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黃小英,黃炳臣,吳雪銘,蘇群英,林 潔,龍喜帶
例1,52歲,5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左側腰部疼痛,呈持續性隱脹痛,無放射痛,改變體位無緩解,3個月前癥狀明顯加重。泌尿系彩超示:(1)左側輸尿管上段結石并左側腎積水;(2)盆腔實液混合性占位:卵巢病變?婦科檢查:陰窺鏡未能暴露子宮頸,雙合診可觸及盆腔較大包塊,如孕4個月大小子宮,質硬,活動欠佳,表面光滑,考慮子宮肌瘤?卵巢腫瘤?行剖腹探查術+活檢術,術中見左側卵巢腫瘤不規則增大,大小18 cm×15 cm,腫瘤侵及乙狀結腸,取一小塊腫瘤組織送檢。初步考慮為惡性腫瘤晚期。
例2,56歲,自覺腹痛半年余,同時伴腹脹,伴陰道流血性分泌物。婦科B超示:子宮內見一大小8.5 mm×7.1 mm稍高回聲結節,盆腔子宮后方可見一大小12.0 cm×7.6 cm混合回聲塊影;子宮腔內稍高回聲結節考慮子宮內膜息肉可能,子宮腔積液,子宮體后方混合回聲塊影考慮占位性病變可能。盆腔CT平掃+增強示:盆腔占位性病變并盆腔左側壁侵犯、局部出血,考慮累及左輸尿管盆段并左腎重度積水,考慮來源左側附件惡性腫瘤可能性較大。術中:左側輸卵管可見一大小12 cm×9 cm實性包塊,組織脆爛。
病理檢查例1,眼觀:(左側卵巢)灰紅組織一塊,大小3 cm×2 cm×1.5 cm,切面灰白色,實性,質脆。鏡檢:腫瘤細胞呈巢、片狀排列(圖1),細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亂,細胞重度異型,核分裂象易見。免疫表型:惡變成分CK5/6(圖2)、p16、p40(圖3)均陽性,WT-1、PAX-8、OCT-4、CEA均陰性。例2,眼觀:(左側附件+左側附件腫物)灰紅色不整形組織一塊,大小7 cm×5.5 cm×3 cm,切面灰白色,實性,質脆;另見輸卵管與之相連,輸卵管長7 cm,直徑1.5 cm,傘閉;另見灰紅碎組織一堆,合計10 cm×6cm×2 cm,切面灰白色,實性,質脆。鏡檢:腫瘤細胞呈巢、片狀排列,細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亂,細胞重度異型,核分裂象易見。免疫表型:惡變成分CK5/6、p16和p40均陽性,WT-1、PAX-8、OCT-4和CEA均陰性。

圖1 腫瘤細胞呈巢狀排列 圖2 腫瘤細胞CK5/6陽性,EnVision法 圖3 腫瘤細胞p40陽性,EnVision法
病理診斷:例1(左側卵巢)低分化卵巢鱗狀細胞癌(ovarian squamous-cell carcinoma, OSCC);例2(雙側卵巢)低分化卵巢OSCC。
討論根據WHO(2014)卵巢腫瘤分類,OSCC最常見源于成熟的囊性畸胎瘤的惡性轉化或Brenner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癥而引起的疾病,預后差[1-5]。OSCC臨床罕見,國內外報道較少,其病程短,多為單側發生,臨床表現無腹痛、腹部不適等癥狀。此外,Acién等[6]認為HPV感染是原發性OSCC的高危因素,推測HPV感染可能是導致原發性OSCC的病因之一。
目前,OSCC的組織來源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部分學者認為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有關,或來自卵巢Brenner瘤、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狀化生和惡性中胚葉混合瘤。這類腫瘤屬于卵巢上皮-間質腫瘤。(2)部分學者認為由卵巢畸胎瘤惡變而來,其惡變率約為 2.4%,這類腫瘤屬于卵巢生殖細胞腫瘤。(3)來自其他部位的鱗狀細胞癌轉移。
OSCC罕見,與漿液性癌相比,預后較差。手術是治療原發性OSCC患者的重要手段。新輔助化療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故新輔助化療應被視為原發性OSCC的標準治療。早期應用卡鉑或順鉑加紫杉醇化療可能會更利于手術切除。然而,無論手術在新輔助化療之前還是之后進行,在腫瘤進展和總生存率方面差異無顯著性。研究表明原發性OSCC患者的腫瘤分期和等級與總生存期相關。此外,學者發現卵巢原發性癌的早期患者最佳減量化后可保持無病,但是晚期患者盡管接受了術后化療或放療,其預后效果依然很差。總之,OSCC是一種罕見腫瘤且資料有限,管理和化療的基本原則尚未標準化,因此希望更多的學者對此腫瘤進行報道和研究,或許能探索出一套OSCC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