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達睿
周慶華
雷會霞
長安自古山水形勝,渭河及其羽狀支流源出秦嶺、網蓋關中,日積月累的河流沖刷與地質運動將廣闊的黃土大原切割成眾多條塊狀、階梯狀“臺塬”。龍首、銅人、洪慶、白鹿、鳳棲、少陵、樂游、神禾等十三原連同渭河、涇河、灞河、浐河等八水,構筑了關中地區人類世代繁衍的生態環境[1]。不同于世界上眾多古都皆為丘陵環繞,“原”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獨有的地貌景觀。而這十三原中,白鹿原最高最大,地貌保存最完整,以雄渾壯闊而著稱,可謂“浐灞之依附、南原之魁首”(圖1)。
近年來,隨著國家城鄉統籌、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提出,白鹿原先后被確立為西安市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圍繞“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發展農村,城鄉一體”的總體目標,白鹿原城市公園建設也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白鹿原城市公園規劃設計實踐,探索塑造臺塬地貌特色景觀的方法途徑以及以“泛公園”為引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
白鹿原總面積約200km2,發端于秦嶺,由東南向西北延伸。鯨魚溝將其一分為二,北原名為狄寨,南原名為炮里。本次規劃用地位于狄寨原北部,東接藍田縣,西臨西康鐵路,南至鯨魚溝,北臨灞河,用地面積約83km2(圖2)。
(1)白鹿原之魂:文明史書
白鹿原是一部文明史書,凝聚著中華文明的久遠基因,封存著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遠古時期白鹿原上是茂密的森林,原下藍田猿人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老牛坡與半坡文明在白鹿原北側形成;隨著人類的活動,耕地逐漸擴展,白鹿原森林逐步退向秦嶺[2](圖3)。周秦苑囿中見白鹿東來,始有白鹿之名;楚漢之爭劉邦還軍霸上,漢代陵寢文帝攜妻背母,大宋狄將軍駐軍狄寨;一部《白鹿原》巨著,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的縮影[3](圖4)。可見,白鹿原孕育出人類的火種、見證了自然的演進,俯瞰著社會的變遷。
(2)白鹿原之韻:山水長卷
白鹿原自古以來就是一片生態凈地和龍脈圣境,其如同一幅秦嶺連接古城西安和渭河的山水畫卷,描繪了從原始生態文明向人居智慧過渡的文明之旅。此外,西安十三原雖有離合,但形意相通,龍首(原)為頭、銅人(原)為頸、洪慶(原)為背、白鹿(原)為腹,勾勒出龍形原脈,連同秦嶺驪山,呈現出回龍望祖的風水格局,白鹿原正位于龍脈之地。

