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儲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農村統一實行集體經濟,以生產隊為單位,靠勞動轉工分來換取收入。我的家鄉湖南隆回縣北部,當時農村公社大隊鄉親們的日子過得很艱難。
1970年,23歲的父親參加湘黔枝柳等鐵路三線建設回家后,被生產隊選為隊長。當時隊里的人都知曉,生產隊長就是條“爛褲子”,搞好了,大家高興,沒搞好,眾人埋怨。父親心想:既然大家都選他,足見對他的信任,他也就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推辭,準備好好干上一番。其實說白了,在那個年代,父親就是想讓大家都能吃飽肚子,過好日子。
在其位,謀其政。父親當選后的第二天晚上,即召開了全體社員大會。大會首先確定了生產隊干部名單。接著,父親宣布了生產隊全年的規劃,期盼通過全體社員同心協力,改變以往的面貌。由于父親當時對生產隊的實際情況掌握得并不是非常透徹,所以他在社員大會上表示:自己還年輕,沒有什么生產經驗和方法,請大家多多指教;如有處理不當的地方,請大家當面指出來并多加諒解,以便及時改正。
父親總結了當時生產隊存在的一些問題。生產隊有150余人,大多數人能吃苦耐勞,有的還曾被評為公社的“生產能手”。但是,一到集體出工的時候,他們就好像換了一個人:出工不出力,直著身子挖土;蔫蔫的樣子,干了個把小時,就嚷嚷著要“歇肩”(休息),然后將鋤頭把橫在地上做凳子,坐著抽起了旱煙;婦女們則帶著針線、頂針指,不時坐在角落里納鞋底……
老弱病殘、孕婦也一樣出工掙工分混同酬,像擔塘泥等重活,孕婦一樣裝筐。隊上有一個我的發小,就是她媽媽干完重體力挑擔后,上廁所時把她生下來的,她媽生下她半月后又去掙工分了……
生產隊沒有明確的日計劃目標,有的大隊干部又有光喊口號不出力的問題,所以一天下來,決心下得很好,完事的卻很少,有些只是象征性地動了下手腳敷衍了事。父親當隊長之前,每個勞動力的日產值只有3角錢,一個正勞動力一年的工分總收入只有100多元,隊員們吃的穿的都不如意,也根本沒有積極性。這樣搞生產怎么能行?
父親思考了很久,認為不能讓青壯年和工作能手們就這樣吃“大鍋飯”虛度時光,這樣沒有奔頭。于是,父親找老生產隊長商量,嘗試實行農活分小組包工、按件計酬等方法 ,隊員們早做完可以早休息。
這一招還真管用,平常需要十多人干幾天的農活,小組的幾個勞動力不到半天就完成了,甚至一度出現等活干、搶活干的現象。
可問題也來了,有些人只圖快,不求質量。父親思考再三,又想到了一個“數質聯酬”的辦法:任務完成后要進行檢查,檢查合格的才予以加分,不合要求的必須返工才計工分,否則還可能減分。這一招才根治了以前“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都同酬”的老毛病。
隨后,父親又把全生產隊正勞動力分成農作物和藥材兩個種植大組。農作物組專門種植早、中、晚稻,以及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為此,父親特地組織社員疏通了十幾里路的水圳,從石田望云山腳引來灌溉水。藥材組專門培植尾參、白術、川芎、油蠶豆、白芍藥材及進行山胡椒油加工。
為了增加口糧,父親又把隊里的堆子土(山腳邊、大路邊用來堆廢棄土石,不宜大面積耕種且無人打理的小塊地)、荒地、路邊空閑地、地角田尾承包給社員種蔬菜。社員們歡天喜地,一個個干勁十足。到了年底結算,本年度生產總值比往年增值4倍,每個勞動力日增值達1.2元,糧食大增產。
我們生產隊“分地承包”的事很快就傳到了大隊和公社干部的耳里,結果引來了不少麻煩。他們紛紛來到生產隊,開現場批判會,“割資本主義尾巴”,把承包給農戶的堆子土、路邊地、田尾地角統統回收歸集體。最不可理喻的是,他們把空地上已種好的南瓜、白瓜、冬瓜和西瓜藤苗全部扯掉了。
當時的公社黨委孫書記嚴肅地對我父親說:“全國都在走集體化的道路,如果都像你們這樣,把土地分給私人,那么工人就會放下錘子,解放軍就會放下槍,所有人都會回到家里去承包土地,那還有誰來保衛祖國,建設祖國?那么全國人民就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最后,那位孫書記咬著牙對父親說:“你這個隊長還是不要當了!”
所幸不久后,孫書記調回了邵東縣老家。新來的書記知道了父親大膽“改革”的情況,又征詢社員意見后,恢復了父親的生產隊長一職,還把他評為“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并安排他參加了十余場講用會。
又過了兩個月,公社的學區文教干事肖火軒認為父親有一定的社會組織能力,是比較敢嘗試、有擔當的農村知識青年,便向大隊極力推薦父親任村辦學校的教師。父親后來擔任了十幾年的村小學校長,培養出了較多優秀、成功的人才。20世紀80年代,他參加并通過全縣的統一考試,轉為了公辦教師。
父親擔任民辦教師兩年后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像暖人的春風,迅速深入人心,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全國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天晚上,父親在廣播里聽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新鮮的口號時,激動萬分,又聽到“農村可以實行多種形式的生產承包責任制”,頓感振奮人心,看來自己當生產隊長時走的路子是正確的。
回想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參加三線建設時,父親用他那熱情飽滿的情懷努力投身國家基礎建設,忠于革命潮流,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擔任生產隊長時,父親用他那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氣魄,為鄉親們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價值;投身鄉村教育后,父親奮戰在教育一線38年,以優異的表現為祖國培養了一屆屆的接班人。他像一頭吃著青草的“老黃牛”,在祖國大地上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