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宏光
摘 要:在初中生發展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對于學生思想道德觀念、人生價值觀的確立有直接影響。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一定抽象性,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在實踐教學中從學生的具體生活入手,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借助生活讓學生感悟、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提升。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應用
為了進一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借助生活讓學生感悟、應用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生活中能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進行反思,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正面效應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初中生的成長環境存在一定差異,這也導致他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存在差別,加上網絡文化、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使得初中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從而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帶來了一定影響[1]。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生活案例進行知識傳授,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現象中產生深刻的感悟,以此促進學生健康思想觀念形成。
2.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新時期下,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新事物、新觀念,其中有很多內容都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借助生活化教學模式,將學生平常接觸到的東西引入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理解,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2]。
3.強化學生學習質量。對于生活化教學模式,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為學生構建一個與自己生活相契合的生活情況,以此縮短課堂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對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認識,這對于學生學習質量提升有很大幫助。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狀況
1.教育模式比較單調。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依然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師很少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思想狀態、認知水平進行分析,造成了教師教學手法、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不積極,難以用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改變自身的不良言行。
2.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節。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本身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聯系,加上“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經常會借助網絡渠道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學生在接受信息的時候,也會受到一些錯誤、不良信息的誤導,從而在生活中出現一些錯誤行為。如學生在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時,容易沖動、不顧后果,甚至會出現暴力的情況,這顯然削弱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3]。很多時候,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很少關注學生的生活,也沒有指引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教師講述的內容過于抽象,學生會產生一種道德與法治對生活沒有作用的錯誤思想,學習積極性不強。
三、生活化教學內容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方法
(一)引入生活中的內容
在網絡時代,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接觸到各種新鮮的事物,學生的思想狀態更加活躍,為了全面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對學生的現實狀況進行剖析,將生活化內容引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讓學生能在分析生活問題中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4]。
如在講解“和朋友在一起”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教學。教師先讓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的好朋友,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接著教師為學生引入生活中常見的問題:A和B既是同桌,也是好朋友,在期中考試的時候,A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想要抄B的答案,這時B該怎么做?這樣的內容可以說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甚至是某些學生的真實寫照。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從A、B的角度來對這個事件進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表述,判斷其思想道德觀念,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促使學生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友誼問題。
(二)構建生活中的情景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生活情景,讓學生可以在情景中體會、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便于學生學習[5]。
以“青春的情緒”課堂教學為例,為了引導學生能更加理性地認識、控制自己的情緒,教師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將學生在生活中與情緒相關的情景展現出來,如班里的學生在教師節給教師送鮮花,為教師唱歌,教師非常高興;A同學養了一只寵物狗,某天寵物狗生病了,該同學不知所措;B同學新買的書包被C同學劃破,B非常生氣,并大聲地呵斥C。教師借助這些形象、真實的視頻讓學生進行分析,并體會視頻中相關人物的心理情緒,會顯著加深學生對各種情緒的理解,能讓學生對情緒產生全面的體會,這對于學生學習管理情緒的知識有極大幫助。
(三)關注生活與知識的聯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指引學生在生活中落實、應用知識,確保學生知行合一,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關注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成長。
如在“法不可違”這部分知識講解中,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將當地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相關事例引入課堂,指引學生對事例中的行為、心理進行分析,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是什么原因讓事例中的青少年不好好學習而成為一個違法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交流看法、意見。同時教師也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為學生描述自己的觀點,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剖析事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真實事例的引入,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法不可違”的內涵,顯著提高了學生的法治觀念,并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做到遵法、守法、用法。
(四)安排生活化作業
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相比較,初中道德與法治在課時安排上相對較少,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傳授的知識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強化學生的認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讓學生可以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生活化作業的布置,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內化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
總而言之,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學生對課程的看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并且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健康成長有極大幫助。在今后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切實關注學生生活,結合學生發展需求進行教學、引導,以此更好地發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林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教育,2020(16):142.
[2]張勇.初探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33):144.
[3]湯樹根.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01):116.
[4]惠曉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探討[J].試題與研究,2019(29):116.
[5]汪海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教育觀察,2019(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