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源

董桂珍常把“心有所樂,便不覺勞苦”這句話掛在嘴邊。“心有所樂”是她扎根山東省博興縣店子鎮中學32年的動力來源,也是她想讓學生擁有的品質——無論未來有怎樣的際遇,總能找到人生的樂趣。因為當你真的熱愛,便不覺倦怠。
“方向對、肯努力,鄉村孩子的出路不會差”
傳承:“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為了緩解家里的經濟壓力,成績拔尖的董桂珍聽從父親董希儉的建議,放棄讀高中,選擇去中師讀書。1989年,董桂珍的教書生涯從店子鎮中學開啟,32年過去,當她回望自己走過的路,發現與父親的軌跡幾乎相同。關于“如何做一名好教師”和“什么樣的生活才值得一過”這些底層價值,董桂珍深受父親影響。
董希儉是20世紀50年代的中師生,畢業后被分配到后崔村工作,他用一輩子的時間啟蒙了這個村落的幾代人,讓那些祖祖輩輩都是文盲的孩子擁有了知識,走出了村子。在某種程度上,董希儉改變了一個村莊的風貌。
如今,董希儉已經去世14年,但他的故事還在后崔村流傳,還有學生用詩歌感念著他的付出:
三尺講臺∕不大∕卻讓您耕耘了一生∕我不知道您要收獲什么∕卻看到了∕您的付出是以教育命名/一個村子∕很小∕整個學校全由您一個人支撐∕望著一張張渴望的臉/您∕諄諄教誨∕把陽光雨露充盈/三尺講臺∕不小∕您收獲了∕桃李滿天的師生情∕平凡的人生∕是為了∕讓朦朧的心靈覺醒∕知識改變命運∕人們將您的大名∕銘記心中……
這首簡單的小詩打動了董桂珍,她更加覺得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那些外在的東西不過就是一個人的裝潢,在我看來,父親的人生更有價值”。
父親的敬業、對學生無差別的耐心與愛心深深影響了董桂珍對教師這份職業甚至是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如今,她已經在農村中學教書32年,學校里的教師來來去去,她并非全無動搖,但終究舍不得離開家鄉這方熱土,舍不得離開這里的學生。“農村條件是相對差些,但農村孩子更需要盡職盡責的教師。我離開農村,或許會生活得更舒適,但是我留在農村,能發揮更大的價值。父親就是我的榜樣。”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彼時,剛剛識字的董桂珍曾跟著父親反復學讀家門口的這副對聯,父女二人都曾有機會離開鄉村但又都選擇留下,兩代人的努力都融入了這平仄起伏間,這便是耕讀世家的傳承。
教學:“學識對教師最重要”
“當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學識。”董桂珍認為,學識是教師的尊嚴所在,擁有豐富的學識才能擁有教學的自信,才能真切感受到這份職業帶來的快樂。在語文教學上,董桂珍感受到了真正的快樂:因為有興趣所以快樂,因為可以帶領學生們在充滿魅力的語文世界里探索所以快樂。董桂珍認為語文的天地廣闊,要比店子鎮中學門口一碧萬頃的平原莊稼地更遼闊,語文的世界里生機勃勃,這里同時擁有最細膩和最澎湃的感情,擁有最縱深的歷史和最豐富的現實。
“語文一定是一個大語文的概念,其實各種知識都可以內化到語文的教學和知識體系里。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閱讀與寫作又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學習、大量地閱讀。”
董桂珍熱愛閱讀,案頭常放著各種書籍。因為有了書籍,即使是在小小的書房,她也可以與世界上最有智慧的頭腦直接對話。豐富的知識儲備使董桂珍能夠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各種典故信手拈來。“我的語文課堂是一個很大的課堂,我每講一方面的內容都會往外圍擴展,因此有時候課會上得很慢,但是慢沒關系,因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不能只講求速度。”董桂珍希望自己的課堂是一個可被延展的“點”,學生們可以在這個“點”里吸收足夠多的營養,并形成他們的知識圈。
