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方

在“中國制造”崛起之時,學校把“育德”與“育技”有機結合,將中職生核心素養教育融入課堂、融入課程、融入校園文化、融入社會生活,讓他們用堅定的信仰、極致的追求,累積生命的厚重,志存高遠,技報天下,成長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中職教育著眼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中職生“品德優良、人文扎實、技藝精湛、身心健康”的核心素養培育體系。既要有宏觀的頂層設計,又要有中觀的課程分解,更要落實到微觀的教育實踐。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緊緊圍繞中職學生發展主題,將核心素養提煉形成校本化的學生“六有”素養,即“手中有藝,腹中有墨,肩上有擔,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臉上有笑”,使學校的育人目標有了具體落腳點,實現“讓每一位職教中心學生都成為受社會尊重的人”的辦學愿景。
課程重構:對接職場崗位需求,豐富核心素養內涵
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更重視學生的精神成長。
建設以“職業技能養成”為主線的專業課程群,使學生“手中有藝”。學校在企業需求調研基礎上,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使學校自主建構的專業核心課程和核心實訓項目的設置更具科學性。
建設以“文化素養養成”為核心的人文課程群,使學生“胸中有墨”。學校開設木工房、面塑室、烘焙工場等,開發太極拳、書法、國畫等選修課程,開設專業情境英語、專業課程中的數學等必修課程,學生必須在校園完成三項修煉:練一手好字,讀一批好書,傳承一項傳統技藝。
建設以“自我管理素養”為核心的生涯規劃課程群,使學生“肩上有擔”。學校創設憲法講堂、民法典教程、尋找身邊的家風家訓等德育活動課程,將膳管會、宿管會、禮儀督查隊等校園秩序管理活動交給學生,通過學習實踐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擔當能力。
建設以“文化禮儀素養”為核心的禮儀課程群,使學生“目中有人”。學校開設職業禮儀課程,開展禮儀操培訓,組建禮儀社團等,在系列禮儀學習中,學生學會禮貌為人,文明處事。
建設以“志愿者服務”為核心的社會實踐課程群,使學生“心中有愛”。學校將學生常規參加的“消博會”志愿者服務、“甬城衛士”志愿服務等納入德育活動課程,如軌道班學生將寧波地鐵一號線的兩個車站定為地鐵自管站,學生參與地鐵車站的日常管理,將志愿活動做成了品牌。
建設以“身心健康”為核心的陽光體育活動課程群,使學生“臉上有笑”。學校開發項目式體育活動課、俱樂部式體育社團等。依托省一級心理輔導站建設,學校開設“幸福體驗心理拓展系列課程”,提升了學生群體心理危機干預能力。
課堂實踐:深入整合優勢資源,探索多元培育路徑
為推進核心素養落地落實,學校一方面完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整合學校、企業、社區三類資源,融合企業、社區、優秀師生共建導師團隊,開展卓有成效的課程實踐。將校內的教學變為社會、職場的教學,提升了中職學生公民意識、職業意識,為順利成為職業人、社會人打下堅實基礎。
打造“企業崗位”課堂。專業課程群的實踐離不開校企共同協作,我們按照現代學徒制“以技能學習為核心,現場學習”要求,著力打造理實一體化課堂,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素養。
打造“智慧雙師共導”課堂。我校是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智慧教室”指引著教師探索“基于移動終端教與學”新模式,在團隊心理輔導課堂、志愿者服務課程指導課堂上,師生可以直接和行業專家、崗位師傅連線,遠程實時錄播,實現實景學習,接受現場評價。
打造“社區服務”課堂。社區體驗性活動,是中職生核心素養活動課程實踐的精華所在,和社區協同開發活動資源。開展各類服務鄉村和醫院、開展敬老服務等服務類活動課程。
打造“勞動體驗”課堂。學校建設校內職業勞動技能體驗中心,開設勞動體驗課堂,開設楸木堂創意木工坊、書畫篆刻體驗空間,讓學生通過傳統工藝學習,修匠心、煉匠技,感受勞動與創造的樂趣。在實踐課堂里,“工”和“學”之間真正有效結合,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提升中職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效性。
質量保障:開發智慧教育平臺,開展綠色綜合評價
中職學生“綠色綜合評價”,是基于大數據數字畫像的學生綜合測評,它不與學生綜合素質獎懲及教師績效考核掛鉤,通過此評價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學校自主建設了教育大數據平臺,開展學生素養綠色綜合評價。
建設學校教育大數據平臺,實現全數據融合共享。學校大數據建設團隊采集智慧教育管理平臺數據(校園內數據、企業師傅評價數據等)、基于人臉技術應用的智慧校園卡數據、網絡教學與課程管理平臺的過程性學習數據、采樣視頻大數據中心數據等,集成于教育大數據生態平臺,建設數據模型,生成學生數字畫像,通過平臺及時向學生、家長、實習企業及教師推送學生核心素養數據,實現全校資源數據融合共享。
建立學生數字畫像,為綠色評價提供數據支撐。學校為2512名學生都建立了數字畫像,包括綜合畫像、心理畫像、消費分析、學生預警等項目,可以單獨對每個維度的數據進行分析,也可以進行多維度關聯挖掘分析,還可以對學生的畢業率和升學率進行預測。
基于大數據數字畫像,以學生綠色評價促進學生成長。學校學生綠色評價是運用學生數字畫像,精準分析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因素,根據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體系架構。教師基于評價數據開展全面教育服務,使學生評價從“經驗主義”走向“數據主義”,從“宏觀群體”走向“微觀個體”,從“以評價定獎懲”走向“以評價促服務”。
學校重構以數據為基礎的核心素養評價體系。期末,每位學生能收到兩張成績單,一張是技能素養成績單,展示學生的學科綜合成績及Z分分析;一張是學生品質素養成績單,展示學生的品德素養、人文素養、健康素養。教師開展基于綠色評價的個性化服務。教師通過綠色評價數據指導學生自主選課、通過預警機制促進學生自主改進,根據綠色評估精準選拔競賽選手、助力貧困生精準資助、精準開展閱讀推廣等,學生潛能得到充分挖掘。
蔡元培先生曾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事業也。”在“中國制造”崛起之時,學校把“育德”與“育技”有機結合,將中職生核心素養教育融入課堂、融入課程、融入校園文化、融入社會生活,這些素養也將幫助他們進入社會后,內守責任,化為愛心與健康,外展技藝,彰顯文化與禮儀,內外兼修,用堅定的信仰、極致的追求,累積生命的厚重,志存高遠,技報天下,成長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