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文職制度在我軍起步較晚,但在世界各國卻早已存在,如西方國家實行文職制度至今已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明治維新時,日本效仿法國軍制建立軍隊,同時也編配了文職人員,從事軍隊中非作戰領域的工作和任務。
不同國家對文職人員的稱謂有所不同,美軍、英軍、法軍和德軍稱其為文職人員,俄軍稱為職工。日軍現在稱非制服職員,但是在二戰及之前,日本軍隊內的文職人員則有一個不同于西方軍隊的、頗具日本特色的稱謂:“軍屬”。
當時日軍所謂的“軍屬”,可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軍人家屬和親屬的意思,而是指軍隊附屬人員,即在日軍中那些未受過軍事訓練的軍隊文官、軍事法官、軍事監獄看守、秘書、書記、翻譯、技師等人員。
“軍屬”雖然不是正規的作戰人員,卻也等級明確,任命正規。按照其職務的從高到低,“軍屬”分為親任、敕任、奏任和判任四種:親任官是由天皇親自當面任用的,敕任官多指以天皇名義任命的,奏任官是由總理大臣上奏天皇任命的,判任官則是由各省大臣通過總理大臣上奏天皇任命的。
“軍屬”也大多配發了統一的制服,并有其獨有的特點:“軍屬”的軍帽雖然與日本陸軍制式軍帽相同,但制服采用西裝衣領,并配有領帶。軍銜在肩章中體現,但肩章并非模仿法國的豎式肩章,是橫式,而且軍銜的形式也不同于正規軍官。此外,在胸前有獨特的胸標,左臂處還佩戴有人字形的銜級標志或五星形的臂章。
在眾多影視作品中,“軍屬”的形象極少出現。但是,在揭露二戰期間日本細菌部隊罪惡的系列作品《黑太陽731》等影片中,他們的身影卻反復出現,這也充分反映了這些不上戰場的“鬼子兵”犯下的累累罪行。此外,二戰后期,日本軍部為了支撐戰爭,在把“老頭兵”和“娃娃兵”驅趕上戰場的同時,也不得不征召部分女性到軍隊充任“軍屬”,她們基本都是從事醫護、文書等后方保障勤務。至于在某些“抗日神劇”中出現一些日本女特務、女軍官身著正規的作戰軍服,神氣活現地掛軍刀佩武器,甚至抱著機槍橫沖直撞,那只能說是編劇或導演的演繹和想象了。
(責任編輯: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