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超林
位于湖南湘西北部邊陲的龍山縣洛塔公社(今為洛塔鄉),境內層巒疊嶂,巍然高聳,溝壑縱橫,天坑密布,屬于高海拔地區,其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在湖南乃至全國獨一無二。
20世紀60年代中期,洛塔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下天坑,堵暗河,修渠道,開梯田,創造出了一個個非凡的人間奇跡。由過去的“滴水貴如油,三年兩歉收”的窮山窩,變成了“家家有飯吃,年年有余糧”的“大寨江南”,并與聞名于世的“紅旗渠”相齊名。
當時,龍山縣委看準形勢,及時抓住這一在“農業學大寨”中涌現出來的突出典型,組織一批寫作班子,將洛塔人民這些戰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先進經驗與感人事跡,匯成材料,層層上報,很快就引起了省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
1970年5月15日,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華國鋒千里迢迢來到湘西龍山縣。第二天,他在縣領導羅甲友等有關人員的陪同下,由龍山召市公社下車,跋山涉水,翻過陡峭如削的刀背巖,徒步30多里,登上了海拔1400多米高的洛塔公社楠竹大隊。
當天,華國鋒吃過晚飯后,得知清水塘引水工程離其住處只有3里遠,便不顧一路疲勞,堅持要洛塔公社黨委副書記陳廷敏帶他去先看一下。到了清水塘,華國鋒詢問了清水塘隧洞和當地的一些基本情況。陳廷敏匯報說,往年,洛塔是一個“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的地方,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百姓只得靠天吃飯。但從1964年起,洛塔人民為了改變家鄉這一貧窮落后面貌,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爬峭壁,鉆巖洞,四處尋找水源。其中,有被譽為“洛塔活愚公”的彭美勝、彭官恕、向滿云、鄒序武等18位勇士,用竹纜和棕繩做軟梯,冒著嚴寒,下到80多米深的天坑,一步步地把水泥和河沙背下去,壘壩蓄水。他們吃在洞里,睡在洞里,堅守5年,用自己的棉衣做燈芯點燃煤油燈,拿鋼釬一錘錘地打通了一條500多米長的隧洞,終于把天坑里的陰河水引到了地面……他話音剛落,站在旁邊的一位公社干部連忙補充了一句:“陳書記就是第一個帶頭下天坑的人。”華國鋒聽了十分感動和高興,他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5月17日,華國鋒在洛塔公社黨委書記彭官恕和湘西州縣領導陳軍、石幫智、馬世俊、江豐等人的陪同下,再次饒有興趣地視察了清水塘引水工程。他每走到一處,都看得認真,問得仔細。途中,彭官恕介紹說,目前,洛塔已興建水利工程123處,修盤山渠道260里,開梯田4600多畝。同時,全公社還興修了3個小型水電站,9個打米廠,造了5000多畝林木,隊隊通了廣播,現在老百姓都不再吃國家統銷糧了。華國鋒聽后,滿臉笑容地贊嘆說:“洛塔人民真是了不起!”視察完畢,華國鋒與陪同人員一起站在清水塘隧洞口前合影留念。
這天晚上,華國鋒還來到鄭家溝大隊的向昌友家考察民情。走進屋里,華國鋒問他家養了幾頭豬,一年糧食夠不夠吃?向昌友一一作了回答,華國鋒聽了十分滿意。臨走前,他揭開鍋蓋,看到里面煮的大米后,才欣慰地離開向昌友的家。
5月18日,華國鋒在大隊部禮堂內,親自主持研究洛塔和野雞坪的有關材料。然后,與秘書一起草擬了學洛塔、學野雞坪的決定。忙了一整天,晚上回到房間后,他即興創作了一首富有當地鄉土氣息的民歌:“高山頂上修條河,河水嘩嘩笑山坡,昔日你在腳下走,今天你從頭上過。”不久,這首民歌就在全省流傳開來。
5月19日,華國鋒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洛塔,返回省城長沙。在此期間,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給洛塔人民留下了深刻而又難忘的印象。
5月21日,湖南省委正式作出了《關于開展學洛塔、學野雞坪的決定》,號召全省人民認真學習洛塔人民改天換地的奮斗精神與雄心壯志。接著,湘西州委在洛塔公社召開了全州學洛塔先進經驗工作現場會,會議要求“讓洛塔紅花開遍全州”,在全州范圍內,迅速掀起了“學洛塔、趕野雞坪”的群眾運動高潮。同時,湘西各縣、社、隊還紛紛組織上千名基層干部到洛塔參觀學習與培訓,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大辦農業,興修水利的積極性。
后來的實踐證明,湘西州通過開展一系列“比、學、趕、幫”式的勞動競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除完成原有一些水利修建任務外,還新修了吉首黃石洞、龍山臥龍、大庸茅溪、保靖卡棚、鳳凰龍塘河等中型水庫。到1976年底,全州共建成中型水庫12座。此時,全州糧食總產量已達到歷史最好水平,農民的生活質量也比以前得到明顯改善,從而加快了建設湘西新山區的前進步伐。
(責任編輯: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