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娟 俞金梅 彭志群
摘 要 目的:分析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治療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觀察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治療,對照組采用烏美溴銨維蘭特羅吸入粉霧劑治療,對比兩組患者咳嗽、氣促、肺功能等療效評分,睡眠、呼吸等生活質量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療效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對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療效顯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病 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 療效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974.3; R56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21)09-0023-03
Clinical efficacy of budesonide and formoterol in the treatment of 40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ENG Lijuan*, YU Jinmei, PENG Zhiqun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ngtan, Jiangxi Yingtan 33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udesonide and formoterol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COP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n=40) and a control group (n=40).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udesonide formoterol inhal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ith umebromide and vilanterol inhalation powder. The scores of cough, shortness of breath, pulmonary function and so 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s of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ere higher whil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Budesonide and formoterol inha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COPD and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budesonide and formoterol inhalation; therapeutic effect;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氣短以及呼吸困難,不僅會對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損害,還會影響循環功能系統,情況嚴重時可威脅患者生命[1-2]。本文研究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對中重度慢性阻塞性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生活質量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12月接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的8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抽樣法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5~70歲,平均年齡(62.84±3.85)歲,病程5~35年,平均病程(28.51±4.81)年;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6~71歲,平均年齡(63.17±3.62)歲,病程6~35年,平均病程(28.78±4.3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在調查開始前1~2周未使用皮質激素者;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者[3]。
排除標準:對相關治療藥物過敏者;溝通交流嚴重障礙者;不積極配合相關調查者[4]。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烏美溴銨維蘭特羅吸入粉霧劑治療(商品名:歐樂欣,Glaxo Group Limited),經口吸入,每次吸入62.5 μg/25 μg,每天1次,上午9點用藥,維持支氣管的擴張作用。年齡在65歲以上、輕中度腎功能不全、輕中度肝功能不全等患者不需要對劑量進行調整。療程3個月。
觀察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治療(商品名:信必可都保,AstraZeneca AB),經口吸入,每次吸入320 μg/9 μg,每天2次。劑量可根據患者的病情控制情況來進行調節;老年患者不需對吸入劑量進行調整[5-6]。療程3個月。
1.4 觀察指標
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療效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1)咳嗽、氣促、肺功能等方面療效評分 采用自制評分表,由患者進行打分,分數在1~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說明該種藥品治療效果越好。
2)睡眠、呼吸等方面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自制評分表,分數在1~10分之間,分數越高,代表此種藥物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效果越好。
3)口干、咽部不適、口腔霉菌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療效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療效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 討論
目前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確切的病因大致可以分為環境和個體兩方面的因素[7]。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污染、吸煙以及呼吸道感染等方面;個體因素包括遺傳、肺發育生長不良等方面。中重度患者的咳嗽、咳痰、氣短的癥狀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愈來愈重,給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病的發病機制是以炎癥為核心,因此抗炎治療是其最主要的治療手段。
烏美溴銨維蘭特羅吸入粉霧劑是烏美溴銨與維蘭特羅組成的復方制劑,烏美溴銨是長效毒蕈堿受體拮抗劑,主要通過競爭性抑制乙酰膽堿與呼吸道平滑肌上M3型毒蕈堿受體的結合而發揮支氣管擴張作用,具有長效支氣管擴張作用,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長期維持治療。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含有福莫特羅和布地奈德2種成分,其中福莫特羅是一種長效b2受體激動劑,具有舒張呼吸道平滑肌痙攣,促進纖毛運動,抑制炎癥介質釋放的作用;布地奈德是一種吸入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患者平滑肌的收縮反應,抑制氣道的重塑。福莫特羅和布地奈德有相互協同的作用。本研究發現,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的患者療效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使用烏美溴銨維蘭特羅吸入粉霧劑,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與宋淑華等[8]的研究相符。
綜上所述,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對于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咳嗽、氣促、肺功能等癥狀治療效果作用明顯,減輕了患者的發病痛苦,有利于改善其睡眠和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許朝霞. 信必可都保聯合孟魯司特治療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療效及安全性[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9, 30(7): 832-833.
[2] 褚婉婷, 杜麗娟. 信必可都保用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效果分析[J]. 醫藥前沿, 2019, 9(11): 76-77.
[3] 栗娜. 信必可都保配合思力華治療我院81例嚴重支氣管哮喘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8, 15(1): 113-116.
[4] 牟方紅, 牟滄浪. 信必可都保聯合多索茶堿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血氣指標的影響[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8, 46(9): 1034-1037.
[5] 王榮寶, 楊翠萍, 祝晶. 補肺納腎平喘方聯合信必可治療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重疊綜合征[J]. 吉林中醫藥, 2019, 39(2): 212-215.
[6] 秦長月. 信必可聯合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9, 25(24): 110-111.
[7] 黃壯志, 譚世繁, 陳春杰, 等. 信必可聯合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療效及安全性[J]. 吉林醫學, 2019, 40(12): 2807-2809.
[8] 宋淑華, 王洪. 信必可都保聯合無創通氣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響[J]. 中國醫藥指南, 2019, 17(17):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