圖1 西安山水格局示意圖

圖2 白鹿原公園規劃設計范圍

圖3 白鹿原生態資源沿革

圖4 白鹿原歷史文化沿革
(3)白鹿原之美:雄闊高亢
臺塬作為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原的形象和精神是大西安世界性標識中不可分割的符號。白鹿原古老、質樸,原上整體平緩寬廣,奠定了大氣平和的氛圍;局部既有起伏的原野田園,形成開展疏朗的輪廓線,又有婉轉綿延的溝壑水系,形成豐富多變的空間層次。由此塑造出白鹿原蒼茫而幽雅、深厚而神秘的美學意境。
(4)白鹿原之機:空中“原”林
在大西安城市發展格局中,白鹿原處于秦嶺北坡農業生態帶與秦嶺通向渭河廊道的重要交匯點,是城市東翼生態綠軸上的核心片區。隨著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發展戰略的深化,東部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等迅速發展,大四環和關中高速環線相繼建成,白鹿原亦逐步由城市遠郊區演變為秦嶺楔入城市中心的生態廊道,其高臺于古城側翼,勢如山城之交隔、秦嶺之吻唇,將成為未來西安大都市腹地的空中“原”林。
(1)植被分布破碎、生境品質不佳
基地內現狀植被以櫻桃園和麥地為主,分別占規劃用地面積的35%和20%,櫻桃園主要集中在北坡和原面中部,麥田主要集中于原面的西部和東端;鯨魚溝、西坡和北坡分布有成片的林地,約占總用地面積的18%;葡萄園、苗圃、西瓜地、菜地等以不規則斑塊狀散布于櫻桃園和麥地之間(圖5)。可見,白鹿原上的植被種類、比例以及分布均缺乏合理安排,自然生境類型與品質欠佳,導致生態景觀破碎化問題逐漸加劇。
(2)現狀建設無序、風貌特色受損
位于白鹿原西側的大學城、中部的狄寨鎮等主要建成區在空間布局、尺度、形態等方面仍沿用常規的城鎮建設模式,與白鹿原作為大型開敞空間的定位和原面平坦開闊的地貌特征不符。此外,分散在規劃區內的64個行政村中,有11個歷史文化村、5個民俗文化村、12個農業示范村,但建筑以普通磚房和土房為主,總體上缺乏傳統風貌和地域特征,使白鹿原古樸、雄渾的氣質特征受到一定影響。
(3)資源利用不足、社會經濟發展滯后
白鹿原上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二三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盡管旅游資源優勢突出,但旅游產業發展滯后,未能給當地村民帶來經濟效益。此外,由于城、原空間分離、經濟關聯較弱,規劃區內剩余勞動力供給持續減少、半城鎮化人口比重增多,導致原上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水平與原下差距較大,城鄉融合程度較低。
與世界其他著名城市公園不同,白鹿原既有自然生態、文化遺址、農業景觀,也有城鄉生活,其未來定位與發展訴求具有多元性。因此,以白鹿原城市公園建設為契機,規劃預設以下戰略預期。
(1)探索城鄉統籌的新途徑:大公園帶動模式
白鹿原上擁有五萬農民、七萬師生,加上未來新增的旅游和居住人口,白鹿原既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城市生態公園,又是一個城鄉社會融合的新型城鎮化地區。在這一特殊地區以保護農業和生態為前提,以城市公園群為觸媒,激活產業、促進就業,探索大公園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推進城鄉雙贏共進的新途徑[4]。
(2)優化西安城市空間格局:城、原一體協同發展
白鹿原作為連接秦嶺與西安的紐帶,是大西安山水格局和功能結構中的重要板塊,也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之一[5]。因此,白鹿原的發展定位應從城市宏觀層面出發,以保護山水生態安全格局為前提,既要深度挖掘白鹿原綜合資源潛力,調整產業結構,融入大西安整體發展戰略,也要協調白鹿原與主城之間在功能、交通、視線、景觀等方面的關系。
(3)凸顯臺塬地貌景觀特色:自由格網+自然斑塊
白鹿原位于大西安東部生態軸上,被浐、灞兩河環繞、遙望渭河,是展現山水長卷、文化史書內涵的重要載體。以秦嶺生物資源、農作物等為依托構筑生態林地、麥浪等景觀形象,以自由格網疊加自然斑塊的農業大地景觀表達白鹿原空間肌理,凸顯臺塬地貌平緩的綠色網絡特征,展現生態文明基因的發展歷程。
以“原”這一獨特地貌為主體形象,以城市公園為載體,打造大西安腹地山水匯聚的郊野型旅游服務基地,構建大西安新的標識區和城鄉統籌探索的示范地。

圖5 白鹿原規劃區用地現狀圖
白鹿原的資源條件使其具備營建以黃土臺塬為依托的地質公園、以歷史文化為背景的遺址公園、以鄉土民俗和地域文化為載體的農業公園、以及以生境恢復為目標的生態公園等多個主題公園的潛質,考慮到原住民、大學城師生和外來游客不斷增長的生活與服務需求,規劃將白鹿原整體作為包含城鄉生產、生活職能的一個泛城市公園,其內部分解為多個不同景觀主題的子公園,從而構成一個融合農業大地景觀與城鄉社會、以泛公園母體和多個主題子園為框架的“一加多”城市公園新模式(圖6)。
基于總體戰略和現狀產業情況,充分挖掘白鹿原本底優勢,在城鄉統籌理念下探索“四區融合”模式,建設活力創新的產業示范區、獨具魅力的生態景觀區、親近自然的主題休閑區以及舒適宜人的人居生活區;同時,依托以現代農業為基礎、特色工業為輔助、2.5研發產業為尖端、旅游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共生思路,構建由都市農業產業群、特色加工產業群、2.5研發產業群以及旅游產業群、文化創意產業群等組成的產業體系。其中,2.5產業群主要聚焦于秦嶺植物遷地保護及苗木培育、梅花鹿養殖、農業食品和環境科學基因技術研發等方面,逐步形成大秦嶺生物資源保護與研發基地。

