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彩蘭
孕期護理對孕婦產前檢查依從性及妊娠結局影響
馮彩蘭
(藤縣塘步鎮衛生院,廣西 梧州,543302)
探討孕婦產前檢查應用孕期護理對妊娠結局及依從性的影響。將120例孕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電腦盲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采用定期產前檢查)與試驗組(采用額外加以孕期護理),每組各60例,所有孕婦均于2019.8-2020.8于我院門診行常規產前檢查,對比兩組護理效果。試驗組依從率(96.67%、95.00%、98.33%、98.33%)高于參照組(83.33%、80.00%、86.67%、85.00%),<0.05;試驗組新生兒窒息、出生缺陷、產后出血總發生率(3.33%)低于參照組(13.33%),<0.05。孕婦產前檢查應用孕期護理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孕婦妊娠結局,提高其產前檢查依從率,值得推廣。
妊娠結局;孕期護理;產前檢查;檢查依從性
分娩與妊娠是人體自然生理中最為重要的時期,該時期的好與壞能夠直接影響孕婦及胎兒生命健康,且在整個分娩與妊娠過程中極易涉及到多重危險因素,具有極高的意外事故發生率,備受孕婦及其家屬、臨床醫學行業的關注[1]。孕婦通過產前檢查,能夠直接從臨床醫護人員了解自身身體狀況與胎兒生長發育等各類信息,進而對于潛在的危險因素做好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等防范措施,可及時調節身體狀態較差的孕婦,有效改善其妊娠結局,避免不良妊娠事件發生,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2]。但由于生活因素、經濟水平以及文化層次等影響,導致孕婦產前檢查依從性普遍較低,對于產前檢查重要性及相關知識存在一定認識缺陷[3]。故此,對孕婦產前檢查時加強有效護理干預極為重要。本文旨在孕婦產前檢查時應用孕期護理對妊娠結局及檢查依從性的影響進行探討,闡述如下:
將2019.8-2020.8于我院門診行常規產前檢查的120例孕婦,按照電腦盲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60例,其中參照組年齡24-34歲,平均(28.36±1.21)歲,孕周36-40周,平均(38.34±1.37)周,初產婦與經產婦各有31、29例;試驗組年齡24-34歲,平均(28.24±1.39)歲,孕周36-40周,平均(38.39±1.28)周,初產婦與經產婦各有33、27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0.05。納入標準:(1)孕婦年齡均在24-34歲之間;(2)孕婦無其他基礎疾病,生命體征良好;(3)所有孕婦均定期接受產前檢查。剔除標準:(1)存在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2)存在精神類疾病。
予以參照組定期產前檢查,內容包括:孕婦初次檢查時為其建立孕期檔案,于每次孕婦產前檢查時全面檢查其胎兒發育情況與其自身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后,及時采取干預與護理指導。試驗組額外加以孕期護理,通過查閱文獻制定孕婦產前檢查依從性調查表,由一名產科護士長及產科醫師組建專業調查小組,以孕婦自愿接受調查為原則,在其產后一周開展針對孕婦產前檢查完成情況進行相關調查,具體內容如下:(1)認知干預:護理人員結合孕婦文化差異,采取每位孕婦能夠接受的產前檢查重要性及孕期保健知識宣傳教育;可通過雜志、報紙以及電視廣播等宣傳形式,對嚴重缺乏產前檢查相關知識的孕婦加強宣傳措施,定期舉辦講座或孕婦交流會,開展孕婦身體變化及孕期胎兒發育的相關知識講解課程,使孕婦能夠掌握孕期胎兒發生的改變是否在正常范圍內,使孕婦充分認識到通過產前檢查,可早發現并發癥(妊娠期高血壓與糖尿病)與合并癥(心臟病),及時發現胎兒異常,糾正異常胎位,確保母嬰健康;同時對孕婦家屬(丈夫)加強認知教育,告知其護理期間親屬參與的重要性,使其充分認識到定期產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鼓勵與督促孕婦定期檢查。(2)轉變產前檢查模式:結合孕婦個體化差異,適當增減其產檢次數,增加高危孕婦產檢次數,反之低危孕婦可相對減少;結合孕婦自身特點與實際情況,為其定制最經濟與最適宜的檢查方案。(3)保證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意識:定期對醫護人員展開專業培訓,確保每位門診護理人員能夠掌握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技能。
(1)比較兩組產前檢查依從率,其中包含完成全部檢查項目、定期進行產檢、12周前進行首次產檢、總產檢次數。(2)比較兩組新生兒窒息、出生缺陷、產后出血總發生率。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檢驗,以<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依從率高于參照組,<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產期檢查依從率(%)
試驗組新生兒窒息、出生缺陷、產后出血總發生率(3.33%)低于參照組(13.33%),<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新生兒窒息、出生缺陷、產后出血總發生率(%)
產前檢查是確保孕婦及胎兒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能夠及時發現孕期中潛在的或已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出解決措施,提高嬰兒出生質量[4]。但由于個人文化差異與經濟水平的不同,導致多數孕婦及其家屬缺乏產前檢查相關知識以及對檢查意識較為淡薄,導致產前檢查次數較少,無法使臨床醫師準確掌握孕婦及胎兒各項體征及狀態表現,未能恰當予以相關治療與建議,對母嬰結局造成一定影響[5]。
既往臨床所采用的定期產前檢查對能夠及時發現孕婦與胎兒在孕期間存在的異常情況,做出相應處理措施,但無法持續性予以孕婦有效的護理干預及孕期指導[6]。而本文所應用的孕期護理則有效規避定期產前檢查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顯著提高孕婦在妊娠期間進行產前檢查的依從率。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產前檢查依從率高于參照組,妊娠結局優于參照組,<0.05。通過予以孕婦各種認知干預,運用圖文并茂的產前檢查相關知識講解方法,能夠使孕婦及其家屬在愉快且輕松的環境下學習到孕期產前檢查相關知識,了解到產前檢查必要性與重要性。孕期通過開展交流會與講座,可便于孕婦間相互交流孕期保健經驗,彼此相互影響。而轉變產前檢查模式,采用跟蹤管理模式與個性化指導彌補常規門診檢查中的不足之處,進而達到提高孕婦產前檢查依從性[7]。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確保孕婦在充滿人文關懷服務中定期進行產前檢查,提高其檢查時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孕婦定期產前檢查應用孕期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孕婦妊娠結局,提高其產前檢查依從率,提高臨床整體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1]崔鈺艷.反饋式健康教育對二胎孕婦孕期知識認知水平及產檢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2):83-85.
[2]鄭蕾,王瑞珍,朱媛.開設產前護理門診對二胎孕婦優生優育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23):80-83.
[3]張榆霞,張米莉,張艷蘭, 等.個體化護理對產前篩查高風險孕婦產前診斷預約及實施率效果分析[J].貴州醫藥,2020,44(4):645-646.
[4]劉丹霞,張建利.產前護理對高危妊娠初產婦自我效能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6):993-995.
[5]黃艷秋,熊司琦,金昌德.孕婦產前檢查焦慮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研究[J].護理研究,2020,34(15):2666-2670.
[6]德窮,吳俁,張育彤, 等.西藏藏族孕產婦產前檢查次數與低出生體重兒的關聯[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9,23(11):1348-1352.
[7]趙志玲,劉崢,劉玨, 等.北京市通州區產前檢查依從性研究[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9,30(5):4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