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沁儀
林清玄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其鄉土散文融入了他的家國情懷、鄉土情懷和宗教情懷,開創了臺灣鄉土散文的新氣象。林清玄同其他鄉土派作家一樣關注臺灣社會中卑微的小人物形象,農民、士兵、小職員、小商販,乃至三教九流的方外人等,都是他筆下鮮活的主角。但是林清玄并不著意去刻畫或批判左右小人物命運的社會力量,也不是從這些小人物身上發掘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因素。他筆下的小人物大致可以分為“時代造就的可憐人”、“社會轉型的邊緣人”、“頓悟佛理的世俗人”三類。他們大都籠罩著“柔軟生剛強、寧靜而致遠的溫情”,共同展現了林清玄精神家園的思想內核。
一、時代造就的“可憐人”
林清玄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意識在他創作的“時代造就的可憐人”這類小人物身上可以體現。林清玄生于臺灣,沒有在大陸生活的童年經歷,但是他從小聆聽老一輩人講述大陸的故事,對老一輩臺灣人的鄉愁感同身受。因此,他的創作與余光中、琦君等作家有所不同,他對大陸深厚的情感往往是通過其筆下“時代造就的可憐人”這一類小人物形象所展現的。
《月光下的喇叭手》刻畫了一位送葬吹喇叭的老人。老人24歲被迫離開家鄉,來到臺灣參軍,退伍后也未能回到故鄉,成為了一名喇叭手。林清玄以感傷動人的筆調,講述了這位飽經滄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懷。貧困和衰老消磨了老人的外在形體,只有烈酒給予他暫時的安慰。老人一開始裝模作樣,后來“裝著,裝著,竟也會吹起一些離別傷愁的曲子”,以曲寄情,宣泄他的鄉愁。林清玄將月光與鄉愁交織在一起,讓歷史與現實交融在月光下的蒼老的喇叭手身上,使鄉愁中又蘊含了對時代的感嘆?!袄仁帧奔认笳髁藷o數失落故土的流浪老兵的心靈律動,又隱喻了歷史悲劇之后的集體化的鄉愁沖動,營造了老一輩臺灣人失去故土、失去家園的悲涼感。
林清玄塑造的“時代造就的可憐人”往往體現了離鄉、戰爭、邊緣化的三重悲劇。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批人卷入了戰亂,背井離鄉來到臺灣,最終因為歷史因素等原因無法歸鄉,但又難以融入臺灣社會,最終被時代遺忘,成為社會的邊緣人。林清玄由這一類小人物展現被歷史原因暫時分離的海峽兩岸所具有割不斷的種族親情和文化血緣,將鄉土情懷植根于家國情懷和民族意識,探尋老一輩臺灣人的精神家園。在創作過程中,林清玄還常常會通過月亮等傳統意象渲染意境,透露出一種歷史的蒼涼和悲壯之感,顯現出其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的深摯情感。因此,雖然林清玄書寫的都是所見所聞的故事,但是他所展現的家國情懷卻濃烈且厚重。
二、社會轉型的“邊緣人”
20世紀以后,臺灣的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不斷發展,社會進入轉型時期。林清玄雖然生長于都市,但是對現代都市文明頗有微詞。他稱工業社會和后工業時代為“包裝的時代”,把臺灣社會轉型以后,人性的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機,比之為“洗碗水社會”。在社會的極速轉型之下,都市中出現了一群“鄉下人”。他們無法適應都市的生活節奏,沒能跟上社會轉型的步伐而被社會邊緣化,成為了社會轉型中的邊緣人,而他們身上又往往體現了堅韌的品質。林清玄常常以同情的筆調敘寫這類小人物的生活境遇。
《陰陽巷》展現了同一棟大樓中都市人和鄉下人兩類人物的生活境況,刻畫了房東、簡老先生等小人物的生存狀態,描繪了一幅典型的都市角落圖。《陰陽巷》最后用 “黑白”與“彩色”象征了鄉村與都市、傳統與現代的生活狀態?!昂诎醉摾锏娜送蛲噬?,而有了彩色的人又都忘記了他們黑白照片中的一段日子?!?鄉下人向往融入現代化社會,而都市人又在現代文明中迷失自我,出現精神危機。林清玄在抒發對“社會轉型的邊緣人”這類小人物的同情時,也深刻地認識到鄉下人與都市人之間的矛盾,即傳統與現代的沖突。通過都市中的“鄉下人”掙扎搏斗的生存狀態的刻畫,表達了其對鄉村文明的眷戀和對都市文明的抵觸。
