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琳
摘 要:當前我國素質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新時代向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對學生的知識理論基礎進行培養,還需要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由此研學實踐課程的帷幕全面開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研學實踐的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還普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譬如形式化現象較為明顯、教學效果與目標效果存在差異等,這對廣大學生群體的成長乃至對于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來說,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此,本文將針對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進行研究分析,提供解決的思路對策,以有效提高研學實踐校本課程質量。
關鍵詞:地域文化;文化資源;研學實踐;校本課程;研究分析;思路對策
針對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進行完善和優化,使每所學校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以便在后續的研學實踐課程進行過程中,能夠將校本課程作為載體,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顯著增強其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是當前各地實施研學實踐校本課程正在面臨和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本文將針對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進行詳盡探討與闡述,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一、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的潛在優勢
情況表明,盡管中小學研學實踐活動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開,但至今尚未形成系統且完備的研學實踐課程體系。在研學實踐的實際教學和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包括形式化現象嚴重、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過于注重理論教學,等等。之所以產生這一系列的問題,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研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流于形式、缺乏實際內容,導致整個研學實踐教學成了單純意義上的“課外活動”。情況表明,目前的研學實踐中,學生雖然表現出較大的學習興趣,但是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教育所應起到的作用則微乎其微。這種情況下,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使得研學實踐教學具有自身的特色。在獨特地域文化優秀資源的幫助之下,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但卻容易被忽視的案例進行教育,實現由研學實踐課程教育向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滲透,如選擇愛國主義內容和傳統文化內容等,進而在保障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其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實踐表明,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通常具有下列功能作用。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研學實踐形式化現象嚴重的情況下,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興趣,但幾乎都是單純的對于課外活動的向往,研學實踐在知識學習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而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起來的研學實踐校本課程,往往會涉及很多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內容,從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大多數的學生雖然對當地特色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追根溯源時學生就不知其所以然了。經驗表明,即便是學生不了解的文化,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對其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這是利用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進行教學的一大潛在優勢。
(二)有助于特色校園文化的形成
對于一個教育機構來說,校園文化是其在長期教育教學工作中形成的重要內容。傳統校園教育往往忽視校園文化能夠起到的促進和輔助作用,導致教育教學工作單一,學生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無味。而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教育,會涉及較多的當地優秀傳統文化,這對于形成特色校園文化也是有很大幫助的。譬如,每個地區都具有屬于自身的與眾不同的“紅色文化”,其中具有非常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愛國精神,而這些精神、含義都是可以作為校園文化中的一部分的。
二、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的開發路徑
(一)特色文化在研學實踐校本課程中的落實
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這項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的地域固然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種類繁多,其中相當一部分并不適合在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進行運用。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設置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深入調研,將相關的、有用的、適合的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提煉出來并加以運用。
譬如,江蘇省鹽城市的自然濕地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江蘇首個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遺產空白,這就是很好的地域文化教材內容。鹽城市的地域特色以及地名的由來都有跡可循。水鄉鹽城,地處里下河(串場河)流域,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大縱湖連接著古射陽湖。里下河淺水海灣、古淮河挾帶泥沙堆積,大縱湖由古瀉湖逐漸演變成淡水湖,吳王夫差開通江淮邗溝,貫通射陽湖連接大縱湖。還有建安七子之陳琳,將他的文學詩篇留在了《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之中;宋人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任鹽官,足跡留在“天下第一鹽倉”;水鄉人民跟隨陳毅戰馬殺敵頑抗,寫下了壯烈的篇章。教育工作者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就可以將上述內容糅雜其中,促使當地的特色文化能夠更好地用于提升課程質量。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極為重要的。
(二)加強團隊協作發揮師生在課程開發中的積極性
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出來的研學實踐校本課程,其綜合性是非常強的,具有跨學科融合的特點。在實際的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需要注重保持這一特點。因此,在實際的課程開發階段,需要讓師生以團隊協作態勢進行,促使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
譬如,針對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不同類型的典故,讓師生在實際的課程開發過程中一同進行“追根溯源”。在這一過程中,師生會互相配合,師生之間的溝通和聯系也會變得更加密切,這種狀態也會一直延續到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研學實踐校本課程學習過程當中,而這在其他類型的課程中通常是難以見到的。
(三)改革課程學習形式促使學生由校園走向社會
事實上,研學實踐校本課程與傳統課程教學之間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其主要表現在課堂內容和教學方式方面。情況表明,研學實踐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明顯更加豐富,教學方式也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完全符合新課程的相關要求。因此,在實際的研學實踐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還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形式進行改革創新,實現這一點需要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以教學方式的改進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譬如,針對涉及地域文化的研學實踐校本課程教學過程,教師可以更換教學方式,進行STEAM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得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鼓勵學生自主闡述自身對這種地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教師后續可以作為輔助進行補充,促使學生可以得到最新的對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被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所吸引,身心發育都得到了循序漸進的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構的研學實踐校本課程的出現,使得課堂變得更加豐富,教學效率和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同時,不同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廣泛應用,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郭珍.高中地理地域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2]黃亞清.以調研為中心的秘書學實踐體系的建構與實施[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7(04):70-73.
[3]王芳.“驛路同游”:建構館校合作研學實踐新模式[J].文博學刊,2019(03):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