對于教師來說,知識不能僅僅停留于散漫的汲取和私人的享受,它需要科學系統的學習和有技巧的講授,否則知識就不能有效抵達學生的內心。為了更加系統地掌握語文知識,董桂珍曾在濱州市教育學院中文系脫產進修兩年,后來又在工作之余通過函授的方式獲得了山東大學的本科學位。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董桂珍倡導“同題寫作,師生切磋”的教學模式,幾十年來她一直堅持寫下水文(教師寫的范文),與同學們共同探討、切磋。董桂珍的指導不止于課堂,她還常常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們的寫作并推薦發表,如今已有上百篇的學生作品被刊登在各種出版物上。這些被印刷出來的文字帶給董桂珍的學生們長久的信心,讓他們知道,文學和通過文字承載的思想可以超越城鄉,超越種種現實的距離。
愛心:教育里最公平的部分是愛
董桂珍沒有把教師僅僅當作一份養家糊口的職業,這是她的事業。“比起很多職業,教師需要更多的愛心與耐心,這是一份溫情脈脈的事業,需要情感的投入。”教育里最公平的部分是愛,學生們的天賦有高低、家境有差距,但是愛可以一視同仁,可以喚醒學生們的潛力,“把愛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熱愛生活,這就是當老師的終極作用。”這樣的看法源自父親的傳承、來自教學生涯中那些被觸動的瞬間。
這大概是30年前的事情了,學生小崔燦爛和肆無忌憚的笑容深深影響了董桂珍日后的教育觀。
小崔學業成績不好,對學校的各種活動提不起興趣,其他學生經常欺負他,他只能哭。一天中午,董桂珍正往校門口走,小崔突然蹦蹦跳跳地從她身邊跑了過去,說他的爸爸正在門口等他。在董桂珍的印象中,小崔總是有氣無力的樣子,這歡快的步伐和快樂的語氣讓她有些驚訝。小崔跑出校門后,一下跨上了自行車的前梁,一只手打鬧似的在爸爸的中山裝口袋里翻找,兩個人都笑得眉飛色舞。那一瞬間,董桂珍覺得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笑臉,隨即感到了一陣陣羞愧和自責。“這孩子在班里從來沒有笑過,但是在他爸爸和家人眼里,他就是最珍貴的寶貝啊!”在這之后,董桂珍試著去了解他、走近他、幫助他,愛心與耐心敲開了小崔緊閉的心門,語文課堂上的他終于有了笑臉。“有的孩子可能并不討人喜愛,但他的家庭為他傾注了全部的關注與愛,作為一個教師,要捍衛每一個家庭的尊嚴。”
董桂珍認為,教師是一個使人幸福的職業。教師的一些微小關愛很可能會被長久地保留在學生的心里,學生的感恩之心也會照亮師者的人生,尊重讓愛在教與學之間傳遞。
楊同學是董桂珍常常回憶起的一個學生。那個時候,畢業班課程安排很緊湊,學生們休息時間較少。楊同學智商高,情商也高,但他有個特點,就是每個星期都有一個上午不來學校上課。他說他要睡一上午,否則一個星期頭昏腦漲沒法學習。很多老師都覺得他只是在為自己的不守規矩找借口,因此很不喜歡他。董桂珍與他深入溝通后選擇相信他、尊重他,并努力與他的班主任協調,最終楊同學被允許每星期中有一天可以睡一上午覺再來上學,楊同學的成績也果然越來越好了。這件小事董桂珍很快便忘了,沒想到卻被楊同學記了很久,他曾寫道:“我的語文老師就像一枝淡雅的康乃馨,讓我感到溫暖和幸福。”只是一點點寬容與理解便溫暖了一個學生的求學生涯,也只是一篇無意中看到的作文,讓一個教師感受到了為人師者的幸福。
“教育不是門產業,學校不是工廠,不是你‘生產出幾個優秀的孩子,得了點獎金、受到點表彰就證明你是個好老師了。分數可以量化,但是學生的成長無法量化。”鄉村很小,教育遼闊,董桂珍將繼續耕耘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