首字母,分別是Success、Instinct、Growth、 Need。
Success——就是你在某個方面自我效能感強,你有信心做成功。跟別人聊什么話題讓你更有信心/你在哪些方面能夠指導別人/別人常常向你請教哪些方面的問題/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不會感到焦慮和擔心……
Instinct——在某些事情上,還沒有開始之前你會感到迫不及待,直覺上就想嘗試。你在什么事情上很少拖延/完全沒有工作任務的情況下,你會自主自發地去做什么事情/
你寧愿放棄休息的時間也要去做的事情是什么……
Growth——在做某些事情的過程中,你很專注,求知欲強,學得很快。做什么事情會讓你感到時間過得飛快,沉浸其中,甚至忘記了吃飯/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會讓你暫時忘記了“刷手機”/你做什么事情不容易感到疲倦……

Need——在做完某個事情之后,你有真實感和滿足感。做什么事情讓你感覺“無論結果如何,做這件事本身就是獎賞”/做什么事情讓你有 “如愿以償”的感覺……
總體而言,在一些事情上,你感到很強大,循著這樣的方向,有很大可能找到自己的優勢。如果你很難找到自己的優勢,是不是你“遇到”它的方式不對?除了尋找“SIGN”,你還可以向你信任的師長和朋友,詢問以下問題:我有什么優點,為什么/我身上有什么不同于別人的特質/你最欣賞或者佩服我哪些方面/我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最興奮最忘我/我曾經做過的哪件事情,讓你印象深刻……
如果你很難找到自己的優勢之處,好像是什么都做不好,那很可能是你“遇到”它的方式不對。舉個例子,有些同學數學不好,很可能是因為沒有遇到一個好的數學老師。當然這也不完全是老師的錯,因為老師面對班里的學生很多,只能用一個方式面對所有學生,肯定是有不適合每個人的情況。
以我自身為例,我在小時候數學沒有學好,而高中化學課又經常用到數學,所以我有點喪失了信心,總是在課堂上心不在焉,導致成績不及格。后來,我們班級新換了一個數學老師,她問我是否愿意接受一個條件,她愿意利用課外和午餐的時間為我補習,但是我必須坐到教室的前排,并全心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補習了一段時間,我很快就發現,只要能夠集中注意力,那些知識并不難。更讓我吃驚的是,一點點的進步竟然讓我喜歡上了數學,成了班級里成績最好的學生。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我的數學老師發現我既然能夠在別的科目上取得不錯的成績,如果我不是在數學課上偷懶的話,一樣也能取得好成績。老師也意識到我在傳統的課堂情境下不太適合,所以她愿意花時間單獨輔導我重新學一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有的人希望老師多說話,因為他們靠聽覺學習。有的人是看到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就會精神抖擻。所以對一些學生來說,老師可能講得太多,而對另一些學生來說,老師又可能講得太少。培養能力的關鍵在于接受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方法,并用這種方法盡可能地多開發自己的興趣。
所以,我們在根據以往的經驗考慮個人優勢的時候,對自己的判斷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如果你懷疑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天資,就要考慮一下這種懷疑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受到了環境的極大影響?是不是當時的環境不太適合你?有沒有發展這些天資的其他方法?你還有哪些從來沒有被挖掘的天資呢?所以,繼續發掘優勢的唯一辦法就是多嘗試,直到找到它。
我們知道了如何“揚長”,同時也要知道如何“避短”。比如有些事情,我屢次嘗試,但幾乎都失敗了/別人告訴我需要在這類事情上有所改進/我從來沒有在這類事情上得到過獎賞或者認可/我想辦法避開此類事情/ 我不得不打起精神來去做這類事情。
年輕人在選擇專業、職業發展方向的時候,以上的事情應該是被繞開的區域。如果你不小心已經在這樣的領域工作了,還可以考慮跟那些喜歡做此類工作的人合作,也許他們還能告訴你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可以快速有效地去做,你就不用花太長時間跟這類事糾纏了。當然,你越是了解自己的優勢,越有機會有能力逃離你的“弱勢”領域。
需要提醒的是,這里的“避短”并不是逃避責任的借口。你要看看在你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出于懦弱而不想承擔責任?輕易說出,這個我也不想做,那個我也沒興趣,總是憧憬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世界。如果是這樣,縱然有天大的才華,也會被懶惰和逃避埋沒的。那么,我們該如何發現職業優勢并加以利用呢?
