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柬埔寨氣候炎熱濕潤,土地平坦肥沃。每年6月至10月是柬埔寨的雨季,此時稻谷早已收割入倉,穿境而過的洞里薩湖漲水淹沒周邊上萬平方公里的農田,老鼠不得不成群結隊爬上樹梢棲身。
夜幕降臨后,失去食物來源的老鼠偷偷游到農民的高腳屋里,咬破米袋偷吃糧食。既然老鼠防不勝防,農民干脆敞開米袋,方便老鼠進食,免得米袋破損造成更大的浪費。
早年間,柬埔寨農民每逢雨季宅在家里沒法出門,吃肉很成問題。后來,他們發現無處可去的老鼠不僅易于捕捉,而且鼠肉營養豐富,脂肪含量低,比雞肉嫩、比魚肉香、比豬肉鮮,最關鍵的還不用花錢。因此,吃鼠肉既保護了糧食,也逐漸成為欲罷不能的飲食文化。

柬埔寨人深信鼠肉有藥用價值,熬湯喝可治療背疼,還有保健養顏的功效。然而,光靠汛期抓老鼠是不夠吃的,到了旱季,柬埔寨人用上各種捕鼠方法,運氣好的時候,有人一個晚上可以抓到25千克的老鼠。甚至有人在稻田里架上電網,天亮后便可下地撿死老鼠。
抓到的老鼠會按種類、大小、死活分成三六九等。柬埔寨人做生意通常用美元而非瑞爾結算,最值錢的要算竹鼠了,每千克可以賣到4.5美元,最便宜是山鼠,每千克只能賣到1美元。到了農貿市場,顧客挑好老鼠,販子會先將老鼠摔死在地上,然后麻利地剝皮開膛,處理干凈后交給顧客。
在柬埔寨,吃鼠肉是有講究的,能上餐桌的,不能是鉆陰溝吃垃圾帶病毒的家鼠,只能是只吃竹子的竹鼠和只吃稻谷的田鼠、山鼠。柬埔寨人也很會吃,鼠肉可燒、可煮、可燜、可烤,各地風味迥然不同。
金邊人喜歡燜燒鼠肉,把剔除骨頭的鼠肉切成片,用鹽和魚露腌制一刻鐘,再將蛋清和面粉調成糊狀,把鼠肉片蘸上面糊后油炸成金黃色,撈起與九層塔、檸檬片等燜燒5分鐘便可出鍋。
暹粒人鐘情燒烤老鼠,把薄荷、辣椒、蒜洗凈剁成末,炒至香味溢出時取出,拌入鹽、南姜、羅望子制成配料,將老鼠肉剔除骨頭,抹上鹽后裹上香茅草蒸至七分熟,冷卻后用刀背拍松,抹上配料和食用油,放在火上烤至全熟。
馬德望人愛吃竹筒鼠肉飯,先在火塘上將鼠肉烤熟,然后切成小塊裝進竹筒,倒入大米、水和搗爛的檳榔葉、大蒜、辣椒、鹽同煮,在米飯快要煮熟前加入酸筍絲,待到竹筒不再冒蒸汽時,撒上蔥花即可食用。
而西哈努克港人則是香辣鼠肉的忠實粉絲,他們將風干的鼠肉切成肉丁,用熱水浸泡到發軟,隨后用微火蒸熟,把炒熟的木薯粉與鼠肉丁攪拌,再倒入油鍋與辣椒、香茅葉、鹽翻炒至黃褐色即可。
不得不承認,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你也許和大多數人一樣對鼠肉無法接受,但這不妨礙柬埔寨人大快朵頤。筆者曾在柬埔寨聽到一句值得玩味的話:“沒有一只老鼠能活著離開柬埔寨,如果你看見老鼠下鍋卻沒有吃,那只老鼠就白死了。”
(責任編輯: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