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萍
自貢市因鹽設市,有“千年鹽都”美譽,其巖鹽資源豐富,井鹽生產歷史有近兩千年。在工業化時代以前,鹽業生產全部依靠鹽工的體力勞動完成。鹽工的勞動,既是重體力的集體勞動,又是單調、枯燥、乏味的勞動,并且有的鹽工工種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鹽工號子就是在舊時鹽場鹽工的勞動中產生,并口口相傳、流傳至今的一種民歌形式,它在當時條件下對于鹽業生產和地域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鹽工號子于2017年列入第五批自貢市“非遺”保護名錄,2018年列入第五批四川省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凸顯出近年來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鹽工號子的研究和保護傳承力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鹽工號子是勞動號子的一種[1],是在舊時生產方式極端落后的自貢鹽場,鹽業工人們在井鹽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演唱的用以統一勞動節奏,抒發內心情感的歌曲。鹽工號子的產生同其它勞動號子一樣,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是重體力勞動;二是需要集體協作共同完成的勞動。鹽工號子直接產生于鹽工的集體勞動中,落后的井鹽生產方式是鹽工號子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反過來說,鹽工號子對當時的井鹽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統一勞動節奏,共同加油鼓勁,使大家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完成艱巨的勞動任務[2];二是抒發內心情感,緩解內心苦悶煩躁悲傷的情緒,愉悅身心,消除身體疲憊。特別是很多號子除了能反映當時的民間風俗、生活現狀和社會歷史現象以外,還普遍具有音樂的結構、旋律和調式調性,可欣賞性較好,具有一定的音樂審美價值。
鹽工號子按照鹽工的工種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根據工種的勞動強度和危險程度,鹽工號子的音樂特征和審美價值差別很大。鹽業生產的工序一般來說分為鑿井、汲鹵、煎鹽、運輸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又有復雜的分工和程序。鹽工在鹽業生產的每個工序中創造了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號子作品:建造鹽場需要大量石材,鹽工們采石時唱的石工號子,又分為采石號子、大錘號子、撬石號子;開采新的鹽井時唱的打井號子,又可分為打石號子、跳桿號子、銼井號子和鑿井號子;立天車井架時唱的輥工號子;提取鹵水時唱的汲鹵號子,又可分為挽子歌、推水號子、人車號子;由于運輸和搬運方式落后,石頭、鹽鍋和鍋爐等大件物品的搬運和運輸只能靠眾多鹽工來抬,此時唱的號子為抬工號子,又稱扛運號子、五金扛運號子,可分為上坡號子、下坡號子與平路號子;煎制出成品鹽以后,需要通過陸路板車運輸或河運船隊運輸到外地銷售,由此產生了板車號子和鹽船號子。
鹽工號子反映了自貢的鹽業生產歷史,貫穿鹽業生產全過程,種類繁多,曲式結構各不相同。鹽工號子是鹽工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對鹽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反映了鹽工的勞動、生活及當時的社會、歷史、風俗,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的體現。鹽工號子的音樂特征和審美價值,根據鹽工工種的不同,差別很大。勞動強度大、危險程度高的工種,鹽工號子主要用于統一勞動節奏,音樂性較差,如石工號子、打井號子、抬工號子等;勞動強度小、危險程度低的工種,鹽工號子主要用于鹽工們抒發內心感情,調節情緒,此類號子音樂性好,如汲鹵號子、鹽船號子、板車號子、輥工號子等。
