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柯 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性。”首次將生態廊道建設工作提上黨中央的重要議事日程。
河流廊道作為生態廊道的一種,既是流域生態系統的核心部分,也是流域范圍內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產生各類干擾的主要承載體[1]。隨著城市化進程中諸多問題的出現,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河流廊道的潛力,其功能被拓展至生態環境保護、休閑游憩以及歷史文化等多個方面。

圖1 兩種水岸肌理模型
目前,針對河流廊道的研究已有很多。鐘衛華(2010)分析了河流廊道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提出在保護廊道生態功能有效發揮的前提下加以適度利用的途徑[2]。張浪(2012)基于上海市生態用地規劃機制論述了河流廊道的生態保護[3]。付飛(2012)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對河流廊道的空間特征進行辨識,并提出優化設計策略[4]。張定青等(2012)以發揮廊道綜合效應為目標,從系統性、網絡化、多尺度等方面提出涇渭水系生態廊道的構建路徑[5]。周廣鶴(2014)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中的景觀連通性分析方法對成都市河流廊道景觀進行研究,并提出景觀連續性的優化策略[6]。楊楠等(2018)立足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等視角,系統地研究了河流廊道生態修復的空間層次、指標體系與規劃要點[7]。
當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保護或基于生態理論的景觀空間方面,從城鄉融合的背景出發并聚焦于游憩空間的較少。在歷史上,一些串聯城鄉空間的河流廊道是孕育城鄉發展、培育生態人居環境的空間紐帶。在城鄉一體化的新時代背景下,這一類河流廊道不僅是水文生態安全屏障,更是協同城鄉發展的物質空間要素。以此為基礎構建游憩空間體系,是促進生態資源利用、城鄉一體融合的重要途徑。
當今社會,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已經使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河流的依賴逐漸減弱,人類曾經澤水而居的生活狀態發生了改變,濱水空間的格局和功能也不同以往。在城市中,濱水綠地常常出現功能單一、使用率較低等問題。在鄉村郊野,水岸空間在鄉村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已經顯著減小,在傳統生態意識主導的被動保護下,其穩定性和完整性并不能得以保證。
隨著城市物質文化生活的極大豐富,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動不僅滿足于綠化景觀的視覺體驗和單一康體活動的開展,更注重游憩活動的互動性和場景化;同時,久居樊籠的城市居民渴望回歸大自然,近年來城郊游、鄉村游和自駕游的熱度漸盛。在廣闊的鄉村地區,隨著居民勞動時間的減少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他們渴望與城市交流,希望在日常活動范圍內擁有與城市同樣便捷舒適的游憩環境。
一方面是河流廊道空間狀態的分異,另一方面是城鄉居民游憩需求的更迭,共同指向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城鄉游憩供給不充分與不均衡的矛盾。河流廊道作為人們曾經賴以生存的場所以及串聯城鄉區域的大型開放空間,有必要通過游憩空間體系的構建,復興濱水活力,形成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重要載體。
2017年,金華市率先于全國開展了全域性的浙中生態廊道①建設,樹立田園都市、生態水岸、文化體驗、廊道經濟四大目標。從浙中生態廊道的全域視角出發,回歸人水關系,從廊道本身的線性空間抽離,從河流與城鄉空間互動關系的層面去更深入地認知河流廊道。
以河流長度和寬度、居民點密度、道路網密度、橋梁密度等作為指標,對浙中生態廊道各段落河流與城鄉空間的互動耦合關系進行加權評分(表1),并建立兩種水岸肌理模型(圖1)。
單向耦合模型:廊道的大部分段落因水面寬度、生態空間、社會聯系等因素的限制,河流通常作為分隔元素構成人居活動的邊界,水岸耦合度低,水岸肌理呈現單向耦合關系,以衢江為例。
互嵌耦合模型:在一些典型的山溪性河流區段,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同時具備豐富的水系形態、保存完整的生態資源、活躍的社會經濟活動等特征;這些河流連接城市與鄉村地區,與城鄉空間保持著十分緊密的協同關系,作為一個內生要素融入人居活動中,水岸耦合度低,水岸肌理呈現互嵌耦合關系,以東陽江為例。
后者以較高的水岸肌理互嵌耦合特征,應當在田園生態人居的方向延續與創新,成為建設浙中地區現代濱水游憩先行區。
浙中生態廊道東陽江段(下文簡稱“東陽江生態廊道”)以東陽江為主脈,貫穿東陽市中心城區,并流經鄉鎮郊野區域,全長62km。以東陽江為紐帶,水岸肌理的互嵌耦合特征明顯,一個典型的浙中丘陵地區水岸人居系統仍得以維持。曾經,東陽江畔村落依依,人們在山水田園中繁衍生息。如今,東陽江沿線60%的濱水區域與城鄉生活、生產空間聯系緊密,在城市、鄉鎮和村落之間,道路、橋梁密布,依然保持著依水而居的狀態;其余區域,大大小小的鄉土聚落分布于山水田園間,與水岸的距離在步行活動范圍之內,人水關系依然緊密(圖2)。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更多的功能將在水岸聚集,對濱水用地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東陽江生態廊道自身的水岸肌理中可提取三種濱水空間類型,針對各自的特點和問題做出分析,厘清廊道建設的目標。
(1)類型一:城區濱水空間
東陽市中心城區濱水綠地大多為城市道路與東陽江所限定,寬度為80~200m,總面積達390hm2。一方面,如此大規模的中心城區濱水綠地在浙中地區同級的城市中實屬罕見,大膽而具有前瞻性的規劃預留了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城市路網將濱水綠地劃分為相互獨立的公園,從公園本體的角度看,雖然各具主題,但景觀與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同質化,缺乏吸引力。在這種語境下,濱水綠地的宏大規模和尺度成為市民日常使用的障礙。
針對如此大規模的城市濱水空間,應當避免同質化延伸和扁平化建設,突出濱水空間與特定城市區塊的關系特征,打造適應不同居民群體需求的生活場所,提升公共空間活力。
(2)類型二:村鎮濱水空間
在鄉村生活已不再依賴河流的當下,雖然生活場所遠離水岸,但東陽江沿岸的橫縱道路十分密集,橋梁眾多,它仍是村鎮聚落互通有無的重要紐帶。曾經在水邊抓魚摸蝦、嬉戲玩鬧的生活場景在消失之后逐漸被人們所懷念。
針對村鎮濱水空間人水共生肌理的逐漸模糊,應當梳理和整合現有村鎮開放空間與水岸的關系,增加濱水游憩空間的供給,擴展鄉村生活與休閑的空間與維度,重構村鎮與水岸的依存關系。
(3)類型三:郊野濱水空間
得益于東陽人對農耕時代鄉土觀念的傳承和對東陽江的敬畏與愛護,人們的生活未對水岸生態系統形成擠壓,仍保持與水的和諧相處之道。郊野段濱水空間人工干預少,山水田園風光秀麗,灘林濕地成規模,共同構成了廊道獨一無二的原生態基底。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引領下的河流廊道建設,應從被動保護向保護性開發轉變[8],以低影響手段構筑人與濱水空間的鉚接,是豐富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構建新時代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
河流廊道不是孤立的線性要素,而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在勞動人民的智慧下,江、灘、林、田、山、村、路、橋、堤等要素以恰如其分的環境適應方式形成基于耦合度高低不同的城區、村鎮、郊野等濱水空間分類特征,進而疊加形成的田園人居模式是鮮活豐富的。河流廊道游憩活動的開展,不局限于既有的城市公園與河流沿線空間,更應依托周邊廣闊的生態區域,融合在城鄉生活生產的肌理中[9]。
城鄉融合發展下的河流廊道游憩空間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通過不同類型的游憩路徑聯系城市、村鎮、郊野等濱水空間游憩節點,城市與鄉村互為游憩目的地和客源地,同時又能以一個整體系統成為區域外的游憩目的地,游憩空間各要素能合理、有序、通暢地流通[10]。