林清玄對這一類人物的刻畫執著于他的鄉土情懷。他在鄉村長大,對土地和鄉村生活懷有深厚而執著的情感。在經歷了臺灣工業經濟的沖擊后,林清玄敏銳地發覺了從生態環境到倫理道德與人的審美關系所發生的變化,意識到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生態失衡。因此,他時常在散文中表達出對現代化進程中都市人失去土地和精神家園而產生焦慮、浮躁的生活態度和社會種種爭斗、污染的擔憂。但林清玄始終懷有對社會和生活的熱愛,他深諳社會轉型期人性的陷落和精神的掙扎,卻少有對社會的著力諷刺與批判,也沒有后現代主義荒謬、頹唐的色彩,他始終帶著人文關懷去看待那些與生活掙扎搏斗的人,思考現代人生存中的矛盾和問題。
林清玄通過社會轉型下的“邊緣人”的生活狀態反映都市人急功近利、心性浮躁的生活狀態,進而關注現代社會中人們精神家園的缺失。他以真實、生動的筆觸描繪了20世紀臺灣人的精神現狀,反映了其對人性與自然的思考。對這一類小人物的刻畫反映了林清玄在現代社會中尋找和重建精神家園的思想歷程,表達了他對人類生命的終極關懷。
三、頓悟佛理的“世俗人”
林清玄筆下“頓悟佛理的世俗人”是他個人的寫照。林清玄雖然皈依佛教,卻沒有遠離塵世,他認為“紅塵里就有菩提”。他信仰佛學,但沒有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地從日常生活中感悟佛學智慧。因此,他的散文沒有單純地宣揚佛教思想,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深刻思索得來的智慧來貼近生活化的佛教哲學,在佛學世界中展現寧靜致遠的生活態度,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一點在他的散文《木魚餛飩》中就得到了很好地體現。
《木魚餛飩》描寫了一位常常在深夜敲著木魚賣餛飩的老人。“木魚”是佛教徒誦經的法器,“餛飩”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器物。木魚于餛飩是佛性的象征,高雅的別致,餛飩于木魚是世俗的事物,陌生的存在,兩者毫無關聯。因此,林清玄在小街小巷里聽到木魚的聲音時有一種神秘感和驚喜感,但是當林清玄發現木魚僅僅是老人一個簡單的信號,是老人勞苦生活的工具時又感到了失望。而在與老人的相處中,林清玄漸漸發現“木魚”與“餛飩”是可以融為一體的。老人只著一襲布衣,他的餛飩完全是精肉做成,不加一點蔥菜。他三十年如一日的深夜敲木魚,就是讓遠近都聽聞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人們。因此,木魚不僅是老人的生活工具,還是老人為人處世的象征。餛飩攤子雖然普通,卻在靜謐的深夜,用一種蘊涵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叫賣”。老人雖然是一介俗人,但他內心簡單且干凈,生活恬淡而寧靜,擁有一套自我生命哲學和生存價值,蘊含佛學智慧。
《木魚餛飩》中的老人可看作林清玄自己的化身,老人的生活態度也是林清玄的真實寫照。在生存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林清玄主張人的佛性的回歸。林清玄的人生信條是“快樂即在當下,盡心即是完美”。他認為“禪”就是“表示簡單”,要功德圓滿,充滿禪悅,就要學會“簡單”,學會“活在當下”。他始終心懷禪意去觀察生活、感悟生命,用出世的眼光看待塵世,他的宗教情懷中常常包含了其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其說林清玄是“虔誠的佛門弟子”,不如稱他為“佛教文化的欣賞者”。他的宗教情懷更像是他在傳統的生存狀態與現代的生活方式之間搭起的橋梁。林清玄注重的并非具體的社會問題的解決,而是個人的自我修煉。他所彰揚的側重于心靈的澄明、精神的提升、感情的超脫、境界的清凈等,更像是他為現代社會中的都市人找到的心靈的慰藉,是對精神家園的重建。
四、結語:
林清玄的散文不會著力敘寫人物的大喜大悲,而是將人物情感的外部宣泄轉化為了內部的生長,引而不發,使人物形象更具張力。因此,他的散文常常讓讀者感受到簡單又自然的美好。他以細致而真實的筆觸勾畫出“小人物”的生命際遇和內心世界,一方面寄托了自己對他們生存境遇的同情和憂慮,另一方面也借助于對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寫,揭示他們平凡人生的審美價值,并上升到佛教意義的生存關懷。正是出于精神上的慈悲仁愛,林清玄帶著一種平民的意識和悲憫的情懷看待“小人物”的生命歷程,感悟“小人物”在艱難和殘忍的生存狀態下的堅韌與剛強,透過“小人物”的生活展現其人生的體驗、佛學的意趣和生命的價值,塑造他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