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芳
(湖南文理學院 藝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課程教學的過程主要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是以人的發展為基礎,師生互為主客體,配合學校教育目標與課程導向而展開的系列教與學的活動。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根據課程的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以課程為手段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是每一門課程的歷史使命。不同課程不同的側重,教師通過全面的考量站在高屋建瓴的思想層面科學的設計教學文本,是提高教學效率和創新研究的根本保證。《民歌》作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可以豐富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文化底蘊。本文將以《民歌》教學的實錄為例,進行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分析。
《民歌》是聲樂專業學生了解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的窗口,是音樂學生的必修課,也是藝術素質教育院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是來自祖先的聲音,融進了先民的智慧與血脈,是音樂研究的基礎、藝術創作的源泉。通過對相關課程民歌的認知調查發現:(1)學生對傳統民歌知之勝少,即使家鄉的民歌也不夠熟悉。(2)民歌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常被誤認為是一種落伍的文化帶著“土”的標簽。(3)認為學習民歌是聲樂專業學生的事,與自己沒有關系。針對以上情況分析:首先需要提升對民歌的認知,然后需要給學生構建學習傳統、了解傳統、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民族與文化自信心。
課程分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其中理論認知重點:民歌的界定與學習民歌的意義;難點:民歌的色彩區。實踐環節的重點為:通過大數據背景下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搜索查找相關資料并分析總結;難點:學習和演唱相關民歌。
教學過程設計見表1。表1顯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大數據背景下,學生的學習途徑更加多樣、便捷。課前通過慕課、微課、抖音、微信等多種學習和社交平臺獲得自己所需的數據,建立自己的教字檔案。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只需要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學生便可根據這些目標在各種共享平臺上主動學習。優良的師資與各種教學資源使知識的獲得不再困難。所有教學活動延伸在課程設計的課堂內外,不再受場地與時間的制約。課程活動包括內容、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與評價方式五個當量標準。知識構架主要體現理論認知、實踐展示與分析總結三個方面,三個層次層層遞進,促進了學生從認知到實踐到理解分析和思辨、發現問題并合作創新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素質培養全過程。其中、價值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比如其傳承功能、歷史與文化的關聯與體現、對風土民俗的介紹等。價值歸屬主要體現為: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對家鄉與民族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傳承與保護創新的使命感。
課后活動的內容見表2。從課后活動來看,課程目標調整主要側重于相關知識點的拓展研究。比如民歌在音樂發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背景與功能價值,了解民歌與相關學科的關聯,創造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因,從不同題材的民歌挖掘其深層的文化內涵等。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總結與搜索的過程會促進學生的思考,增強思維邏輯性。學生為了了解家鄉的民歌,會在適當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促進學生懂得發現身邊的文化與歷史,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習慣培養。通過撰寫論文提升自己的科研意識,了解科研的相關程序與流程。課內外的分組討論和自己與老師同學多樣性的評價模式,促進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與分享習慣。理論修養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會促進學生的民族自信,有利于學生成為了解傳統面向世界的現代文化人。
表1 教學過程設計
表2 課后活動內容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把握“育人”的根本,以學生需求與人的發展為基礎,以課程教學為手段。課程設計可采用專題法、問題導入法、分類法、闡釋法與圖示法等多種模式與方法,所謂“法無定法”。只要符合高效教學的要求,符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各種方法可靈活運用。教育是快樂的,也是艱辛的,需要不懈的努力與不斷的總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