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親自參與了江蘇省的“十一五”規劃的編制,您認為“十一五”規劃突出體現了哪幾個特點?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正在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一五”規劃是我國首次將五年計劃變為五年規劃,雖然一字之差,但從中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體制、發展理念、政府職能等方面的重大變革。與過去五年計劃相比,江蘇省的“十一五”規劃突出體現了七個方面的轉變:1、在理念上,由過去的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體現社會公平;2、在視野上,從過去注重國內、省內平衡,轉向全球配置資源,體現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3、在內容上,由過去注重提出戰略口號轉向突出體現戰略思維,重點解決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4、在方法上,由過去規劃行業、領域發展,轉向規劃行業、領域與空間布局,重視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在空間上的有效配置和均衡發展;5、在功能上,由過去強調指導性轉向指導性與約束性并重,確定了預期性和約束性的規劃目標;6、在形式上,由過去的共性過強、個性不足、表現形式單一,轉向特色鮮明、彰顯個性、圖文并茂,規劃更直觀、更豐富、更科學;7、在方式上,由過去的重編制輕實施,轉向建立完善的規劃實施機制和以發展規劃為依據的績效考核制度,形成落實規劃的制度保障。
問:“十一五”規劃綱要是科學發展觀提出后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您認為我省的規劃是如何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
“十一五”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明確了“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和政策取向,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和怎么發展。
(一)明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構建和諧社會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按照“兼顧國家、企業、群眾三者利益,兼顧發展能力強的群體和發展能力弱的群體的利益,兼顧改革中得益較多和得益較少群體的利益,兼顧社會中先富群體與后富群體的利益,兼顧不同行業群體的利益”的要求,我省認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重點規劃了富民優先提高生活質量、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關心困難群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先發展教育、積極發展衛生事業等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提出了到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7500元,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上升到40%左右,五年新增城鎮就業40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均達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達到13年以上、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達到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0%等目標和任務。
——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規劃了建設文化大省、強化社會公共管理、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加強法治江蘇、平安江蘇和誠信江蘇的建設等,提出了到2010年,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18%、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到90%以上,全省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每年下降2.5%等目標和任務。
(二)明確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為發展的重點任務
——在提高產業競爭力方面,重點規劃了發展高效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方向、重點和政策取向,提出了調強第一產業發展能力,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調優第二產業結構,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調高第三產業比重,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專業化和深加工,不斷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術為主導、高效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00年基礎上增加2倍左右,總增加值率提高到35%左右,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從業人員比重在2005年基礎上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等目標和任務。
——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提出堅持走“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的新型“三農”發展道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序推進農村人口城鎮化,在城鄉就業、市場、社會保障和規劃等方面加大統籌力度,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步伐,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優化城鎮體系布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55%以上,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4萬公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以上,改廁率、河道清淤完成率均達到80%以上,大部分農村地區基本建成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人居環境良好的新型農村社區。
——在區域共同發展方面,提出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努力縮小地區差距作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按照不同區域社會成員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的要求,賦予區域發展新的內涵,形成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一是優化生產力布局,以沿江開發為重點,全面推進沿滬寧線、沿東隴海線、沿海等區域開發,推動生產力布局進一步優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二是加強區域分類指導,堅定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加快蘇北振興步伐;抓住沿江與沿海開發的重大機遇,推動蘇中快速崛起;以提高蘇南產業競爭力、科技競爭力、環境競爭力為目標,強化蘇南發展的先導和帶動作用;三是構建空間開發新格局,明確空間功能分區,按照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在土地、人口、財政、產業及資源配置等方面實施差別化的區域政策,推動區域共同、協調發展,努力形成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三)明確以推進增長方式轉變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
以強化自主創新、加快人才強省建設、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為抓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強化自主創新。規劃了推進科技創新重點跨越、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開放式配置科技資源、全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促進江蘇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全面升級。提出到2010年,自主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2%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提高到75%左右,專利授權量達到3萬件以上,專利總量居全國前列,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例達到30%左右等目標和任務。
——人才強省建設。重點從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和使用人才三個方面提出建設人才強省的目標和任務,明確要加快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實施一批人才培養和培訓計劃,實施緊缺人才引進計劃,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和體現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要求的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積極推進人才柔性流動等。
——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規劃提出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和完善所有制改革為重點,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投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價格體制和事業單位的改革,發展、規范、完善資本、土地、技術、人力資源等市場,發展行業組織和中介組織、規范市場秩序,推進公有制經濟改革,著力發展民營經濟等。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規劃提出要積極推進產品、產業、資本和人才的國際化,促進開發區集聚集約發展,加快建立能夠參與國際產業水平分工生產體系、面向國際市場的營銷體系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商務服務體系,到2010年,全省進出口總額和外商直接投資總量保持全國領先,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規劃提出實現“十一五”時期經濟發展的目標,必須建立在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的基礎上,提出“十一五”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力爭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70萬公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5%左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減低到250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0%,城市污水處理率超過8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主要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增加10%左右,城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0%左右等一批目標,這些目標都是約束性的,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確保完成。規劃同時還分別從節地、節能、節水、節材、資源綜合利用、流域水環境整治、區域大氣環境治理、城鄉環境污染治理、建設綠色江蘇、完善環境管理體制、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管理等方面提出完成上述目標的任務、措施和舉措等。
為了增強規劃的操作性和可實施性,規劃提出了要組織實施12項事關江蘇發展全局的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工程,主要有: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工程、能源建設和保障工程、信息化建設工程、防洪減災和水資源保障工程、生態省建設工程、科技創新工程、人才強省和教育現代化工程、醫療衛生服務和食品藥品安全體系建設工程、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工程、文化大省建設工程、農業支持和保障工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