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汣炎

“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是關于清末中法戰爭(1883—1885)結局的一種極常見說法。它的基本情節是:“老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大敗法軍,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清廷卻在此時與法國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新約》。”但這種說法存在邏輯錯誤,即把鎮南關大捷的勝利,等同于中方在整個中法戰爭中取勝。
實際上,鎮南關大捷是一次很振奮人心的勝利,但并不具備戰爭轉折點式的意義。越南北部戰場上的法軍并未在此役中受到“傷筋動骨”的重創,而清軍實際上是無力繼續追擊的,因為追擊意味著拉長戰線,意味著十倍于敵的兵力優勢不再存在;同時,法軍又在收縮兵力進行增援,到1885年4月中旬,集結在越南北部的法軍總數已達2.5萬余人。所以乘勝收兵,未嘗不是一種好結局。
此外,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倒臺,對處于中法戰爭中的清廷來說,其實并不是一個好消息。茹費理內閣之所以倒臺,是因為法國朝野不滿他的軟弱(而非民意不喜歡他的好戰),反對派希望有一個對華更強硬的內閣,來維護法國在遠東的殖民利益。所以,茹費理內閣倒臺后,法國議會隨即表決通過,擬向越南增派5萬軍隊,并增加軍費兩億法郎。
有些著作將“茹費理內閣倒臺”與“中國不敗而敗”放在一起敘述,營造出一種法國國內政局變化對清廷極為有利的印象。這印象,其實只是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