勞動強度大的鹽工號子,其歌詞往往是咳呀、嗨左、嘿喲等嘆詞語氣詞和統一勞動節奏、發布號令的動詞,歌詞簡單短小,主要由領唱者和合唱者的吶喊來完成,聲音短促有力,注重統一節奏和集體的爆發力。這類號子大多沒有完整的曲式結構,有的甚至沒有完整的樂句。勞動強度小的鹽工號子,擁有完整的樂句、樂段和曲式結構,其歌詞敘事性、表達性較強,能夠準確地描寫生活、情感、社會和歷史等狀況,歌詞中虛詞、語氣詞較少,透過歌詞,我們可以較好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如五金扛運號子《十二杯酒》,歌詞以七言敘事詩的形式生動地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相知相愛的過程,歌詞共有12段。
鹽工號子的旋律以大二度、小三度級進為主,演唱上以領唱與齊唱的方式為主。勞動強度大的號子,旋律感較差,以級進或大跳為主,一領眾合,節奏簡單,用以發號施令,統一節奏。勞動強度小的號子,節奏輕快,旋律相對優美,能夠生動形象地刻畫表達出鹽工們的真實情感,豐富鹽工勞動時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挽子歌”《月亮》,旋律委婉曲折,幽怨悠長,透過其大跌大落旋律,我們能感受到鹽工們勞動的艱辛與危險,內心的苦悶與掙扎,表現了鹽工們對家人的思念,對艱辛工作的嘆息。
鹽工號子是勞動號子的一種,其節奏根據鹽工的勞動強度、危險程度和勞動節奏而有所不同[3]。勞動強度大、勞動節奏統一的號子,大多具有號令和指揮的作用,其節奏服從和服務于鹽工的勞動,一般都節奏分明,短促有力,歌唱號子主要靠吼和吶喊。相應地,號子的旋律感較差,如石工號子、打井號子、抬工號子等;勞動強度適中、危險程度不高的鹽工號子,其節奏相對舒緩,具有小規模的樂段結構,有音樂的一般屬性,有較好的旋律感和欣賞價值,如輥工號子、板車號子等;勞動強度小、危險程度低的鹽工號子,鹽工們在勞動中的辛苦和緊張程度大大降低,可以比較悠閑地勞動,在這種環境下鹽工所歌唱的號子,具有更好的抒情性和歌唱性,節奏更加舒緩,旋律更加優美,具有較大的樂段規模,如汲鹵號子、鹽船號子等。從節拍上來看,勞動強度大、節奏短促有力的鹽工號子,大多采用1/4拍、2/4拍,而勞動強度小、節奏舒緩的鹽工號子,一般是3/4拍、4/4拍,如五金扛運號子《柳陰結拜》,4/4拍,樂曲舒緩悠揚,由起、承、轉、合的四個樂句所構成的樂段。
鹽工號子的調式調性,主要是我國傳統民族五聲調式中的羽、商、徵調式。在旋律進行中,許多演唱者臨時加入了變音,使得旋律曲式多樣,號子音樂宛轉悠揚,富于抒情性和感染力[4]。如人車號子《老娘推車莫奈何》為徵調式,旋律多以二度、三度音程進行。曲式結構上,勞動強度大、危險程度高、音樂性差的號子,其結構一般短小,短促有力,有較明顯的終止感,主要用于發號施令。勞動強度小、危險程度低、音樂性強的號子,其曲式結構清晰,有較完整的樂段,終止感不強。
鹽工號子的審美價值與鹽工工種、勞動強度和危險程度密切相關,不同種類的號子,審美價值亦不相同。勞動強度大的鹽工號子,主要用于統一勞動節奏,集中鹽工力量,直接參與了勞動過程,其實用價值高于審美價值。勞動強度小的鹽工號子,是鹽工們宣泄情緒,表達情感,緩解疲勞,克服枯燥乏味與厭倦情緒的主要方式,其愉悅身心的功效凸顯,審美價值明顯提高。另外,四川方言,特別是自貢作為一座移民城市所形成的獨特方言[5],使得鹽工號子的演唱具有更加詼諧優美的審美特性。下面以抬工號子《嗨左》、汲鹵號子《送郎》、板車號子《正月里來是新春》為例,分析鹽工號子的音樂及審美特征。
例1
《嗨左》是一首宮調式的下坡號子,結構短小,為一句式,其可分為2+2的兩個樂節,后樂節為前樂節的自由模進,前后樂節亦可分為1+1的兩個樂匯,第2、4小節為第1、3小節的重復。音調簡潔,旋律以分解和弦式大跳為主,一領眾合;節奏鮮明、堅定有力,用以統一步伐,聚合力量。雖然是下坡號子,但是鹽工們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大意,必須跟隨著領唱的節奏,改變自己的節奏與速度,否則容易使貨物翻滾,甚至壓傷自己。全曲音調較高,配合歌詞“嗨 站到”,樂曲在c2音上完滿結束,表現了鹽工們完成任務后的愉悅與滿足。
例2(歌詞下略)
《送郎》是一首商調式的挽子歌,唱詞為七言兩句式,描寫了一個極具時代性的普通鹽工家庭的凄婉動人的故事。歌詞每兩句為一段,共有六段,配合襯詞“喲嗬”“喲哦”的頻繁使用,將鹽工妻子內心的糾結與不情愿,不愿意丈夫去做辛苦危險的勞動表現得十分形象。“太陽落坡漸漸棱,留郎不住早燒鍋”,用日落這一不可改變的自然現象,來形容挽留不住丈夫的事實,顯示了內心的無奈。“大娘問女兒做甚么,濕柴燒火煙子多”,明明是對丈夫的不舍和憐愛,卻說因為濕柴燒火煙多而流淚,寄情于事,融成一幅略略凄然的場景。緩慢的速度、變化音、延長音的使用,很好地展現了樂曲的意蘊。樂曲是典型的上下句結構,旋律舒展悠長,極具歌唱性。兩個樂句的旋律線都是由高而低,樂曲開始上行四度的旋律進行,配合歌詞“大娘哦問”,似疑問的音調,緊接著下行三度的倚音,顯得含蓄委婉,第2小節是波浪型的音調貫穿全曲,刻畫了鹽工妻子內心的矛盾、糾結的心情,也反映了鹽工們思念家人的濃濃深情。第3小節變徵音(#4)的運用,增加了樂曲的哀怨。下樂句是上樂句的平行發展,第17小節為突出留郎不住的無奈之情而采用的切分音后加一個八分休止符,是這首號子中精彩的一筆。
