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薇紅
摘 要: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教育內容,能夠促進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道德水平,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也是提升教學效率、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筆者教育教學實踐,分析了小學德育面對的多方面問題:小學生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對人生的價值判斷偏差,精神比較脆弱等,并分析了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的教學措施,包括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兩者的深度融合;合理選擇教材,設計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專業教育工作者;密切家校聯系,用家校聯合推進全方位教育;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等。這些能夠改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精神認識,促進他們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心理健康問題
一、小學德育面對的問題
(一)小學生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目前,這一代的青少年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許多老年人在家庭中溺愛兒童,一個獨生孩子仿佛成為一個家庭小皇帝,導致小學生過度以自我為中心,過分自私自利。特別是在小學,這一現象特別普遍,這是家庭中缺乏德育教育所導致的。但另一方面,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這一現象,道德教育不足,導致一些學生雖然在校取得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學習成果,但與其他人的關系仍然不好,這種情況應當引起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關注。
(二)缺乏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
我國學校的德育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學生個人服從集體和權威,以培養聽話的學生為目標,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教育重視不夠,加上長期采用被動教學方法,不允許學生自由玩耍和表演,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也比較小。因此許多小學生都缺乏獨立思考及創造性思維。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轉變傳統德育教育模式,在其中融入心理學、科學等其他門類的知識,改變學生不主動思考、不會發散思維的狀態。
(三)人生的價值判斷偏差
一些小學生缺乏基本的人生價值觀,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這可能會增大他們出現精神疾病、行為障礙的風險,導致他們缺乏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一些小學生對娛樂界或體育界的歌手、電影明星、球星等盲目崇拜,他們在這種狂熱主義下感受著原始的、低標準的刺激,可能會在自我評價和認識上出現偏差。一些學生認為誰有更多的錢、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或者認為應當服從那些聲望高、有影響力的人,導致一些小學生失去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正確的價值判斷,這是非常危險的。
(四)精神比較脆弱
青少年與心理疾病和暴力傾向有關的問題,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教育不充分、年齡較小、大腦發育不完善、經歷的事件少等原因,可能導致小學生精神比較脆弱。再加上他們遇事未學會理性思考、正確處理,加劇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一些學生還可能會因為父母或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而出現精神問題,給他們的父母、學校及社會帶來不利影響。這些問題的根源有很多,但教育工作者需要從那些感到自己迷失了方向、處于困惑孤獨、悲傷難過的學生的教育做起,通過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讓他們在遇到壓力、難題時能夠自我紓解,避免處于精神脆弱、精神問題爆發的危機之中。
二、推進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兩者的深度融合
在義務教育階段,許多教育工作者只認為重點是語、數、外等學科,但沒有充分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德育教育中融合的重要作用。教師應當重視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這有助于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創新教育形式。應該指出的是,學校可以通過對教師進行培訓、再教育等活動來改善他們的不良教學觀念,促進其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將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納入師生的評估系統,從而引起了教師的注意,促進了新思想的落實。
(二)合理選擇教材,設計教學內容
教科書和基于教材的教學內容在學生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取得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大多數關于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都是在教學材料中得以體現的,因此,合理地選擇適宜教學需求的教學材料,并根據教材設計良好的教學內容,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也是進一步整合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教師必須將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給予學生有堅定意志作用的相關教育,從而讓他們在出現挫折的情況下,能夠以樂觀、堅強、積極的心理狀態,用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表現,來積極應對。這是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道德教育的目的,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應對和解決困難。
(三)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專業教育工作者
教師是教育思想最直接的傳播者和課程教學的制定者,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屬于一類知識理論體系比較復雜的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兩個學科的理論知識,而且要進一步分析其結合的支點,加深對其共同特點的理解,以便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這一點。此外,這兩個因素的結合應該能夠創新教學形式,避免老舊套路教學,這給教師帶來了新的問題。以實際教育工作開展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小植物的陶罐種植工作,并記錄植物生長過程和學生與植物間的小故事,并將這些內容將顯現在課堂上。這個任務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心、耐心和責任感,實現道德和精神的發展。在端午節,學校組織學習活動,了解愛國英雄屈原的故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要求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屈原的歷史,并繪制反映其生活、功績和精神的表格,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這個過程中,保障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效結合,鼓勵學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四)密切家校聯系,用家校聯合的方式推進全方位教育
家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影響到他們的個人價值觀和道德發展方向,也為他們的成長提供了最貼近的指導和榜樣。一方面,學校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家庭,與學生家庭建立聯系,及時與學生的父母進行溝通,使其注意兒童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定期的兒童教育專題活動,家長可以獲得有關學生在校情況的信息。而且,為了確保家庭教育的效果,通過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密切聯系,教師能夠獲得學生的家庭表現信息,并更好地了解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標下,發展優質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至關重要。教育改革應側重于促進這兩個方面的進一步融合,提高學生的道德和心理素質。本文結合筆者教育教學實踐,分析了在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背景下,應當如何開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李蓉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金萬龍.新時期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1).
[3]柯楚燕.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J].新校園:閱讀版,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