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中學 曹亞東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任務較重、教學時間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數學教師多是通過直接講授的方式教學,較少和學生進行溝通,學生很少參與到探究數學知識的整體過程中,導致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時無法做到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結合高中數學的主要內容落實互動教學法的實踐,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更好地實現良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互動教學法,首先應根據具體的數學課程內容,運用豐富的圖文資源制作多媒體電子課件與微課視頻,在數學課堂上運用這些資源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眼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高效導入數學新課。
例如,人教A版“指數”一課,主要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把握根式的基本內涵,熟悉分數指數冪的意義以及與根式的相互轉化,掌握有理指數冪間的相互轉化,認識無理數指數冪的意義等。教師可以引入與指數相關的生活或生產問題,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如細胞分裂、人口增長、放射性物質衰減、折紙問題等。比如,教師通過展示檢測碳14的殘留量確定良渚遺址的年代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考古學中測定文明遺址的年代運用了什么數學知識?從而直觀而生動地導入指數概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探索興趣,實現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而在“指數函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創設A、B兩地景區針對旅游人數增加采取不同措施的情境,同樣可以生動導入指數函數的課程內容。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實現與學生的良好互動,教師還需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引導與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中,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生一起思考、探究,從而掌握相關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探究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不同數學知識內容,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新課改倡導新時期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因此,教師還應該根據相關數學內容,在課堂上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與共同探究,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例如,在“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結合“建立函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主題,根據茶文化的情境,指導學生觀察實際情境、發現與提出問題、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建立模型、檢驗模型、求解問題等,讓學生分小組完成這個數學建模活動,作出活動研究報告。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新課改相關理念,摒棄傳統教學方式,創新運用互動教學法實施教學,通過創設生動問題情境、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合作探究活動等,有效落實互動教學法,促使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培養高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