例3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變革,鹽業生產和運輸告別了傳統落后的全人工模式,機械作業代替了人工打井、汲鹵和煎鹽,迅速安全的鐵路、高速公路運輸代替了傳統的河運,鹽工號子賴以生存的集體協作勞動的土壤和環境已不復存在,鹽工號子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另外,鹽工號子大多是參與鹽業生產勞動的,指令性較強,音樂較差,有音樂價值的號子作品也很少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現代傳媒技術的影響和流行音樂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得鹽工號子的傳承和發展任重而道遠。列入市級和省級“非遺”保護名錄以來,相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需注意博物館式的資料傳承與人民群眾中的活態傳承的結合,使鹽工號子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要保護和傳承鹽工號子,就必須從功能、旋律、調式調性、審美價值等方面系統研究鹽工號子,本土音樂家應重視研究和傳承發展鹽工號子這一音樂形式。通過走訪老鹽工,了解號子與井鹽生產的關系;通過老鹽工的現場演唱,對鹽工號子詞曲進行考證,獲得第一手文字、聲音、視頻資料。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現有的鹽工號子作品以及流傳在老鹽工中間和民間的號子作品進行再收集、再整理并出版發行、存檔,使后人對鹽工號子的學習研究有據可查。音樂家對鹽工號子的研究,應充分發掘鹽工號子的歷史作用、音樂特點、審美價值,以及現實價值,保護與傳承鹽工號子的對策措施,讓更多的人能演唱鹽工號子,從鹽工號子這一文化財富中學習借鑒,獲得靈感,創作出更多好的作品。
在學校進行活態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基本形式。自貢地區的地方高校應承擔起研究和保護鹽工號子的責任,形成研究和學習的氛圍。在全校范圍開設選修課,向學生介紹鹽業生產和鹽工號子基本知識,教唱號子歌曲,課程結束后,每個人都會唱兩首以上自己喜歡的號子歌曲。四川輕化工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鹽文化研究中心依托單位和“非遺”傳承人的工作單位,應加強對鹽工號子的研究,在政府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建設鹽工號子博物館,展覽鹽工號子文字、圖片、樂譜、聲音、視頻資料供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參觀鑒賞。鹽工號子進自貢市中小學是傳承地區民族音樂的必由之路。文化館作為鹽工號子“非遺”傳承保護單位,應組織音協、輕化工大學的音樂家和老鹽工對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廣泛培訓,教育部門組織編寫鹽場號子的課程教材,分年級實施教學,使鹽工號子成為中小學音樂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在青少年中普及鹽工號子歌曲,使孩子們了解城市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在校園和街頭還能聽到號子的聲音。