圖6 白鹿原泛城市公園模式圖

圖7 白鹿原規劃區生態安全格局分析圖

圖8 白鹿原整體空間意向圖

圖9 規劃區空間結構圖

圖11 規劃區鳥瞰圖
規劃遵循生態優先原則[6],從水土保持與地質安全、原邊生態保護、歷史遺產環境保護、河流廊道生態保護、游憩廊道保護和鄉土農業景觀保護六個維度分別構建高、中、低三種不同等級的生態安全區域,疊加形成“綜合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并以該生態安全格局作為規劃設計的前提,明確適宜建設的地段,實現對白鹿原地區的全域全類型用途管控(圖7)。同時,以保護基本農田為前提,結合鯨魚溝、灞河等水體保護與水土保持的需求,將原邊地帶的村莊、農地等逐步恢復成生態林地和經濟林苗圃,形成連續的帶狀林地,強化原坡溝壑綠色網絡與原面生態廊道的聯系,由此形成農業景觀綠色基質、群落單元綠色斑塊、林地苗圃綠色廊道為一體的景觀格局。
(1)概念構思
規劃充分認知原的唯一性,深度把握白鹿原資源價值,為呼應臺塬地貌“平闊大氣”的形象,從廣袤起伏的田野和林地中提取“網”這一特征要素,并衍生出疊合林帶和農田阡陌的生態安全網、融合麥浪水系的特色景觀網、連接功能區的道路交通網以及持續發展的動態生長網等體系,形成復合網格骨架,并根據現狀環境與起伏的微地形加以擬合、曲化,由此生成與農業大地景觀相適應的空間形態基底。在此基礎上,以鯨魚溝為整體白鹿原的主脈,以現狀溝壑向兩側延伸建立生態廊道,用起伏的網狀綠脈構筑白鹿原上的整體空間意向(圖8)。
(2)空間布局
基于白鹿原總體意向、基地生態安全格局、現狀建成情況等先決條件,構建“綠網為底、核心引領、片區環繞、村鎮點綴、軸線串接”的空間結構(圖9)。
首先,延續整體白鹿原格網化的形態,形成滲透整個規劃區的綠色網絡,該網絡構筑了聯系鯨魚溝、原坡及原面生態系統的重要廊道;在自由網格骨架中依托道路和農田阡陌肌理布局各類用地,創造多層次的特色景觀,并滿足動態生長與靈活劃分用地的需求。其次,通過對基地中部狄寨鎮的改造,增加旅游服務設施,采取多種投資經營方式,建立狄寨古鎮旅游服務中心;在東月路西部設置白鹿原公園主門戶,承擔集散、接待引導等職能。另外,在狄寨鎮周邊設置旅游主題公園、農業種植及觀光區、村鎮生活區、高校教育培訓區(現狀已建)等功能片區;在各片區內以點狀形式布置各類主題村鎮和新型社區居民點。最后,以東月路和景觀水系為東西主軸連接主入口服務區、狄寨古鎮、小說原型村文化體驗區等重要節點,并向東延伸融入整體白鹿原體系(圖9~10)。