表1 浙中生態廊道各段落水岸耦合特征分析

圖2 東陽江水岸空間肌理圖

圖3 游憩目的地系統生成技術路徑
東陽江生態廊道具有典型的互嵌耦合特征,不僅僅構建一個生態綠廊,更是倡導一種“生活、生產、生態”共榮、城鄉和諧發展的生活方式,打造面向未來的綠色生態、活力多元和富有鄉愁記憶的濱水詩意棲居帶。
①城市居民可便捷地進入游憩綠地,將其作為日常生活場所使用,自由地交流、休閑、健身,并隨時可以通過慢行交通或自駕游的方式進入鄉村和郊野,體驗自然。
②鄉村居民走出家門即可進入游憩空間,獲取與城市無差別的游憩機會。以廊道為平臺,鄉村文化得到廣泛傳播,鄉村手工業和創業經濟得到更多推廣。
②城鄉之間可以進行無界限的物質與文化交流,形成綠色生態、活力多元和富有鄉愁記憶的濱水空間,重塑濱水詩意棲居帶。
城鄉融合視角下的河流廊道游憩空間是基于水岸肌理互嵌耦合特征,串聯城區、村鎮、郊野濱水空間的生態健康游憩空間體系。在景觀生態學廊道——斑塊理論基礎上,由縱橫交錯的綠色廊道和綠色節點有機構建一個集生態、休閑、健身、行人及非機動車交通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網絡體系[11],包含濱水游憩導向的生態空間維護和城鄉共享語境下的多維游憩場景兩部分內容。
以開展游憩活動和維護具有地域特色的廊道生態安全格局為目標,用科學、量化的方式劃定各類游憩活動的范圍,并明確游憩空間營造原則和相應的水土框架。
(1)廊道空間劃定與管控
首先,結合環境資源評估,考慮游憩活動開展的需求與條件,對廊道核心區范圍進行完善,并提出管控措施,明確濱水游憩空間的主導功能與建設要求。其次,劃定廊道緩沖區和協調區,對其中各類用地提出建設引導措施,尤其注重對核心區影響最大的緩沖區內城市、村鎮、郊野濱水空間的活動引導,并建立準入機制和負面清單,為游憩活動的開展提供良性可持續的環境(表2)。
(2)雨洪應對與彈性界面
將廊道范圍內徑流、魚塘、低洼地等匯水點進行有序整合,形成由雨洪緩沖帶、江塘濕地區和濕地泡組成的雨洪調蓄系統,同時對排入流域的雨水予以凈化處理,也是一種生態美學的營造。對河流堤岸采取生態工法改造方式,使其具有一定的抗干擾和自我修復能力,提高邊緣效應[13]。在堤岸改造的過程中,將游憩活動的特點與需求考慮在內,為濱水活動的開展預留彈性界面,以便根據水文安全設置不同的場地與設施。