自貢市因鹽設市,在打造“千年鹽都”文化名片的同時,政府文化旅游部門應充分尊重和保護鹽業歷史、鹽業文化、鹽工文化等財富,對鹽工號子這一地域特色文化加以保護和宣傳,定期組織鹽工號子歌曲、舞蹈的演出,在中小學校、國有企事業單位中教唱鹽工號子歌曲,在電視臺廣播電臺上定期播放,在旅游景點、鹽工號子主題餐飲店滾動播放鹽工號子影視作品,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現場表演。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加強對鹽工號子的課題研究,對相關課題進行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成立相應的課題研究小組,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改編、創作出新的鹽工號子作品。文化館在成功申報四川省省級“非遺”的基礎上,繼續收集、整理、保存鹽工號子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供大家學習借閱。鹽業公司在傳唱鹽工號子歌曲方面應走在前列,做到人人都會唱鹽工號子,定期組織鹽工號子歌曲比賽,在鹽業職工中形成傳唱氛圍。自貢市歌舞曲藝演藝公司、黃宗壇老師親自組建的錦天花藝術團以及為傳承鹽工號子而成立的其他合唱團要經常深入學校、企業中交流演出,使廣大群眾熟悉鹽工號子,擴大鹽工號子影響力??傊?,保護鹽工號子,不能只靠少數老鹽工和音樂家,而是要政府部門、鹽業相關單位以及全社會共同行動,持續推進,使鹽工號子煥發勃勃生機。
要研究、保護與傳承鹽工號子,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單位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創作出新的鹽工號子作品和新的表演形式,以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對民歌的審美要求。近年來,不斷有新的鹽工音樂作品涌現。2007年大型歌舞劇《鹽泉》[6]在自貢、省內和國內巡回演出,生動再現了古代發現鹽泉、采鹽制鹽運鹽的全過程,深得觀眾喜愛,達到了宣傳鹽工號子、宣傳自貢的目的。2012年由黃宗壇等創作的號子組歌《井鹽的故事》[7]讓人們又聽到了熟悉的號子音樂,得到了觀眾和老鹽工的一致好評。其中,《古鹽道》既吸收了民歌的精華,保持了傳統號子的唱腔,又體現了新時代的藝術特點,受到音樂界的好評和肯定,使鹽工號子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2012年,由廖時香編劇、韓萬齋作曲的歌劇《鹽都傳奇》在突出鹽業生產全過程主線的同時,強化了鹽工號子音樂成分,使鹽工號子貫穿全劇,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尔}都傳奇》經多次改編并先后更名為《鹽井傳奇》、《鹽神的女兒》、《鹽都兒女》,多次參加省級及全國展(巡)演,于2014年榮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2017年入選原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項目,對鹽工號子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音樂家除了把鹽工號子改編成歌舞劇外,還可以加入流行元素,特別是那些音樂價值較高,反映自貢風土人情、民風民俗、文化飲食、社會歷史的鹽工號子,在保持號子的民歌特點前提下加入流行元素,可以使人們更容易傳唱。
鹽工號子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勞動生產方式下的產物,亦是一代代鹽工勞動生活和情感傾訴的主要方式,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時代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隨著鹽業生產各環節的現代化,鹽工號子逐漸淡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鹽工號子的歷史作用值得銘記,音樂特點及審美價值值得研究,鹽工號子是歷代鹽場工人創作并口口相傳,反映了鹽業工人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為實現夢想不懈奮斗的老鹽工精神,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鹽工號子,需要音樂家改編、創作出更多有影響力的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作品,使鹽工號子登上省市、全國的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鹽工號子,將鹽工號子的民族風格、藝術魅力和自貢人民的精神品質傳承發揚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