圖10 規劃區總平面圖

圖12 公園體系規劃

圖13 天湖公園透視圖

圖14 基因谷生態公園總平面圖

圖15 南枝白村透視圖
從大西安山、原、城一體的視角出發,通過“景象成片、飲水點睛、城原互望”等策略,突顯白鹿原純凈、廣袤、古樸、隱逸的都市曠野形象,策劃登鹿原、望秦嶺、瞰長安、游仙境的景觀主題,展示山水長卷,翻閱歷史篇章,感受白鹿原的豐厚魅力(圖11)。
(1)景象成片
基于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整合現狀種植分區、遮擋視覺干擾因素、提純成片大地景觀,營造多個集中成片、分季節時段的大型景觀地貌,如蒼茫的麥浪景觀區、火熱的萬畝櫻桃谷、綿延伸展的秦嶺生態林、寧靜幽深的鯨魚溝水域森林、灞河沿岸柳樹生態帶以及天然溝壑區等將成為白鹿原上綠色空間的主角,營造春季桃花滿原,夏季麥浪翻卷,秋季原坡染紅,冬季白鹿飛雪的四季動態意境。
(2)引水點睛
依據八水繞長安規劃中的區域水網體系,提出利用李家河水庫及水廠退水等作為水源、引水入原的設想。規劃臺塬水系與鯨魚溝水系呼應并聯通形成水網,在門戶區和狄寨古鎮等節點適當拓寬水系形成小型湖面,營造臺塬濕地水景,適度展現白鹿原的靈動與活躍氣質,豐富白鹿原形象內涵,并為農業和綠化景觀用水提供補充。
(3)城原互望
規劃注重城、原之間互為對景的視覺效果。一方面,在白鹿原西坡廣植黃櫨、紅楓林,形成白鹿原迎向城市主方向的鮮明景象。此外,在現狀大學城大體量建筑群周邊密植高大喬木,弱化其對白鹿原整體景觀天際線的干擾;另一方面,在原邊的主題公園、特色景觀區等設置登高眺望的觀景設施,提供俯瞰城市、遠眺秦嶺的視點。
規劃以建設大西安新的標志性景區和公園型旅游度假中心為目標,基于“一加多”城市公園模式,提出一個旅游服務中心、一條旅游主環線、六大主題公園、八大主題活動的旅游體系,并與臨潼、浐灞、秦嶺等周邊旅游項目相銜接。
基于白鹿原上分布的不同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白鹿原基因谷生態公園、旅游門戶天湖公園、漢陵歷史文化公園、南枝白村農事體驗公園、鯨魚溝竹海水域公園、萬畝櫻桃都市農業公園六大主題公園。此外,策劃元宵節燈會與龍獅會、清明節踏青祭祖、金秋鹿原風箏節等節慶活動,以及白鹿原櫻桃采摘節、農事體驗節、西部影視文化節、關中霸上跑馬節等地方特色活動(圖12)。
“規劃白鹿原”通過獨特的空間布局與景觀營造,形成原上開合錯落、幽密疏朗、光影變幻的整體空間藝術序列。其中,天湖公園、漢陵歷史文化公園、基因谷生態公園、南枝村農事體驗公園、狄寨旅游服務中心等成為點綴總體格局的重要節點,其因面臨不同問題而需要采取差異化的設計策略和手法。
天湖公園位于白鹿原西部二道原上,大學城南側不僅是白鹿原公園的主要入口服務區,也是展示白鹿原形象的重要門戶。首先,在上原爬坡的“S”形路段加強林木種植,營造幽閉神秘的先導空間氛圍;穿越密林后駛上二道原,通過廣種麥田營造舒展開闊的麥野這一白鹿原標志景象;平靜的天湖水面、制高點閱城塔以及臺地覆土形式的游客中心等入口標識點綴其中,與麥地梯田背景融為一體,共同形成特色鮮明的白鹿原門戶空間形象(圖13)。
白鹿原上的竇皇后陵、薄太后陵以及北坡的漢文帝霸陵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基于對三座陵寢及其周邊環境整體保護的思路,規劃提出打造漢陵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設想,并通過視線分析、植被塑形、景觀設計與游線組織等策略,保護和展現漢代陵區的歷史格局,以低平、開闊的空間形態營造漢陵區蒼茫、肅穆、古遠的歷史景觀意境。
竇后陵位于白鹿原西北地勢最高處,俯瞰四周,薄太后陵西臨二道原原邊,與竇后陵遙相呼應。設計提出“圍繞陵寢的圈層種植”模式:即陵寢核心保護區內種植灌木、草本等淺根系植物以確保遺址安全,外圍通過松柏等植被規整密植的方式標示西漢陵區四向對稱的布局特征,在二陵之間的緩沖地段保留并恢復大面積開敞的麥田,控制開發建設,確保二陵之間的視線通達。
黃土臺塬的邊緣往往具有較強的生態敏感性和脆弱性,原邊地帶的生態修復與利用具有探索價值,規劃在基地南端緊鄰鯨魚溝的原、坡邊界處打造基因谷生態公園,建立原邊生態環境修復的示范地(圖14)。
依托秦嶺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規劃在基因谷生態公園中設置秦嶺植物種子基因庫及苗木繁育基地、生境展示及科普教育基地、廊道生態保育帶等功能區。其中,生境展示及科普教育基地包括山地生境、臺塬生境、濕地生境及河谷平原生境等原始環境的營造展示區,向大眾科普關中地區典型的生境類型。同時,通過生境營造再現遠古時期秦嶺植被覆蓋白鹿原的歷史情景,感受白鹿原自然環境的演替,局部輔以濃縮展示先民的農耕痕跡,隱喻人類文明進化與自然的關系,展現生態基因與文化基因的共生。
位于規劃區東部、緊鄰狄寨路的南枝白村和南枝魏村是陳忠實小說《白鹿原》中白、鹿兩家的現實原型,現狀村落整體保留較為完整,規劃對村落風貌進行一定的整治,打造具有傳統特色的民俗村。空間上通過梳理村莊公共開放空間、增添歷史景觀要素,將牌坊、麥浪景觀等特定歷史時期的場景和符號在原型村中進行適度表達;文化上傳承和保護當地民風、民俗和鄉音,并通過戲劇、老腔等表演藝術形式集中展現(圖15);產業上結合周邊農田林地,通過植入農事體驗、假日農場等特色項目;最終形成集居住、旅游、商業等多重功能為一體的新業態農事主題公園。
白鹿原作為大西安城市結構、生態系統以及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逐步由單一的游憩功能轉向承擔城市多元復合功能的重要載體[7]。規劃設計從“泛城市公園”的復合概念出發,基于臺塬地貌的生態本底,從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協調城鄉融合發展、完善產業體系、修復生態環境、營造特色生境等角度探索了白鹿原城市公園建設的路徑與模式,以提高人們的休閑生活品質,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彰顯城市的人文關懷[8]。
舉目環顧,丘陵起伏,草莽幽幽,鹿群悠然自若,古樸的村鎮隱匿于林間。我們期待沉厚蒼茫的白鹿原迎來新的歷史篇章!
資料來源:
文中圖片均為作者繪制、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