●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投資圈的朋友喜歡談公司的“護城河”,所謂的“護城河”是公司獨一無二的商業壁壘,能夠讓他們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職場也是一樣,有“護城河”的人,工作中能取得更好的業績,職業發展也會更加如魚得水。建立你的“護城河”,也就是找到你的職業優勢,圍繞優勢去建立專業能力的壁壘。
如果你是互聯網的后端開發人員,寫代碼既快又優雅,很少出bug,那么會“寫代碼”就是你的“護城河”;如果你是一家保險公司的理財規劃師,拿到了保險領域比較高級別的榮譽并且考取了理財規劃方面的證書,那么“專業理財規劃”就是你的“護城河”;如果你非常擅長處理人際關系,并正在從事銷售行業,業績突出,那么人際交往就是你的“護城河”。
●理解“職業優勢”
職業優勢,它不僅僅是你表現出來的突出能力,也包括你做事的風格甚至思維方式。我們經常說,職業發展要立足你的天賦優勢,因為你的天賦決定你的思維感知和行為的模式,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天賦,才能發現自己在哪些方面更容易獲得成就。所以,要說職業優勢是怎樣形成的,一個簡單公式就是:職業優勢=天賦×投入。在你具備天賦的領域里,不斷地投入訓練,就會形成屬于你的競爭優勢。在你還沒有主動的職業規劃意識的時候,你的職業優勢的形成,可能更多靠的是運氣和偶然。
我認識一個男孩非常喜歡打游戲,恰好他是一個有系統思考和創新思維偏好的人。他會一邊打游戲,一邊從游戲頂層設計的視角去研究游戲,投入了很多精力在里面。前些年游戲產業發展很快,人才需求也很大,所以他畢業后就進入了游戲公司做游戲策劃,不到三年時間,就做到了策劃總監。但不是所有人都這么自然而然地發揮自己的優勢,說不清楚自己的優勢是什么。
有的人是 “迷茫派”。 上學的時候不滿意自己的專業,上班了之后不滿意自己的職業,但是自己適合什么卻不知道。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以往一直按照別人設計的軌跡去做事,很少探索自己的天賦和優勢。
還有的是 “疑惑派”, 對自己的優勢有些模糊的概念,但是并不清晰,或者一直沒有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在自我優勢定位上遇到困難,有兩種常見陷阱,分別叫“外向者陷阱”和“內向者陷阱”。
通常來說,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優勢,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能量去向外探索嘗試。他們在試錯的過程中,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優勢,但是外向的人也往往因為有很強的環境性和延展性,更有可能被外部任務驅動成一個萬金油,不能圍繞自己的核心天賦去積累優勢。
而內向的人遇到的問題往往是低估自己,自信心不足,忽略自己的天賦和優勢,再有就是老喜歡靠自我探索,很少與外部互動。缺乏外部的有效驗證,也很難找準自己的職業優勢。
最后筆者想要提醒的是,在探索過程中,你除了會知道自己的天賦和優勢,也會知道自己的短板。你沒有必要跟短板較勁。如果某個崗位需要的重要能力恰好是你的短板,你應該把它排除。你更無須被短板嚇跑,因為事實上所有能力都可以通過訓練提升。比如一位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他特別擅長戰略布局和業務規劃,但是性格有一些內向,不善言辭,可是他的工作要求他參加路演講商業計劃書,他的公眾演講能力完全可以通過階段性的刻意訓練去提升。我們可以繪制一張屬于自己的“優勢說明書”,如果熟悉你的人看到你的“說明書”后,都認為這就是你,那么恭喜你,你已經抓住了自己的核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