表2 廊道空間管控表
(3)最小投入與維護的低干預景觀營造
廊道生態環境優良,郊野段更是以延綿的茂林溪灘為特征,呈現原生態景觀。在資源評估、居民點分布和人流分析的基礎上,采用路徑串聯、針灸式介入等最小投入與維護的低干預景觀營造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鄉土植被和原生態景觀。
從城市與鄉村互為游憩目的地和客源地并兼顧區域游憩吸引力提升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統籌考慮現有游憩空間、生態環境、景觀資源、城鎮產業等因素,確定點、線、面結合的游憩場景。
(1)游憩目的地系統
考慮城鄉居民不同的需求,結合地域環境特征,采用與廊道生態特性相對應的人工干預手段,通過合理的空間整合設置不同層級與類型、鏈接水岸與公共生活的游憩節點。
在廊道生態基質上,結合現狀城市公園、既有活動場地以及沿線生態資源,通過對核心區進行特色資源識別、生態敏感度分析等權重疊加,結合緩沖區、協調區內社會經濟、土地屬性等分析,考慮可達性、輻射范圍等因素,形成以城市公園、城郊公園、郊野公園、村落門戶、駐足點為內容的游憩目的地系統,建立水岸空間與人們公共生活的關聯節點(圖3)。
(2)郊游風景道系統
建立便捷可達、連續貫通、串聯城鄉生活空間和游憩節點的慢行系統,同時拓展研究范圍,探索多元化的游憩交通方式,提升廊道的服務能級。
首先,通過對廊道周邊區域的現場踏勘,將優良的景觀資源和觀景點進行定位,作為風景道的基準錨點。其次,對鄉村道路網絡、散點狀的歷史文化坐標和鄉村產業項目等要素進行整理和疊加。最終,形成一條連接城鄉、風景最佳,并能激發鄉村活力、提升產業經濟、感知歷史文化的郊游線路。
郊游線路結合鄉村低效閑置土地設置停車場、觀景點、標識系統等設施,注重與游憩目的地系統的銜接,做到機動車行系統與慢行系統的無縫對接。相關設施的建設采用低干預營造手段,注重場地的可恢復性,為鄉村未來的發展留有余地。
在人們的生活已經不受河流主宰和快速城市化造成水岸空間普遍衰敗的當下,回歸人與河流的關系,從廊道本身的線性空間抽離,創新使用水岸肌理橫向對照和縱向剖析的方法認知廊道空間特征,并初步構建由生態空間維護和多維游憩場景構成的游憩空間框架。
在這一過程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河流廊道空間特征的分析:空間肌理是河流沿線城鄉系統歷史、人文、經濟、生態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表征,對其充分的理解有助于明確廊道未來的發展目標,是構建游憩空間的前提。
廊道空間管制與建設引導:對各層次廊道空間的管控和生態游憩界面的引導,應當做到既能科學合理地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注重生態美學的建立和游憩休閑的空間要求,所形成的生態空間是構建游憩空間的支撐系統。
游憩空間構成要素的組織:根據河流廊道的空間肌理特征,以詳盡的現狀調研和分析為基礎,以理論和技術為支撐,因地制宜地識別與組織游憩要素,所形成的多維場景是自然認知、文化體驗、公共交往和活躍鄉村經濟的路徑與平臺,是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和“三生融合”理念的踐行。
資料來源:
文中圖表均由作者自繪。
注釋
① 浙中生態主廊道以金華市行政區域內的八條主要河流及其兩岸陸域為范圍,串聯了都市區內主要中心城市和重要小城鎮,直接輻射服務全市80%常住人口,是全市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文化資源最豐富的生態敏感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